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生前寂寞身后名 濂溪一脉湘水阔
作者:奉荣梅
来源:新湖南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廿九日辛巳
耶稣2017年6月23日
今年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他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新局面,他的《爱莲说》脍炙人口。6月23日,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在道县周敦颐故里举行。特发文以纪念这位杰出文化大家——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名联中的豪情和自信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代著名学者王闿运(1833-1916)撰书的这副对联悬挂在千年庭院岳麓书院文庙大成殿右侧廊屋的廊柱上,其狂傲的语义令四方游人驻足惊叹。性情高旷的湘绮老人曾入曾国藩幕,始终不受官,据传此联是他在江浙一带游学时所作。当时恃才傲物的江浙才子见其貌不扬的王闿运开坛讲学,欲测试一下他的才学,而谈笑间,王闿运信手一挥而就出上面的对联,令当地学人折服。联中之“道”是指宋明理学,“濂溪”即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道州人(今道县)周敦颐的号,其开创的理学学派称“濂溪学派”。
这副语带双关、气势纵横的名联,百余年来,让多少湘人油然而生一种豪情和自信。
岳麓书院濂溪祠
岳麓书院濂溪祠小祠熏陶生大家
在书院的祠庙建筑群中,位置最高的理当是“濂溪祠”,专祀周敦颐。他虽然没在这个庭院里开坛讲学,似乎与这里没有什么瓜葛,因他理学上开山鼻祖的地位,又是湘人,自嘉庆十七年(1812)始,周敦颐便成为这个千年庭院里,山长、学生要拜祭的第一个人,然后,再到“四箴亭”叩拜他的学生程颢、程颐等。
这间单檐硬山、单面出廊的清代建筑简单平易,并不宏大。但近两百年间,在这里叩拜问学而走出去的著名学生,随手就可以开出一列,随便哪一个,在近代的历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813年,魏源在这里拜祭过,面受学风整肃;1834年,曾国藩在这里谛听山长学统端正的训话;还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熊希龄、杨昌济、蔡锷、蔡和森、陈天华等都曾恭敬于斯,敬意深挚……
道州濂溪祠,无数思想者心生向往之地
曾经,各地为周敦颐建祠立庙,神位从祀孔孟庙庭,与三山五岳并传不朽。地处理学“始祖”故乡道州的濂溪书院也素以传播正统道学为己任,被天下士人尊为“正脉”。南宋以降,文人墨客、官家士子负笈而行,奔走道州者,不绝于途。
楼田村,位于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誉为“营阳郁郁、山水第一”的古道州城西八公里,为“孔孟后一人”周敦颐(1017~1063)的故里,濂溪祠是无数入湘为官、崇尚理学的思想者心生向往之地。通往古道州的驿路虽是山高水长,但前往拜祭的人马的喧嚣尘烟,弥漫了周敦颐逝后的900余年。
朱熹对濂溪先生是最为推崇的,他订正并宣扬濂溪先生的理论,使周氏高踞理学宗师的位置。朱熹曾两度讲学岳麓书院,但那时岳麓书院还没有“濂溪祠”,他没有祭祀濂溪先生的地方,留下了终生遗憾。直到南宋庆元年间,朱熹的学说被视为伪学,他被革去职位和俸禄,他的学生蔡元定也被牵连,杖枷三千里,发配道州监管。朱熹为蔡元定饯行时哽咽着说:“你去道州,也算是一个好的归宿,我一生中数度订正、注解、研究周敦颐的《通书》,却无缘到他的故乡去看看。你到道州之后,一定记得到濂溪书院一趟,看看那里的祠堂是否安好,神龛上的尘埃是否有人拂拭,并代为师添香祭拜。”次日还修书一封,托人乘快马送到蔡元定的手中,再次叮嘱说:“至舂陵(即道州),烦为问学中濂溪祠堂无恙否?”蔡元定最终了却了老师的心愿,在道州濂溪祠代师祭拜鼻祖,并授徒讲学,两年后客死道州。朱熹极度伤感,不久,即带着遗憾离世,到天堂去和濂溪先生论道了。