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笑非作者简介:吴飞,字笑非,号太常、经礼堂,男,辛酉年(西历1981年)生,山东济南人。业郑学,尊周书院(网站)、道里书院(网站)管理员。出版有《汉学读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4月)《礼学拾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
论读经四篇
作者:吴笑非
来源 :“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廿三日庚辰
耶稣2016年6月27日
讀經解經教育實施方略
經禮堂
讀經解經教育實施方略
一、學生如何讀經解經。
1、泛讀十三經白文。無需理解,無需講解,無年齡限制,未能完成閱讀的成人亦應補課。十三經讀過,然後讀漢唐宋明諸儒著作,或諸子百家言,然後讀通鑒綱目、史漢之類,然後讀西番若泰西諸子言可也。
五經乃先王法度,諸子皆一家之言。讀五經而知景仰,讀諸子則好議論,蒙童氣象,當與何者?如讀孟子者,不知桓文之烈,先道羞稱五霸,其如春秋何?讀莊子者,未堪恬淡虛無,先說六經糟魄,其如道術何?故以性理言之,非但諸子在後,便是儒家亦不過諸子一端,不可與先王法典侔也。然則先乎論語者,亦不過取其易讀而已,至於泛讀經書,則雖佶屈聱牙何妨?且最難讀者,卻非佶屈聱牙之類,乃是儀禮、周禮、公穀,讀之無難,而不知所云,末由也已者也。故學者不讀五經,但讀諸子,往往以為熟讀可以自解,卮言可以攝生,此諸子之畏也。
2、解經教師說書,即王虛中先生的“七嵗便可説書”。蒙童背誦前,教師必須分清句讀,用口語解釋字義,“須極粗淺”。
說書是要孩童親近經典,同時識字學詞,一般教師,找本雅正的注本便可完成。注意解詞也不要像背字典一般,要善於用本地方言俗語來說,因為現代漢語的書面辭藻並不比古文好懂。經文大義能說說可以,不說也罷。
3、掌握本經古注。方法:自學古注,有疑則問。
如果推崇宋學,則四書為公共課,五經擇一為本經,這個根據教師能力及學生性情。如果推崇漢學,則以家法為核心,以本經為中心即可。學生應自學,應當致力於一門家法,即便志在通五經,整齊百家,也要一經一經學通,一家一家理解。今學之弊在,好說博學,而不講次第。博學就成了把歷代注本羅列一遍,名曰兼收,其實自注罷了。一經不通,一家不明,論文雖然寫得,但終究不是通經的胸次,也就不會有通經的自信與擔當。讀古注需要經師,本地沒有,可以就學,不能,則網上請教亦可。
4、覆說本經。凡讀經學生,十五以上或聰慧者,定期向教師複述經文及注文大概。
有朋友認為這是自我表現,答曰:在教師面前完成任務是否是表現,尚可考究。但學生不在覆說上表現,難道你不知道的場合就不會自我表現了嗎?且教然後知困,學生覆說前,總以為講經是極簡單的事,喜歡在隻言片語上給老師挑錯,只有自己去講,才知師道之難,才知通經與雅慧之別。故覆說者,為其自知而已。另,讀經學生雖日事讀經,私下里卻很少切磋學問,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曾把經典、思考、言語、生活聯繫起來。
5、點校古注本。這是為先賢從事。
6、輾轉相授。
學生覆說,也是為了將來為學弟們解答疑問。讀經學校必須鼓勵學生思考經典,提出問題。但年幼者往往不知提問是什麼,教師不可打擊積極性,又不可以鼓勵無端崖的濫問,所以必須由先進學生代為解答。這也是好學者的榮譽和應有的人生狀態。
二、解經教師的最低要求
1、十三經或漢魏古注,或宋明注本讀過。
2、本經家法明晰,本家古注及重要著作上用過心。
3、文言寫作無礙。
三、五經四書及不同家法解經之次第
【此處只為分辨雅俗,不詳細展開】
1、理學(道學、朱子學),此學重在格物,在踐履,四書為本,五經各專本經,而務求博學,小學、家禮,則當拳拳奉行,近思、語類,凡先賢言語,力當反復玩味,貫通於心。春秋、綱目,昔之先賢取義焉,亦必砥礪忠貞於此。學者先習小學、近思錄或性理字訓、家禮,通四書章句,然後致力本經。
2、心學,此學無論陸王,貴在立本,本立則無往非道。然所本者心契,所往者衆見,心學之得失,在其所往耳。所往不謬於五經四書,無愧於程朱之理,則本正也。所往不知所云,惑於異端,是習心未破耳。學者當先業理學,在先生指點下把握異同為宜。
3、……
四、求學指南
經禮堂答讀經方法群問
