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江苏宜兴周处:朝闻夕改 执德不回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6-28 23:25:22
标签:

江苏宜兴周处:朝闻夕改 执德不回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初五日丙午

          耶稣2017年6月28日

 

  

 

周处(约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祖父周宾为东吴广平太守,父亲周鲂为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年少时纵情任侠,为祸乡里,乡人将之与虎、蛟并列为“三害”。后来浪子回头,幡然悔悟,就学于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叙其事,以为历代改过自新之典范。学成后经州府举荐,任东吴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等职,官至御史中丞,讽喻规谏、刚直不阿,被遣至西北讨伐氐羌叛乱,战死沙场。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追赠平西将军、清流亭侯,谥曰“孝”,史称周孝侯。著有《默语》三十篇,《吴书》若干卷,均已散佚。所撰《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子孙多因功封侯,史称“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之比”。

 

宜兴周氏家训

   

宜兴周氏家训族规传由周处首创,其一生始邪末正、改恶修善,为规范后世子孙言行,特立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十六字祖训。后经周处曾孙周洪整理为《诫子碑》一篇,又经历代周氏族人不断修订完善,增补宗训12条,家诫8条,并有祠课规条16条,考试给赏12条,又制定了冠礼、婚礼、丧礼、立嗣礼、祭礼及服制礼仪等礼制规范,要求世代子孙口诵心维,遵而行之。

 

周氏家训反映了儒家所倡导的孝祖敬宗、和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谦和、乐善好施等传统思想,同时融入了先祖不惮改过的精神因子,使得周氏家训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力量。优良的家规家风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周氏后人,宜兴周氏习文修武,代有英才。

 

周王庙

 

  

 

周王庙位于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是祭祀平西将军周处的专祠。原名“周孝侯祠”,南宋绍兴年间赠庙额曰“英烈”,加封“武惠正应王”,称周王庙。历代均曾修缮,是宜兴现存时代较早,规格最高的一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现存周王庙坐南朝北,共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演出由周处故事改编的戏剧;第二进为大殿,正中供奉周处座像,两侧山墙彩绘射虎斩蛟图,殿内立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由陆机撰文、王羲之所书双龙穿孔碑《平西将军周府君碑》;第三进为后殿,称世泽堂,殿内塑周处及其家族5人立像。

 

周王庙南侧原有周墓墩,为周处的家族墓地,曾出土了青瓷神兽尊、青瓷香薰等一批珍贵文物。

 

●视频脚本

 

江苏宜兴周处:朝闻夕改执德不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因其三字一句的格式而得名,它取材自传统国学及历史典故,又包含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理念,自诞生以来便被奉为蒙学经典读本,广为传颂。相传,《三字经》中最为家喻户晓的开头这一段,便与西晋的周处有关。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历来是江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胜地。宜兴城西南二十余里,有一山名国山。国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名叫蒲墅的小村落。村中茂林修竹、绿水环绕,风景宜人。一千七百多年前,周处便诞生在这里。

 

周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松泉:

 

周处的祖先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东汉末年,周处的祖父周宾出仕东吴,迁居阳羡国山,是宜兴周氏的始迁祖。

 

周处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周鲂是东吴的著名将领。年少时的周处颇有些纨绔之气,他气力惊人,继承了父亲的一身武艺,常背负宝剑弓矢纵情山水、行侠仗义。

 

出宜兴城东北二十里,有一桥名化酷桥。相传,周处游猎路经此处,遇一悍妇虐姑侮夫,族中无人能禁。周处怒而鞭笞,直至妇人求饶改过,乡人无不拍手称赞。宜兴城内一潘姓豪强上门抢亲,欲强娶民女,恰被路过的周处遇见,他一箭便射穿了恶霸的头颅。官府后来认定周处见义勇为,赦其无罪。

 

虽然周处好打抱不平,但刚烈叛逆的性格也让他惹下了许多祸事。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更有乡人将他与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为了替百姓除害,周处入山射虎、下水斩蛟,数日未归。百姓以为周处与虎蛟同归于尽,“三害”得以尽除,于是打鼓敲锣、阖城同庆。

 

宜兴民俗专家徐建亚:

 

周处斩蛟而回,他看到全城的百姓都在庆贺。他以为是给自己庆功,哪知啊,百姓是庆贺他,就是周处自己也死了。这时候就看出周处的过人之处,他没有因此而发怒、生气,而是幡然醒悟,从此走上了改过自新的道路。