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三月,地理学家徐霞客一入道州境内就迫不及待地直奔濂溪先生降生之地拜谒濂溪祠,夜宿先生少时读书之地月岩,体验先生悟道的佳境,在《楚游日记》中写道:“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为龙山,右为象山,皆后山,象形,从祠后小山分支而环突于前者也。其龙山即前转嘴而出者,象山则月岩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环于山间而不临水,其前扩然,可容万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人守其间,而旁无人焉。无从索炊……”
清咸丰初年,道州籍大书法家何绍基从北京归乡省亲,在同乡先贤宗祠前叩首,触景生情,赋古风八首《濂溪八景诗》,“下道百川水,上通洙泗流”(《濂水寻源》),“濯濯以身爱,亭亭不相依”(《莲池霁月》)……
道县周敦颐故里的月岩
山水悟道:半塘山影半塘荷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一个懵懂的学童,曾徒步去过楼田。但我并不知濂溪先生其人及其厚重的历史,也不会料想到十年二十年后这里还会因此而兴旺火热。我只是被老师引领着,带着一种去乡野“郊游”的兴奋,在乡间大道上追逐着蝴蝶和蜻蜓。在当时,对周敦颐及理学是讳莫如深的。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这位同乡先哲的熟识,是从初中语文课本里那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开始的。但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不在于他写了《爱莲说》,而主要在于他的理学思想。
20世纪的第一个初冬,我再来楼田村时,才补上了拜谒这位同乡先贤的礼数。
平畴广野间,峰峦回曲,溪流萦抱,森秀蓊郁,莲塘如镜。青砖黑瓦高檐翘角古风蕴藉的村舍,南靠如屏兀立的道山。我们拜见的濂溪祠已非徐霞客、何绍基描绘过的旧所,先生故居已成农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新修的濂溪祠里,在周敦颐父亲周辅成的坟冢和元公像前,我的耳畔老有《爱莲说》在萦绕。濂溪先生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儒家历来提倡的洁身自爱的“士君子”形象。辅成先生进士出身,任过县令,为官廉洁,性素淡泊,归隐家中,故后被神宗加赠谏议大夫。濂溪先生的学术、修养、气度,为官各地遍留清廉秉公的佳话,既是家学的濡染、家风的传承,也是以“士君子”洁身自爱、气节自律的因果。
登临道山西峰,憩于太极亭。道山左右翼以数峰,虎豹踞而龙蛇走:龙山腾跃其东,豸岭蛰伏其西,都庞岭横蹙积岚沉雾处。峰峦攒簇,或堰或仰,似膜拜道山。濂溪曳一袭葱茏,蕴藻萦蔓,纡屈东来,中分万亩平畴,荷塘缀星撒玉,墟烟远村,映带田塍如画。抬头,亭顶描着黑白分明的《太极图》,“无极而太极——阳动阴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化生”大师似乘风吟哦而至……
这位乡贤在这方水土上生活了15年,五岁时即将村前的五个土墩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少年时在邻近的月岩读书时悟出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理。正是这半塘山影半塘荷的故乡山水,给他以灵性,也点化了他悟道的玄机。诗韵清绝的濂溪水,香风荡郁的莲塘,都镌刻在先生此后的31年仕宦生涯,56岁归隐酷似桑梓的庐山莲花峰下,他将那里的无名小溪命名为濂溪,建濂溪书堂。
道山东南脚,有泉从修篁石隙间涌出,清冷可鉴,幽韵涵澹。岩壁有古石刻“寻源”、“圣脉”,有许日让题诗:“山根活水静成渊,不作人间第二泉。一自派分伊洛去,千秋遗泽任留连。”这是濂水之源,有游人正舀泉解渴。同行的“濂学”专家慨叹:这可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啊!于是,我掬一捧甘泉入口,如同寻到了湖湘文化的源流,往心灵深处灌注了一泓圣灵赐予的智慧之泉。
周敦颐画像
天理人心继往圣生前寂寞身后名
