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社会改良的微循环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6-15 08:14:14
标签:
戴志勇

作者简介:戴志勇,男,《南方周末》评论员。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社会改良的微循环

作者:戴志勇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南方周末》2017.6.13


   


前几日,成都地铁里,一位小朋友先给陌生阿姨让座,后来妈妈说困了,给妈妈提包,用手给妈妈当垫,让妈妈的头靠得舒服一点。这小小的暖心一幕,被有心人传播到网上后,迅速发酵。小暖男大有成为“国民女婿”的架势。


能发酵说明什么?说明愿意点赞、转发的每个人,哪怕有时心存不善之念乃至偶有不善之行,都被小朋友触动到了。小朋友这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的举动,就像一道小小的闪电,照亮成年人内心的疲惫、麻木乃至灰暗地带。这就是人性的本然之善,也是这个社会的元气与希望之所在。


类似情形并非孤例。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监控视频,一个修理工偶然回头看到两个小孩即将被一辆疾驰而过的小轿车撞上,他在石火电光的一刹那,冲出,搂住孩子,后滚,车轮擦着他的身体冲过。这一秒钟,完全来不及思考,修理工救人的行为只能是出自本能。


周敦颐说“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这个“最灵”,不仅仅是指人的思维潜能,同样也指人的恻隐之心。哪怕是再普通的人,“愚夫愚妇”,气质有刚柔,智商有高低,却也是得其秀而最灵的。


每个历经“人间世”的成年人,都见识过人心的难测,人性的复杂,可能在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中身心俱疲。极端的,男人对女人失望,女人对男人绝望,对手给对手下套,伙伴对伙伴提防。但在面对这个小朋友的举动时,相信都会有一丝暖意融化哪怕已如磐石的内心。为什么?


因为那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童心与善良,最内在的地方有个声音告诉我们:那是好的。


那是好的,而我们本来也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一再看到类似小悦悦事件、斑马线上的白衣女子被二次辗压后,痛定思痛,依然可以对人性,对这个社会抱有信心的理由所在。


人当然也是趋利避害的,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理性经济人”的原则。如果周围的环境总是惩罚善心善行,扶老人总是被碰瓷,渐渐地,人心就会冷漠,义人就会减少,我们所在的社会土壤就会慢慢板结。


幸好,这不是人性的全部,还有同样人性甚至更人性的一部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生存论的意义上,也是有一种彼此的本然关怀与支持的。


这种本然关怀表现得最夺人心魂的地方,就是亲子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非常有可能超出个人利害计算。在生与不生的问题上,不少父母还可能认真盘算一番生养成本与可能的回报再做决定,一旦孩子生下来,成人内心那种超出自我的爱就会自然涌出。


父母用生命保护孩子的事件,是太常见了。那一刻的成人,遵循的是“理性经济人”的原则吗?可以用“基因层面的自私”来描述吗?我们相信,用“良知本体”更合适。这个良知本体,不仅是伦理的,存在论的,也是认知的,还是实践的,需要笃行的。


正是在这样一种亲子之爱的环境中,孩子潜在的天性得以自然成长。幼儿感受到爱,逐渐形成爱的意愿与能力。在7岁甚至3岁左右,就已经与世界以“善”的方式本然联结。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一个好的家庭,在最根上,不在于贫富,不在于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甚至不一定要引导孩子读很多经典性的书籍,而在于恰当地给到孩子这种亲子之爱,为孩子一辈子的心性发展,打下最重要的基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孩子的其他潜能,会在遇到恰当环境后,自然发展。


小暖男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鼓励。但正如他的妈妈所言,这种鼓励已经够了,舆论与政府机构最好不要再去打搅这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不要给予他超负荷的荣誉。对他来说,这只是发乎本心的行为。成人们要做的,是借此反省自己,思考究竟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能让孩子们这种发乎本心的行为,得以不被扭曲和压抑地持续发生。


无疑,能让小暖男率性生长的,就是好社会。而孩子们的率性生长,又为社会的日渐改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个让人心生希望的微循环,这个微循环的建立,这些希望的发生,不在别处,就在当下,它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