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关于《儒家没有“陌生人”》答某刊函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十二日乙丑
耶稣2017年4月8日
XX先生台鉴:
谢谢贵刊慧眼,但拙作我不准备修改了。拙作对贺文(东海注:指《文史哲》杂志2017年1月号贺来《儒学中没有“陌生人”的位置》一文。)有所回驳,但只是借此引出“儒家没有陌生人”的观点,本不打算一板一眼地驳斥其文,没有必要也。
没有看过孔飞力先生的《叫魂》。如果传统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对于陌生人心存恐慌”这一现象,那也只局部性、非常态地存在于儒化程度较低的底层和边缘社会。可以责怪儒家王朝弘儒不力,不能怪罪儒学。儒学完全不用为这种社会心理负责。
先生谓:“那么多‘民胞物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资源,为何未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问得有意义。我从两个方面略予回答。
首先,儒家仁爱思想和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颇为深远广泛,缔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近悦远来的和谐社会。不仅汉唐宋,就是中华偏统元明清,作为政治或文化宗主国,在兴盛之时,对亚洲各国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国没有“陌生人”。就拿元朝来说,朱元璋灭元起家,但对元朝的评价颇为客观。洪武二年六月,杨宪等请以故元诸孙买的里八刺等献俘于庙。朱元璋:“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乃赐买的里八刺第宅于龙山,封为崇礼侯。(见《明太祖宝训》)明太祖评价元太祖世祖:“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异国“陌生人”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接受中华文明的光照。清朝乾隆时,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西南喜马拉雅山的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都是清朝藩属国。这都是仁政中国、爱及异国说产生的效应。
元清异族政权,中华偏统,尚能如此,遑论汉唐宋?古代儒家王朝尚能如此,遑论未来儒家政府?
其次,儒家仁爱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又很不理想。就像有科学家说,人类大脑只发挥了百分之五的能力。百分之五已经很了不起,但毕竟还有百分之九十五没能起用。阻碍了这些资源生发更大效用的原因,首先是制度的局限性。
家天下君主制有其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即使儒家王朝,盛世也不久长。其最大问题是过度依赖君主个人道德修养,一旦出现昏君暴君,后果不堪设想。唐朝是中华正统,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整体上政治品质仍很有限,早期宫廷内斗血腥,中晚期内乱内战不断…
我曾经总结家天下君主制的三大弊:
其一是君主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约。若出昏君暴君,危害特别重大。为了纠正或救治君王的错误,为了坚持正义维护公道,救民救国,无数儒者付出了各种巨大代价包括生命。
其二,在天下为家的制度框架下,民本原则和国民利益不易得到强有力的有效保障,很容易受到侵蚀和破坏,以民为本很容易变成“以家为本”和“以君为本”。如明朝就是流于君本,清朝则滑向“族本”--满族主义。本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却演变成了“君为主,天下为客”。(王夫之)
其三,最高权力交接问题。这个问题古来始终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历代王朝对这个问题也都很棘手,常常难免血腥暴力和阴谋,为之君臣反目、兄弟为敌甚至父子互斗。三代乃文明典范,然夏朝开国之君启,对不肯臣服的有扈氏不得不“恭行天之罚”。启乃禹子,德望甚高,仍不得不如此,可慨也夫!
夏有桀商有纣,西周有厉幽,家天下君主制的制度缺陷是主要原因。在君主制的框架下,民本原则容易异化,民意合法性很难保障,昏君暴君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对于这个政治难题,唯古代中国“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和现代西方“定期公选”的民主制,能够切实解决之。
家天下政治与民本位原则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张力,最好也是小康制,有局限。儒家始终以“天下为公”为理想追求,但又承认家天下的历史合法性。拥护君主制,并非以之为理想,而是对历史局限性的尊重。社会进步文明发展需循序渐进,君主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
人从幼稚到成熟有一个成长过程,可用圣贤高标来引导之,不可用理想人格来苛求之,历史也一样,可分为据乱、升平和太平三世,在据乱升向太平的漫长进程的某些阶段,“家天下”甚至管晏派的霸道都属于次优选择,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如孔孟,怀抱大同理想,现实追求则是小康。
儒家家天下制度的局限性,是历史局限性之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局限。儒家没有局限,但历史有局限,人类有局限,儒生也有局限,不可能人人都是圣人;儒家政治也有局限,虽然文明度高,但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阻碍仁爱资源生发更大效用的,历史上是君主制,现实中则是“其他思维”,包括五四以来流行的民粹主义和极权主义思维。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就不展开了。谢谢先生的问题,特此略答如上,欢迎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张晚林】说情感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