周敦颐的官当得并不大,只做过知县、判官、提点刑狱及知军等职,但他为官一地,建学堂,授生徒,提出了光照古今的哲学思想。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士子竞相讲述他的学说,民众春秋拜祀,从无间断。因王安石变法新政,党政祸起,在著名的“元祐党案”中,周敦颐的两位高足程颐、程颢及故交赵抃、吕公著等,都是被去职的旧党头面人物,周敦颐支持新政,与王安石心有共鸣,在新旧党争中,他的处境十分矛盾和尴尬,既遭旧党反对又为新党所疑,以致程颐、程颢两位理学大师直呼其名曰茂叔而从不尊他为师。因此,他生时不得大用,仕途22年一直在州县两级地方官的位置上徘徊,56岁归隐庐山仅以粥蔬敷食,病逝后学生程颐、程颢及再传弟子朱熹皆入祀孔庙多年,而作为老师的他却不获配享。
周敦颐作为湖南本土的思想家,他开创的三教合流的理学思想得益于潇水源头的这方水土,而他著书立学讲论学术却是在他宦游于外乡之时,经过他那些并非湘籍的弟子程颢、程颐兄弟,再到湖湘学派的诸位创始人和宗师杨时、胡安国、胡宏、张栻数传后,又回到了湖湘大地,并得以发扬光大。朱熹可以说是周敦颐的隔代知己,他在周敦颐历史地位的确立过程中有过独到的贡献,一是具体说明了濂溪学为二程学所自出;二是对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等哲学著作推崇备至,认为周子发明太极之旨无毫发可疑,《通书》一贯直下,结构严密,超过《论语》和《孟子》……朱熹一生数度订正、注解、研究周敦颐的《通书》,两次到湖南为官,却都太短暂,有心却无缘到周氏故乡道州拜祭,但他有机会就祭奠周公,他在《拜濂溪先生遗像》诗中描述了去江西江州濂溪书院的情形:“北渡石塘桥,西访濂溪宅。乔木无遗珠,虚堂惟四壁……”两位思想大师不断穿越一百多年时空的思想对话,使周氏的理学思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周敦颐被朝廷的封谥褒彰是在他逝世140年后,官至礼部尚书的学者魏了翁两次上疏朝廷,称其“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使孔孟绝学独盛于本朝,而超出百代……”宋宁宗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谥周敦颐为“元”;4年后宋理宗下诏准周敦颐入庙从祀周公、孔子,并加封为汝南伯。此后,元、明、清诸朝都给予他封赐、褒奖。
周敦颐画像
湘水波涛壮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濂溪先生传世的两篇总共不满三千字的学术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这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宋代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学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学者群体,它尊奉理学、重经世务实、包容众家之长等学术风尚,衍化成湖湘文化的基因,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历千百年而不竭。从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到杨昌济、毛泽东;自嘉道湖南经世致用派、咸同湘军集团、戊戌维新群体、辛亥革命志士群体,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身上,都或明或隐、或多或少地闪现出这些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周敦颐的理论,当今来濂溪的游客也许少有熟知者,游到此处,曾经的文明与野蛮的遗痕具有强烈反差地共存于一地,刺痛着人的灵魂,睹物思“文”思“理”,或许会有所收益。
离开道山时,忽见花片沾衣,香雾霏霏,回望漫山金甲,万花玲珑,是如珠幢宝盖的野菊花。有村人扯襟采花入茶。想想若能将此吸天地灵气的山珍,就圣脉啜饮,三五同好,于泉边濯缨亭焚香默坐,品荷香,送夕阳,迎素月,消遣世虑,便是享有鱼鸟之乐啊。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