我建議如果可能在家讀書
這可以作為一個過渡階段
我遇到的相對成功的例子也以在家教育為多
孩子大概十五到二十歲,可以在家自學,鍛煉自學能力。
心智成熟以後,可以自行或由父母設定一個發展方向,然後專攻。如果搞經學,那就找有師承的老師。如果不是搞經學,那就要在技術方面有所專長,IT、CG,或者任何家長可以找到門道將來謀生的,都可以,要集中下功夫學到手,解決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果認為需要進入體制,就突擊高考或到外國高校考取文憑。
因為成年了,行過冠禮了,當然就要解決生存問題,將來還要成家立業,技術教育就是必須的。
如果打算獻身經學,那閱讀量,古文獻整理,等等就是重點。
如果是子承父業接手企業,成年後就可以下基層安排工作了,要吃點苦,養成勞動習慣,體恤員工。古之元子尚且如此,況今之子弟。
打算自己在家搞學問的,要選個專題,集中精力突破。做好一個題目,才懂得如何做題目。
不是太小的孩子,我覺得就是通讀十三經,每篇讀過可以挑選幾句自己喜歡的背過并弄清大概意思。通讀是要有整體觀念,閱讀量太小對中國的理解也是偏頗的。選幾句背過并理解,是希望他對古文辭有欣悅之感,并提示讀經是要去理解的。不要多背,因為將來會忘掉的。
然後要有一定的百科知識
沒有百科知識,他會對社會產生隔膜,會與時代脫節,會和同齡人難以交流,且面對同齡人會有自卑感。
如果要求背誦,會因為壓力而厭倦
如果不要求背誦,只是讓他閱讀,一開始讀一兩本書是需要壓力的,但比背誦要小的。
畢竟要求只是比如禮記的一篇,找出幾個自己覺得文通字順的句子理解一下,並不困難。
小小孩,識字,背點韻文還是可以的
一開始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你只需要問他喜歡那句,然後講解了就是了。
比如禮記,一篇讓他選兩句,一本書讀過,就有將近百句,其實也不少了。但他知道了有禮記這本書,有這些篇章。就比只背誦過四書要開闊了。
小小孩,與其把功夫用在小小孩身上,不如用在自己身上。你應當是教他幾個簡單的字或一首詩,然後讓他自己在一邊玩,這樣你可以安心讀書,也讓他知道讀書是你的生活方式。過段時間在檢查一下是否記住即可。
對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管太具體,要立規矩,然後提醒他守規矩,和思考如何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什麼事都去指導。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知道,自己要做君子,要做個有用的人。等他成年的時候,要有足夠自信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并開始學習并掌握一技之長,可以充滿自信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所謂有者不宜有也。今日曰中文經典,不過是經典已失去了經典之體用罷了。所以真正經典的時代,都是教人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而不是沉溺經典的。
在科舉時代,以經典制藝,和求學於經書,以及以經書為文章之道,是有嚴格區分的,從不混為一談。那個時代為人樂道的成就要麼是正色立於朝,要麼是為士林模範,要麼是行孝處事得宜,要麼是心底明朗。而兩腳書櫥只有被嘲笑的分。
制藝是指科舉的專門之學。制藝與經學辯論或踐行一般沒關係,與時尚有關,就如高考有流行題目一樣。當年也有高考題海,叫做時文、選文。有名師,叫做選家。
西方不讀經是他自己文明衰敗,衰敗到連移民都不能同化。現在尚能支撐的,不過是政治正確和經濟上尚存的優勢罷了。
學中國經典,是因為有些問題現代模式解決不了
經典的用處是將來重樹人類秩序。至於個人修身,則遵紀守法,入鄉隨俗,童叟無欺就夠了。
西方問題,就在於割裂古今,我倒很希望有一場西方的文藝復興,讀經運動呢。
當然我沒柯先生那麼高要求。如果是法國,我希望回歸François Quesnay
明朝是同化很強的
但一般是保留本俗,但認同中國
他們會延續祖先及祖先的傳統,但會盡量服從中國的禮法,認同天子,如回民和猶太人。
經禮堂答讀經者
