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淞】如何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5-31 21:00:31
标签:

原标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国梦”点好关键一笔

作者:刘百淞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初五日丁巳

           耶稣2017年5月30日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队日活动,书法老师请总书记为“中国梦”点上关键一笔。总书记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

 

第一个“一百年”时,今天十岁的孩子十六七岁;到第二个“一百年”时,现在的孩子四五十岁,正逢其时。“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还是你们来点这一笔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对中国梦的美好诠释。

 

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又是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成才之梦,更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兼容并蓄之梦。中国梦让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小学生与祖国人民一起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美梦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百舸争流,勇往直前,我们应该撸起袖子,真抓实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国梦”点好关键一笔。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实践的起步阶段,亟需中国精神的滋养,形成对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共同追求。人生就像漫长的征程,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就像宽广的江海,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小学生正处于“毫末” 、“累土”和“足下”的起步阶段,即人生实践的肇始,应当志存高远、躬身实践,将青春行动融入中国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一个世纪以前,有一位少年才俊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

 

作为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举一反三、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让中小学生逐渐形成这样的初步认识: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鼓舞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亟需中国故事的熏陶,形成对人生环境的科学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而且要关注这一年龄段的“逆商” ,即中小学生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离不开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离不开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允公允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解决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如何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是“全人格”教育,既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又要学生看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激流勇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很多地方,当地政府、社区、学校和公益组织紧密合作,摸索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江苏省唯一一家“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知止堂义学成绩斐然。在胡晖莹和众多义工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民俗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在追忆前贤中树立报国之志。许多中小学生不仅成为德才兼备的“学霸” ,而且尽己所能,参加社会实践,为所在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朱熹曾经说过: “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 ”我们应当言传身教,让他们寻觅历史踪迹,领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我们应当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们深入圣贤堂奥,寻求“孔颜之乐”的人生意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万千气象。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群” 。在交往实践中,人类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旨趣,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使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从而增进友谊,增进互信,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谁能赢得青少年,谁就能谱写华丽的篇章;谁能把握未来,谁就能占领决胜的制高点。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中学凭借实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首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该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制成横幅,安放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并在引首处钤上“至善”二字印章,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一道富有文化底蕴的风景线。该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将“正德至善”的校训、“美道慎行”的教风和“博学笃行”的学风融为一体,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忠实践行者。

 

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首次提出“知为力”的论点,提倡“博通能用”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比英国科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早出了一千多年。

 

当我们为中小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套餐”时,应当重点突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气质,应当重点突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追求,应当重点突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共同体意识,使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增长建国之才、践履爱国之行,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机盎然,不仅能够助力中国的现代化,而且能够回应和破解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实现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