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熊孩子”知礼?听听清华教授有何高论
受访人:彭林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初十日壬戌
耶稣2017年6月4日
【作者介绍】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北京晨报》编者按:六一刚过,孩子们收到礼物的同时,也收到了不少对“熊孩子”的抱怨,在商场破坏弄乱商品,在博物馆乱扔垃圾,甚至在表演的舞台上当场“嘘嘘”……
《论语》中,孔子的儿子孔鲤经过中庭,孔子问他“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礼仪之邦,“彬彬有礼”“礼仪之邦”“礼乐仁义”……在中国人的语境中,这些都是好词,然而一旦具体到“礼”本身,意义却往往会发生颠覆,尤其是一百年来,“礼”几乎成为陈旧、教条的代名词。
在今天这个传统复兴的年代,我们究竟又该怎样教会孩子以礼待人?向传统礼仪学习究竟是否合适?“传统礼乐文化”的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其实没人能真的复古,礼也并不就等于落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礼仪,这恰恰也是文明的财富。”
做礼仪老师要慎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流行,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恢复传统的仪式,穿古装、行古礼蔚然成风。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习传统礼仪,也有一些学校,会把礼仪老师请到学校来教。
然而,礼仪老师教的真的就是“古礼”吗?彭林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做一个传统礼仪的老师谈何容易,最起码那些礼学的经典要读过吧”。可是,真正要把传统的礼学经典研究透彻又怎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彭林奉劝大家,“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礼仪的同时,真的要衡量一下,弘扬的究竟是传统礼仪,还是披着传统外衣的西洋礼仪。我没有去看过太多这样的仪式,就以见到过的来看,确实少有特别好的。”
真的复古不可能
和学习传统礼仪的风气相对,也一直有批评认为这是复古的行为,不适宜孩子学习,不过彭林觉得,真正的复古是不可能的。彭林说:“谁也没有这个本事真的复古,经常有人以此为借口,觉得复古不好,所以拒绝传统礼仪,这其实是说不通的。”
复古不可能,泥古同样也不可能,彭林说:“总有一些从古至今流传起来,在今天依旧为人们所接受的东西,礼并不就是落伍的代名词,事实上,即便在传统社会,礼也不断地在变化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礼记》里说,礼,时为大。人们以前用手抓饭,后来不也有了餐具吗?以前坐在席子上,后来不也有了椅子吗?我们知道,在日韩等地,他们也保存着大量传统时代流传下来的礼仪,这也说明,古代的礼不一定就过时了,总有一些可以存活到今天,并且和现代社会相融合,为什么拒绝孩子学习呢?”
礼是民族的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礼并非中国独有,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这些礼仪有的消失了,有的流传下来,有的改变了形态,彭林说:“礼仪所表达的,是社会良好运行的规范,是人类在集体中自处的智慧。人生活在集体中,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弱肉强食,还是共存共赢?共存共赢的规则,其实就是礼。”
每一个民族发展的经历不同,生存的环境不同,最终形成的礼也各有特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同样也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质。彭林认为:“英国的礼和法国的礼不一样,中国的礼和希腊的不一样,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这是民族文化的特征,值得珍惜。我们处在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对礼仪的态度也在变化,但我想,不能完全否定我们自己的,去学习别人的,外来的礼仪我们可以接受,但不能让它代替我们自己的礼。
没人强迫你跪拜
在众多传统的礼仪中,跪拜无疑是受到批评最多的,尤其对传统社会的孩子来说,对长辈、老师跪拜是天经地义的,但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彭林觉得,跪拜今天更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他说:“跪拜也分情况,很多人觉得跪拜是儒家的礼,其实在以前,人们席地而坐,来了客人,弯腰行礼,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跪拜的礼仪。所以,把跪拜说成是儒家独创,首先就是错的。而且,跪拜也非中国独有,国外也有很多跪拜的礼仪。”
和传统的跪拜相比,现代社会中的跪拜更多是一种自觉和自由的选择,彭林说:“没有人会去强迫另外一个人跪拜,一般都是在特殊的场合、节点自发的跪拜,比如过年给长辈拜年、家中有老人去世等。如果一个人觉得鞠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况,也无可厚非,同样的,有人选择跪拜,也是个人的自由。我常讲一个例子,南京一所小学起火,一位班主任冲进火场救了6个孩子,自己却失去了生命。那位老师出殡的时候,6个孩子全跪在地上,我不知道批评跪拜的人,见到此情此景又有何感想。”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