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祥】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4-24 16:31:07
标签:


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

演讲者:曾国祥(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原所长)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廿八日辛巳

           2017年4月24日


 

本文为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原所长曾国祥在《北京曾子文化研究会儒学文化大讲堂》上的主题演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文化为主体,同时兼容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儒学文化简称孔孟之道。儒学文化的奠基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承前启后者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后世尊称为宗圣。发扬光大者是孟子,后世尊称为亚圣。

 

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今天围绕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准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什么是仁,什么是人性和人心,什么是仁德,如何才能成仁,如何践行仁等,谈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分别讲四个问题。

 

一、仁者人也

 

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所以儒学又可以简称为仁学,仁学就是人学,讲的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那么,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卷十四·尽心下)所谓仁,就是人啊。仁和人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道啊。孟子这一段话非常简单明了,所谓仁,说的就是人;所谓仁学,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简称人道,即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

 

儒学认为,人和其他万物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但是,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为万物之灵。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城里人几乎家家有小汽车,但是人们的幸福感似乎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根本原因是,人们似乎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追求。许多人只认钱、不认人,只认权、不认法。于是,社会上坑蒙拐骗的现象无孔不入,以权谋私甚嚣尘上,社会风气败坏,人文伦理道德沦丧,所以人们心里就不愉快,幸福程度就低。现在,一个严肃的社会伦理基本问题摆在13亿公民面前:什么是人?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仁”字从“人”,从“二”,会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作为自然人,会直立行走,会说话,可以通过语言相互交流思想和信息。同时,人发明了文字,可以通过文字传达信息。这些都是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的根本标志。

 

人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在世界上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我。人作为家庭人有天伦伦理和道德,作为社会人有人伦伦理和道德,这是人与动物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区别的根本标志。

 

古文“仁”上从“身”,下从“心”,这是一个象形字。人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肉体的生命,身体是肉身,和动物一样,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保暖,刮风下雨要躲避,性成熟了有性要求。肉身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不过百年,人生苦短,最后都会灰飞烟灭。但是,心灵道德和精神的生命是无限的。所以人有两面性,一是肉体的物质的生理的生命,带有动物性;二是心灵的心理的精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性。孔子、曾子、孟子去世已经两千多年,但是他们的学说、思想和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一直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中,至今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历朝历代的仁人君子和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杀身成仁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永远彪炳史册,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人相应的人生即生存、生活和发展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应于身体的是身生活即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说、做等;二是对应于灵魂的是心生活即精神生活,包括人文、伦理、宗教、艺术、信仰和道德追求等。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家庭、企业、机关和社会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更加关注自己、家庭、企业、机关和社会的灵魂、信仰和精神生活。

 

二、人有四心

 

什么是仁呢?或者说什么是人呢?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一个人如果立志行仁德,就不会有劣迹了,就不会有恶心、恶言和恶行了。仁就是无恶,无恶就是善,包括善心、善言和善行。立志就是行仁德,这是最高尚的志。关于立志,孟子说的非常简单清楚。有一次,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读书人应该做什么事?孟子说:“尚志。”读书人应该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曰:“何谓尚志?”什么是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曰:“仁义而已矣。”(《孟子》卷十三·尽心上)孟子说:“践行仁义,志向就会高尚。”记得儿时,家父经常对我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知道父亲是要求自己,从小一定要立志,人要有志气。但是什么是志呢?自己懵懵懂懂的,根本不清楚。当时我立志就是要好好读书,离开农村,不能当农民。至于将来到底要干什么,根本不清楚。后来大学毕业工作了,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当工人,做中学教员,好像也没有什么志。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接着又恢复高考,自己非常敏感地意识到,知识分子的春天到了。1978年毫不犹豫马上报考研究生,自己立志读书报国,觉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时刻到了。1981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自己立志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关于什么是志?如何立志?直到退休之后,自己重新学习研究《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同时殚精竭虑编辑《大众儒学语录》之后,才慢慢知道,读书人应该立什么志?如何立志?如何践行高尚的志?这个志就是仁德,即仁义道德,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人文伦理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更加不是金钱、财富、权力和地位。活到老,学到老。现在自己没有辜负父辈的教导,初步明确了什么是志,立什么志?如何立志?如何践行志?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人生,人生的目标和精神追求是什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自己不但不会虚度此生,而且上对得起党和国家培养的恩情,下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和教诲之恩。

 

人作为家庭人和社会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因为人有人心和人性,即仁心、仁性和仁德。仁之于己为善,仁之于家为孝,仁之于人为信,仁之于友为义,仁之于国为忠。其中,善是人心、人性之本和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有四心,一是恻隐之心,二是羞恶之心,三是辞让之心,四是是非之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卷三·公孙丑上)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辞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因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另外再加上信,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和儒学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五德。千百年来,儒学五德以仁为核心价值观,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和信仰追求。

 

三、仁者四德

 

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是矛盾的关系,更加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关系。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精神特别是人生信仰出现了短板甚至真空。相对而言,现在有钱的人多,有知识的人少;有知识的人多,有文化的人少;有文化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有智慧的人多,有信仰的人少。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灵魂和道德的人。没有灵魂和道德的人尽管位高权重、身价过亿,但他们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拥护。而且如果以权谋私、不法经营,他们有可能身败名裂,为人们所不齿。因此,没有灵魂和道德的人,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软弱的、痛苦的,有时候甚至惶惶然不可终日。有仁德的人公私分明,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所以仁者寿。

 