1、您需不需要理解?不要遮掩,理解是人的天性,您的孩子從小會問為什麼,您同樣會問。讀書時習慣性地去試圖理解,就是人之良能。天性、良能就是,哪怕你時時告誡自己不要理解不要解釋,您腦子裡也會時時蹦出個這句不就是這個意思嘛之類的閃念,您的孩子哪怕從小告訴他不用理解,也會偶爾詢問經文的含義或者自己到書店找白話翻譯,甚至偶爾也引經據典,仿佛冥冥中有所會心。這種會心被某些人說成是熟讀自解,其實不是。您的閃念也跳不出您自身的境界。除了作為本能并顯示聰慧之外,別無意義。讀經的目的是博學慎思明辨,而不是感情流露。
2、這種理解的企圖有害?是良能您壓抑也沒用,但如果您不懂得引導,卻可能摻雜習心。許多人因此要您放棄理解,拒絕思考,其實是揚湯止沸,而且您永遠學不到如何引導,這本身就會產生氣質偏差。所以,您需要傾聽內心的召喚,有勇氣并有毅力經歷一段探索和試錯的過程,并最終完成一個無愧於經典的理解。不走這條路或沒走完,都是有害的。但既然您已經知道經典,還讀了經典,那無論您如何逃避,這條路您已經踏上,就只有走完了。畢竟,您的母語是聖人的語言。
3、如何減少探索中的歧路?那就必須閱讀古注。如果您沒有特別的經學使命感,讀朱子《四書章句集註》、《北溪字義》就可以了。如果您覺得困難,多讀幾遍也理解不了,可以讀張居正《四書直解》,多讀幾遍不可能讀不懂。或者您的困難不在語言,而在思想體系,那麼《北溪字義》,甚至蒙學版的《性理字訓》可以幫助您。如果您意猶未盡,《近思錄》也很重要。如果連《四書直解》都讀不懂,那是您功夫不夠,付出精力不夠,可以先熟悉《性理字訓》,然後花些時間調整自己的狀態。
4、如果您需要修養,請學習屠義英《童子禮》、朱子《家禮》、黃佐《泰泉鄉禮》。如果這些沒通讀過,不要學打坐,不要浪費青春。如果您問修養的基礎是什麼,那就是遵紀守法,尊重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習俗,經商遵循商業慣例,對得起家人朋友,做事謙虛穩重,最後,該讀的書要讀。別的不要想太多,想多了反而妨礙您修養的落實。
5、為什麼讀古注。讀古注是要您養成理解他人的習慣和能力,沒有這個能力,您更不可能理解聖人。沒有這個能力,自己身邊人的心意您也會習慣性忽略,那仁義又從何談起呢?讀古注,就是要懂得在前人面前謙遜。許多人不敢對聖人狂妄,卻對聖人身後的聖人們不屑一顧,這樣的人又如何與人交往呢?又如何能有長進,能為長者呢?讀古注,就是要放棄自以為是。關鍵在於,在自己的直覺與聖賢解釋相左的地方,要思考先賢何以如此理解,其中理路是什麼。唯有如此,人才能學到東西,才能有所長進。今天為先賢打開,明天才不會在同輩人中故步自封。
經禮堂答疑二則
學經典需要背誦嗎?
答:不需要。但您可以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包括經文、傳文,以及先賢注文,一起理解并背過。也許究竟什麼對您更重要,會隨著您的學習和經歷而不斷變化,為了精簡起見,您自然會漸漸忘記一些曾經記住但現在不那麼重要的內容,并尋找和記憶新的內容,這是正常的學習過程,也是大腦對內容的篩選。您無需違背這個規律。如果背誦太多,又患得患失,反而會影響您的學習,甚至修養。且出色的少年今天也不過背誦三十萬字,還要時時復習唯恐失之。而這僅僅是左傳的文字量,相對於十三經,相對於重要性不亞於經典的註疏內容,簡直微不足道。您更應該作的是明確大義,熟悉文字,熟悉必要的訓詁、名物、制度、沿革。由於文字量大,最好存到手機裡隨時搜索。
小孩子如果說理解不了經文,可以姑且去背,但仍當讓他泛讀十三經,按照他對文字的興趣自行選擇背誦的章句。同時家長或老師應講解他所選擇的內容。
閱讀經典需要大量朗讀及重複嗎?
答:不需要。大凡經典(泛指各類重要作品),歷代有許多注本。泛讀之後,就當看注本。如果時間緊,第一遍就在注本幫助下粗略理解,也無不可。如果學有餘力,可以整理先賢注本,既是加深印象,同時可以看到古人的關注點所在,還可以為先賢繼絕學,至少可以給自己增添幾個可檢索的文檔,以便時時受用。
學經典的目的,漢學強調行禮,宋學強調變化氣質,都是踐履之學,非記誦之術。且中國也從未認為特定的發音具有不可思議的療效,學經典就要遵照經典的意圖和師法。古人雖被認為記誦甚強,但主要是應試。且科舉考試也不考記誦,是考為聖賢闡發,以及策論。先賢著書,也都是找幾個善本參照的,鮮有憑記憶下筆的。
责任编辑:姚远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