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激辩:当代读经运动的是是非非
作者:邝宁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十三日乙未
耶稣2017年5月8日
导言:一百年多前的中国,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外来文化强势入侵,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人大喊着“把中国的线装书扔到茅厕里!”。1912年1月19日,官方第一次废除小学读经,读经渐渐被废止。中华民族世世相传,代代相守的经书被束之高阁,“四书五经”等字眼成为了迂腐落后的代名词。
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民族危难解除,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欧风美雨猛烈冲击,人们面临着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的危机。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经典教育缺失带来的严重弊端,开始重新捧起经典。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倡导“儿童读经”,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至今方兴未艾的全球华人读经运动;1996年,颜炳罡教授在山东大学开设“四书班”公益课程,至今已经坚持了20多年,为儒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众多有天下情怀的实践者;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逄飞创办一耽学堂,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六所院校三十余名博士硕士发起青年公益晨读活动,志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十几年来在全国各省已有170多所高校团委、社团、个人积极响应;2001年,深圳行政学院教师蒋庆申请提前退休,在贵阳龙场创建阳明精舍,志在为儒家文化复兴建立道场,培养真正能把握儒学真精神与真价值、能够有力回应时学挑战的儒学种子。二十多年来,从少儿读经班,到国学总裁班,从高校读经社团,到民间自发组织,各种读经活动犹如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读经现象蔚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国民运动。
然而,民间读经活动有的健康茁壮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有的则过于激进,有拔苗助长之嫌;有的鱼龙混杂,把迷信糟粕当作经典来弘扬;还有的是古非今,大有全盘复古的意味。2016,《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引爆舆论,人们纷纷反思,在国学火热、文化饥渴的今天,我们究竟要如何去读经?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研究生、传统文化推广志愿者、社会贤达齐聚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参加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共同发起的“经典诵读二十年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或参与过经典诵读活动,或从事过经典诵读的推广,或正在进行经典的研究,他们是当代读经活动的亲临者。他们试图针砭读经运动中的时弊,共同探讨读经的新模式,探究读经的新路径,探索读经的新方法。
为何读经:经典诵读必不可少,但只读经典是不行的
“经典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人格培养来说,我认为经典诵读就是血液。少不了,不能抽干了重换!”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的傅永聚教授有着多年的儒学推广经历,他对于读经现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步一步,从民间到官方,从偏离到主流,从器下到形上,从制度到工程。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读经就大量地去读!没有问题。”
读经不是一种情怀,不是行为艺术,读经是有目的的,不是为了读经去读经。那么读经的目的是什么呢?几位教授有不同看法:
来自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从事基督教研究的谢文郁教授说过“不读《中庸》就不配做中国人!”,谢文郁教授认为经典承载的是天意,这是读经要传承的:“我们为什么要回到经典,经典不仅仅是文字,我们要体验它跟我们生存的关系,我们一代代相传,并不是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经典传承的东西,经典里有一些深远持久永恒不朽的东西,这就是天意,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要从里面寻找天意。孔子在杏坛施教的时候招揽学生,不是学手工艺不是学怎么种田,不是做具体的事,而是他们要干嘛呢,他们要去体贴天意。”
长期从事儒家哲学研究,民间儒学、乡村儒学推广的颜炳罡教授对读经的目的有不同看法,他表示:“读经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正常的人,过正常的人的生活。我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说儒家的经典,它像水,它像空气,它没有任何颜色。它又无界不及。他又到处存在和弥漫。这就是儒家的常道啊!道家的东西可能像啤酒;佛家的东西可能像茅台,他们都很有用。但是呢,它适合于重口味的人去喝,它们不能让人人都饮用,时时饮用,这是第一。他虽然非常名贵,但是你喝它可以做人,你不喝它也可以做人。儒家的经典,像水,极为普通,不去喝它,不去饮它,你就无法生存,就无法做一个正常的人,所以儒家的道就是人伦日用之道,就在人伦日用当中。”
来自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宗教哲学研究的林安梧教授认为读经是要明理:“读经的目的是为了明理,懂道理。所以如果经典的文字,道理不通,那就要检讨,有一些道理随着时代会有些变迁也会变化,所以并不是经典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定都是对的,而是可以检讨的。不要以为你背了多少经典,你就能成圣成贤。成圣成贤不是背经典背出来的,它需要明理,去做事去实践来的。”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从事教育学研究的黄海啸教授对盲目读经感到忧虑,针对当下读经方法的刻板单一化、读经功能庸俗化、读经性质复古化等现象,黄海啸认为在今天我们的读经要讲究科学化,要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技术路线,使得经典教育能普遍化。她举例说“刘师培先生的国学根基非常厚,他是少年英才,非常聪明,但是后面他的性格这么多元,出现了很多的偏差。我们的儒学,我们的国学,可能对我们现代的学生和青年,只是他知识的一部分。”她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国学融入到现代的教育体系当中去,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怎么读经:青少年儿童如何读经?要不要老老实实读经?
