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家作者简介:郭齐家,男,西元1938年生,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教授。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家》《中国古代学校和书院》《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文明薪火赖传承》等。 |
谈家教:儒商祖父是校长 母亲当班主任
作者:郭齐家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廿七日庚辰
耶稣2017年4月23日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儒商的家庭。据说我的祖上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我的家住在湖北省武昌市(现在是武汉市武昌区)巡司河畔武泰闸到新桥之间的板厂街。家庭生活主要依靠从湖南运木筏、毛板船做些木板寿木生意来维持。我的祖父年轻时在湖北省武昌高级商业学堂(清末时叫武昌甲种实业学堂)毕业后,曾做过湖北美术高等专科学校总务科的负责人。为了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也回家做木板寿木生意。他在武昌新桥、八铺街、板厂街一带有些声望,属于社会贤达,是当地慈善机构“至善堂”的负责人之一,还当过保甲长。我祖父是一个爱国的人,在抗日战争武昌沦陷之后,日本人也要他做武昌市商会的会长,他坚决不干,并蓄须明志。为了安全起见,那时我父亲就设法把他安排到汉口的法租界里躲了起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之后,我祖父才继续做木板寿木生意,也做过粮食生意。
我父亲兄妹八人,父亲排行老大,从小就要出去谋生,十四、五岁就到汉口当学徒,后来在汉口匹头号布店曾任店员、副经理、经理。应该说我祖父、父亲不是精英,而是生活化的民间下层儒商。他们都遵守儒家的思想道德,譬如,诚实不欺,公平守信,而且还热心公益,乐施不倦,在我们的成长中,他们总是以仁义忠信来教育我们。
我们郭家的家谱,上下五代的辈分依次是按照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正修齐治平”排列。祖辈是“正心”的“正”字辈,父辈是“修身”的“修”字辈,我们兄弟这一辈应是“齐家”的“齐”字辈。祖父本来按照“礼义廉耻”的顺序给我们兄弟起名字。这样,我大哥叫“郭齐礼”,二哥叫“郭齐义”,但不幸的是我二哥“齐义”在我出生之前就夭折了,我本是“老三”,就不好继续按“礼义廉耻”的顺序了。我祖父说干脆就叫“齐家”吧!我的大弟出生时,正赶上全家上下为我祖父“五十大寿”庆典忙碌,全家一片喜庆气氛,所以我的祖父说就叫他“齐庆”吧!下面几个弟妹的名字也是按“智仁勇”、“娴淑”这类儒家文化词语起的名字。
郭家早年旧照
我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武汉沦陷前夕出生的(1938年10月),正值日寇施行“武汉大轰炸”之际,形势格外紧张,我父亲不得不在汉口法租界租了一间小屋,好让我平安降生。由于过度劳累、颠簸、紧张,我母亲产后大出血,昏厥过去,险些丧命,我真所谓“生不逢时,年少多难”!我两、三岁时不幸又得过一场大病,大概是由痢疾转成了伤寒、霍乱,病得很重,当时又无医疗条件,在家里躺在地上四十多天,家里已经准备了小棺材放在旁边。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三代长辈日夜守护陪伴,不时地用小勺往我嘴里喂水,就靠这一滴一滴的水挽救了我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我真是感恩家人的关爱,我终于闯过了难关,活下来了!