在现代中国,儒学五德特别是仁德,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结合目前国家提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和机关,以及家风、党风、政风共建活动,北京曾子文化研究会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采取“儒学大讲堂”和“儒学文化实践基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宣传仁者四德,即善、孝、公、廉。个人品德和修身律己,强调一个善字;家风建设和家庭美德,强调一个孝字;党风建设,强调一个公字;政风建设,强调一个廉字。

 

善,从“羊”,会意字,本意是美味,与美、义同意。水有源,树有根。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其源和根是善。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善与诚紧密相连。诚善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底线。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卷七·离娄上)使自己诚信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所以说,所谓诚信,就是自然的道理啊。所谓考虑诚信,就是做人的道理啊。

 

百善孝为先。孝,从“老”从“子”,孩子扶着老人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仁的本意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孝顺、孝敬老人,首先是态度问题,不能颐指气使。有一天,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今天人们说的孝,只是能养活父母,甚至人对狗马都能饲养,如果不恭敬,如何去区别呢?

 

公,上面从“八”,是平分的意思;下面从“口”,是容器。意指公平、公正。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那谁还敢不端正呢?天下为公,立党为公。公务员是公职人员,特别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因为掌握社会公权力,所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秉承一个公字。公生廉,廉生威。喜欢钱的人,可以去做买卖,依法经营,恭喜发财,但是不能做公务员。公务员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不能以权谋私。这是公务员的道德底线。

 

廉,从“广”从“兼”,本来是指堂屋、殿堂基座侧边、边缘狭窄的地方,意指不贪婪。

 

宋朝司马光说过:在朝为官者秉承两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公,在家里为孝,在外面为公。这两条就是为官者、读书人和仁人君子的道德底线。其中,孝是家庭天伦,公是社会人伦,高度概括,简单清楚。司马光的观点,得到了王安石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依然闪烁着人文伦理和智慧的光芒。

 

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博大精深。孟子阐述仁德精神和信仰境界有六,一是善,二是信,三是美,四是大,五是圣,六是神。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人人都想要的就是善,自身诚善就是信,充实于行动中的善就是美,善充实于行动中,而且事业取得光辉成就就是大,大而又能化育万物就是圣,圣达到人不可测的境界就是神。神、圣两个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但善、信、美、大四个境界,即善良、诚信、美好、宏大境界,与人为善,待人以诚,仁人君子都应该力求达到、做到,而且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诚善的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事业和成就一定会宏大,不想宏大都不行。中国的马云是这样,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是这样。

 

四、成仁之道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怎样修身律己才能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并且进一步成为一个一个志士仁人?自己的体会是,修身首先要修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对应的关系。

 

一是身与心的关系。我们不但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不受污染,注意生理健康,而且要保养好自己的心田不受污染,注意心理健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天赋予人的本质就是性,遵循本质行事就是道,依照道修养身心就是教育。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真实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复习了吗?正心诚意和修身律己,是一辈子的事情。

 

二是德与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心即人的伦理道德底线,与人欲即人的生理、心理欲望之间的关系。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卷十一·告子上)仁就是人心;义就是人走的路。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了。人的欲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得一望二,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就是贪心。贪吃、喝、玩、钱、财、物、权、色等,不一而足。贪欲如火,不遏燎原;淫欲如水,不遏滔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一是人的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等,这是最低需求。生理需求实际上就是生存需求。二是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三是社会交往的需求,人都不愿意一个人孤独生活,希望有人聊天,有人交往。四是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五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包括人文伦理、道德精神和信仰的需求。这就是人生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终极追求。

 

三是人与物的关系。人活在天地之间,当然离不开天地万物。但是,不论是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等,整个社会都必须以人为本,人本物末,重人不重物,不能见物不见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论语》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马棚着了火。孔子下朝回家,问:“伤到人了吗?”而没有问起马。这就是仁德之心。有的人对物特别感兴趣,利用社会公权力,以权谋私,金银珠宝雕塑字画一大堆,甚至玩物丧志,做起不仁不义的事情。玩物丧志,实际上说的是丧失了仁即仁德,包括人文伦理和道德。

 

四是人与己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不但是孤立的自然人,而且都是家庭人和社会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所以,我们在家里、学校、单位和公共场所,不但要顾及自己,而且要顾及别人。就是儒学文化鼓吹宣传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我们不能做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旁若无人的小人。

 

宋代张载《西铭》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同类,一切都是天地即大自然所赐。他还有一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人文伦理和道德精神,朗若日月,光耀千秋。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千古不朽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其人文伦理道德精神和思想,已经到了神圣的境界。一千多年前的文人学士都有这样的神圣境界,作为现代的读书人特别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能不深思反省吗?《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有几百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朗读背诵。但是我认为,荀子的《劝学篇》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值得每一个人终身诵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践行仁德的根本途径。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经常读《劝学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体会。《岳阳楼记》是千古美文,不但情景交融、美轮美奂,而且胸怀开阔、气吞山河。

 

五是公与私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私心,不可能一点私心都没有。但是,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公私分开、先公后私。不能公私不分,更加不能化公为私甚至以权谋私。大公无私是圣贤,公私分明是君子,公私不分是小人,以权谋私是罪人。

 

六是义与利的关系。《大学》第十章有一句名言:“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句话,不但讲的是经济伦理,而且讲的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很值得治国理政者深思。至于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买卖和企业家,更应该懂得和气生财、诚信经营和“德本财末”的道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些话语,至今依然闪烁着人文伦理道德和智慧的光芒。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