当下一些民间教育组织鼓吹让学生大量纯读经,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在读经过程中,不作讲解,不许提问,不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也不与孩子互动,这些不顾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不加甄别地把经典往孩子脑袋里灌输的现象让学者们感到忧虑和痛心。
临沂大学文学院的牛嗣修老师认为原始机械的读经活动完全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规律和经典教育的初衷,它难以发挥经典的功用,不但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造成了众多学子对传统经典的厌倦和疏远。同时,单纯的读经只是对经典的消极传承,也无法参与当代社会文明的构建。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儿童读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儿童应该怎样读经?老老实实读经错了吗?
林安梧教授表达了他的意见:“老实读经是对的,但是不是果真能做到老实?不是说我只光读,光读不一定老实,它可能是虚的,飘的,空的。老实这两个字是很好,老老实实。老就是能够持续,实就是具体落实,所以我是觉得,想一个可以具体落实又能持久的方式,这是老老实实读经。”他认为中国人的经典非常丰富,《四书五经》这是经典,《老子》、《庄子》也是经典,佛经像《金刚经》、《六祖坛经》也是经典。但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小孩,儿童读经要符合孩子的天性来开展,诵读是很重要的,讲习也是很重要的:“读古文,一定要感其意味,体其意蕴,再明其意义。”
来自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赵炎峰老师分析了老实读经被异化的原因:“儿童读经运动所引起的争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践行者、支持者和跟随者的跟风行为导致‘读经’活动的异化,脱离了其内在本质。十余年来的争鸣,争鸣的对象恰恰是社会上异化的‘读经’行为。在一些商业推手的推动下,各种国学、读经培训班、夏令营、私塾等,着汉服、行古礼、诵经典等层出不穷,早就偏离了‘读经’的本质。”
颜炳罡教授反对不加甄别地读经,特别是反对把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当作经典来读,他主张经典诵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列入经典体系标准是什么呢?它的标准就是能不能为这个民族提供常理常道,反应常理常情,经典之中有没有那个民族文化的DNA。我们认为,佛经也好,道经也好,古兰经也好、基督教的新约旧约也好,都指向的是一个特别的信仰群体,但是儒家的经典,不是指向特殊的信仰群体,它指向所有的人。无论你信仰基督教,还是信仰道教,还是信仰佛家,但是你首先要做一个人,做一个人就要懂人之常,人之常道、人之常情,就需读儒家经典。个人信仰的经典,那是某个人的信仰问题,那是信仰者的自由,但一个人没有权力把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孩子,强加给青少年。”对于当下一些读经乱象,他痛心地说:“让幼儿园的孩子去读《道德经》,让两岁的娃娃跟着复读机去背‘六十四卦’。那不是读经,那是在不断地让祖国的花朵来讨厌我们的经典啊!”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从事道教研究的赵卫东教授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是不是该读《道德经》,这个问题呢,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经典是不是都是儒家经典?佛教经典该不该读?道教经典该不该读?是不是该从幼儿园读?不是只有我们成人了,才可以读佛教经典,或者是《道德经》。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要保留我的意见。”
无论是诵读什么样的经典,儿童读经教育都不应当机械刻板化,要把孩子当作人来教育,因为人不同于存储器,是简单地存入取出,人的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
来自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李细成老师既从事着大学生通识教育,又带领过儿童读经,他说:“教小孩一定要建立在小孩轻松和愉快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不可以强迫小孩一定要去怎么怎么样的。孩子不喜欢背经怎么办呢?不喜欢这一部经典,不意味着他所有的经典都已经给他关上门了。比如说我们可以考虑从《史记》入手,《史记》里面的人物故事非常的精彩,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的。孩子从《史记》进去之后,在他再回到经典里面来,他就很亲切了,他不会反对的。所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说非要强迫他去读经,我们转一个弯儿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彭永捷】“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下一篇】【石志刚】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