我们郭家的孩子,无论是我的小叔、小姑还是我们兄弟姐妹,在上小学前,祖父就教我们认字塊、学算术、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上小学之后,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祖父还要求我们做家庭作业:每人每天写一张大字、一张小字、十道算术题,还要读书。先读学校发的国文教科书上的课文,读完后,祖父还叫我们读课外书籍,除“三、百、千”外,还从《四书》、《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中挑选一些内容。祖父是一位有威严、有经验的家庭教师,我们从小都敬重他老人家,如果他老人家有事外出了,他就委托小叔小姑或我的大哥代管,充当家庭教师的助手辅导我们。后来小叔小姑、大哥都先后上中学了,我后来长大了,也有机会当小先生,做祖父的小助手,协助祖父管理弟妹做好家庭作业。
我父亲忙于在汉口经商,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所以经常教导我们的机会较少,即使这样,父亲也对我们十分关怀。我父亲每次回家,第一个要看的是他的奶奶,即我的曾祖母,他十分孝顺地送上他的问候,一般都要带礼物或小红包。第二个要看的是他的父母,即我的祖父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我们家都要敬香,我们家有一“神龛”,上面供奉着佛菩萨像以及我们郭家祖宗的牌位。我父亲回家后,总是要向“神龛”敬香磕头的。这些都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他也把我们带到汉口去玩,在汉口布店匹头号住上一两天,不过这种机遇很少,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所限。记得有一次他把我和大弟带到汉口去玩,一边玩一边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他说:“一个人最怕的是沾染了嫖娼、赌博、抽鸦片这些恶习。”那时候我们虽然还不到十岁,这些话都深深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我的母亲出身于大家闺秀,从小识字断文,德容言功,婉娩听从,克己奉人,与人为善。她是郭家孝顺的大儿媳妇、大孙媳妇,也是贤妻良母、治家的能手。母亲常对我们说,要孝顺长辈,如果家里只剩下一碗汤,先要端给曾祖母、祖父母,让长辈们享用。平常吃饭时,母亲不让我们上桌,夹一点菜让我们在下面吃。她的人缘很好,街坊邻居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嫂子”,常帮助街坊邻居,周济穷人。乞丐讨饭的来了,如果家里只剩下半碗饭,也必让给讨饭的人吃。她操持我们这个大家庭,生活很辛苦。白天要操持全家的吃喝,伺候两代的老人,要给家人、孩子和做寿木的工人师傅做饭,晚上在清油灯下,为我们全家老少,尤其是我们七个兄弟姐妹缝缝补补,纳鞋底、做针线活,有时竟通宵达旦不能休息。一个家庭有这么一位主妇,是一家人的福气。我们兄弟姐妹有这么一位慈母,是我们一生的幸福。
郭家早年旧照
其实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民间私塾,就是一个家庭学校,父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教管我们多一些,她是“生活老师”兼“班主任”。祖父是我们家庭学校的“校长”兼“老师”。祖父对我们孙辈很宽容,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大懂事,他老人家很少对我们讲人生大道理,但对我的父辈、叔叔姑姑们却是严肃的。我的小叔去世后,婶婶从小叔留下的旧日记本中找到了祖父教导他的一些话,整理了一篇“修身格言”。其实这些“修身格言”是我的祖父继承了祖上的传统对我们全家的教导,也可以看做是我们郭家的“家训”。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进一步,自是平安;让他三分,何等清闲。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有人问我红尘事,装聋作哑总不知。须交有道之士,莫结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恃富欺贫之人,不可近他;反面无情之人,不可交他;不知进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擎骗之人,不可信他;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酒后无德之人,不可请他;时运未来之人,不可踩他;不识高低之人,不可理他;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但凡世人,无人刷白,说我、羞我、辱我、欺我、毁我、笑我、量我,我将何处他?我只好容他、避他、怕他、恐他、随他、尽他、由他,待过几年看他。
太上老君曰:‘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有报,如影随形,天神共怒,国法难容,近报自身,远报儿孙。’识破之情,争什么气?不孝父母,修什么道?不遵圣训,读什么书?不惜光阴,勤什么学?不敬长辈,教什么子?不勤耕作,种什么田?不讲道德,做什么人?心肠不好,念什么经?大称小斗,吃什么斋?暗计害人,朝什么神?奸诈虚伪,求什么福?不忠不孝,求什么名?急不相济,是什么亲?困难不扶,交什么友?识破乾坤,认什么真?行善是福,作恶是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天然的道理。今天不知明日事,人争闲气一场空。看仔细,深悟彻,既能免罪消灾,也能益寿延年。”
在羊年春节团拜会(2015年2月17日)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主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这一段话,讲得格外亲切,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德树人,建立良好家风和民风,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刘洪玮】亲近儒学,兼通百家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