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中小学应该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4-18 08:29:02
标签:
彭永捷

作者简介:彭永捷,男,江苏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著有《朱陆之辩》等,主编《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等。

 

原标题:提供安顿精神的文化家园

受访者:彭永捷

采访者:吴绍芬(北师大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7年4月12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廿一日甲戌

           耶稣2017年4月17日

 

 

 

前言:面对越来越火的传统文化,中小学该如何甄别,如何借鉴,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中与西、古与今,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濡染每一位师生的内心,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彭永捷进行了专访。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学术性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中国教师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教材的体系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您认为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彭永捷:在近代以来形成的强烈反传统的“新传统”氛围下,纠缠于批判与继承、精华与糟粕往往止步于批判,使得我们在教育体制内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提上正式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法,立足于继承和弘扬,超越了过往长期流行的“批判继承说”和“精华糟粕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总体指导方针下,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应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学术性。

 

全面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任意拼凑的,而应当系统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和文明成就。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综合利用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如何避免盲人摸象式、管中窥豹式的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到底哪些传统文化内容是中小学阶段应当把握和了解的?中小学生应当具备哪些了解和欣赏优秀传统文化必备的基础能力?

 

系统性。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全过程、覆盖教育各个学段,应当在内容上体现衔接性和渐进性,程度上由浅入深,内容上由点及面,避免学生“只知汉唐,不识周秦”或“只知汉唐,不知有晋”的碎片化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当达到基本明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学术发展源流,在传统文化教育断裂之后被理所当然认为大学阶段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见识,应该重新前移至中小学阶段。

 

学术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教育,应当兼顾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可以引经据典,兼采诸子百家,综合古今中外,独立严谨地提出、分析和尝试解决问题。

 

【国学不只是“国故学”,还应是“国魂学”,要让国学担负起提供精神、价值、信仰的功能,而且仍然在生成新的意义思想】

 

“国学热”的背后,中小学生还应该系统学什么

 

《中国教师报》:现在兴起“国学热”,许多人希望国学不仅只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且要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安顿精神的文化家园。真正的国学教育除了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训诂之学,还应该有哪些内容?

 

彭永捷:“国学”一词的兴起,源于我们采用西方教育体制、学术体制取代中国固有的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相对于外来的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我们将原有体制下的学问称为“国学”,将原有体制下学问的教育和传授称为“国学教育”。一说起“国学”,似乎只有我们中国特别重视本国学术,其实西方学术体制同样如此,没有国别之分。西方各国虽然没有“国学”的提法,但都重视本国文化和本国学术的研究。比如许多国家在“文学院”之外会单列一个专门研究本国文学的学院。毫无疑问,本国文学对于本国人民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把对本国文学的研究放在文学院,与其他国家文学的研究并列、同等看待,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中国许多大学的中文系都改成了文学系或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淹没在分支庞杂的文学学科中,实际上是一种对国学的变相削弱。同样,机械地按照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种属关系设置学科,也是一种“不知轻重”的糊涂做法。

 

对于“国学”的理解,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主张把国学研究当作“整理国故”,“国故”当然需要整理,但立意在“把有价值的整理成没有价值的”,这在今天恐怕越来越难以被人们接受。也有些学者不喜欢“国学”的说法,主张套用西方对于古希腊、罗马学术研究的“古典学”,可是,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对象是用死去的文字——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书写的古典学问。我们国学研究的对象,却是一条从古代延绵到今天的河流。所谓的中国古典学若要成立,无非是要把古代文化的某一时段与其后的历史割裂,孤立地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做法是否妥当,难免会受到质疑。国学研究有纯粹学术研究的层面,技术层面也需要有整理国故的工作,但国学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国故学”,还应是“国魂学”,仍然担负着提供精神、价值、信仰的功能,而且仍然在生成新的意义思想。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和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安顿精神的文化家园。

 

《中国教师报》:谈到“国学”,我们往往会提及繁荣人文学术的内容。那么,人文学术在国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彭永捷:在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中,人文学术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人文学术领域而言,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体现在用现代西方的学术语言和方法研究国学,因为人文领域各学科、各专业本来就在做这件事,在传承、延续和发展我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因此,引进和接受一些西方学术体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体制必须终结或消亡。我国有自己的经典文本、学术语言、学术方法和生成思想与意义的方式,有自己对人与天地万物的理解。我们打开一扇从西方看世界的窗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关闭从中国看世界的窗子。

 

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并不仅限于人文学术,其内容相当广泛。我们翻一下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编著的类书《玉海》便可发现,该书内涵丰富,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文、车服、器用、郊祀等,毎门各分子目,凡240余类。这部知识门类颇多的类书,往往被参加科考者视为参考书。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内容分为四部44类66属,更是翔实丰富。因此,国学应该成为更高的学科门类,高校才可以更好地根据本院校、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

 

【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合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与学段特点、教学目的不无关系,要尽可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有力护卫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学习生活全部,要与中小学相宜      

 

《中国教师报》: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合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

 

彭永捷:从情感上说,一切优秀传统文化都适合进校园,但少年儿童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况且学习传统文化不应是学习生活的全部,不得不有所取舍。究竟哪些内容适合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根本点在于明确中小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一是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和文明成果,包括文明历史、经典文献、思想传统、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等等。二是传承既有的文明成果,包括美德、价值、语言、思维、方法等,一代代向下传递,不让前人成就湮没,不让后人生活缺乏历史导引,不让我们的文明产生断裂。三是学会运用前人已提供的见识和智慧思考问题、应对问题,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有力护卫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因此,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体可分以下几类:历史类,中华文明史及其分支;语言文字类,文字、音韵、训诂、辞书、书法等;文学艺术类,中国文学史、艺术史及其分支;思想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史;生活样式类,服饰、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德修养类,基本生活价值观的汲取和人格砥砺等。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瓶颈是师资。单纯依靠校长和教师的见识和热情是不行的,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为教师队伍提供保障,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破解国学教育师资“瓶颈”,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中国教师报》: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关键。我们如何对教师开展国学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

 

彭永捷:教师确实是关键,教师素质是决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瓶颈是师资。师资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在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和措施不够。传统文化进校园,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在单纯依靠校长、教师的见识和热情,缺乏统一部署和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重点是研究和督促具体落实,这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无异于东风。师资问题产生的另一个根源,在于学科体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滞后。没有学科体制作为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难以在高校全面铺开,对口专业人才也没有去处。没有课程体系作为保障,师范类院校难以对口为中小学培养专业教师。在当前课程体系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跨专业操作,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是额外增加了,必须有及时可行的培训配套。

 

《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生基本是“00”后的孩子,如何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彭永捷: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日益便捷和简单,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转变为方法和技能的引导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德性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提升国学素养,指导学生懂得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检索文献,鼓励学生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独立提出个人观点,尝试有根有据的论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展能力训练。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安顿精神的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