 

周处找到了当时吴地的大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希望跟随他们学习,但他又担心自己年龄太大,终将一事无成。陆云劝慰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只要确立志向、发奋努力,不愁不会成功。”听了陆云这番点拨,周处茅塞顿开。他日夜苦读,学问大为精进。他后来受举荐出仕,先后担任西晋新平(今陕西彬县一带)、广汉(今甘肃文县一带)太守等职。在任上,周处察民意、恤民情,短短数月内便处理了积压多年的案件,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可真:

 

周处给人的一般印象不过为一介武夫,但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勇武将军,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学者,平生有著作多种,其代表作有《默语》、《吴书》和《阳羡风土记》。其中《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最早记述地方风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晋元康二年(292年),周处升任专司监察的御史中丞,他敢于揭露腐败,先后弹劾了征虏将军石崇、安西将军夏侯骏,更在一月之内三次奏劾梁王司马肜。

 

四年后,氐人举兵进犯中原。朝廷下诏命周处为先锋,受梁王司马肜、安西将军夏侯骏节制。曾被周处弹劾的司马肜与夏侯骏怀恨在心,仅拨与周处五千兵马,令其先行攻打叛军。周处身先士卒,与七万敌军苦战,但最终因弓矢耗尽、孤立无援,奋力苦战而死。

 

周处文化研究会会长周伟:

 

周处的死是很悲壮的。司马肜和夏侯骏不怀好意,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战场上孤军无援的时候,有人劝他暂时撤兵,他拒绝了。他认为现在撤兵会影响全军的士气,他说我作为朝廷大臣以身殉国,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周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清流亭侯,并赐予他“孝”的谥号。千余年来,他倍享哀荣,在南宋、元、清三次被加封为王,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晋书·周处传》中称赞周处“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亡躯,可谓志节之士也”。

 

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

 

周处史称周孝侯,“孝”是晋朝给他的谥号。这个“孝”和我们今天通常理解的孝顺的“孝”不太一样。谥法云,执德不回曰孝。孝就是义无反顾地践行美德,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对周处一生最好的一个总结。周处的美德就在于他少时能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在为官的时候能体恤民情、刚正不阿,最后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他能挺身而出,为国捐躯。

 

宜兴城内的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是为祭祀周处而建的专祠。该庙始创于晋元康九年(299年),之后历朝均曾修缮。庙内除供奉周处神像外,还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历代歌颂周处事迹的碑刻18通,其中尤以唐元和六年(811年)由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的双龙穿孔碑《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最为珍贵。

 

   

 

周王庙戏楼

 

千年以来,这位“阳羡第一人物”受到历朝百姓尊崇,而“周处自新”的故事也被一次次改编为小说、戏剧,长盛不衰。周处的故事也因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而为人所熟知。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

 

周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有许多的著作和故事,流传下来最主要的是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是闻过自新、闻过则改、为民除害、惠泽桑梓。我认为这种精神到现在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这16字家训既是周处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成为了周氏后人安身立世的准则。

 

西晋末年,政治动荡,江东多次发生叛乱。周处长子周玘三次带领族人起兵平叛,安定江南。晋室为褒奖周玘及族人“三兴义兵”之举,封周氏兄弟侯爵并置阳羡、国山、临津、义乡四县为义兴郡,这也是后世“宜兴”名称的由来。一门五侯、四代英杰,一时间,宜兴周氏“族之盛不独江南而且足以擎天下”。

 

南宋初年,宜兴周氏又涌现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周葵。宋高宗年间,周葵先后担任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专司监察之职。与曾任此职的先祖周处一样,周葵上任仅两个月,便勇于揭露腐朽,他认为“小过不改,罪过日深,岂能保全?”

 

秦桧任宰相时曾想拉拢周葵,许他以高官,周葵不愿与其同流合污,遂一路被贬,直到秦桧死后才复官。

 

周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圣华:

 

周氏家训里讲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历代祖训中也有“正心术、慎交游、端趋正”之语,就是教导周氏子孙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忠于国家、忠于信仰,不能与奸人同流合污。从周处到周葵,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兰室鲍肆,久而相忘;水淡醴甘,迥焉各别。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

 

“天地正气,人生最灵。维纲植纪,济弱扶倾……”

 

祖先的教导、家族的训诫,指引着宜兴周氏子孙忠孝传家、清白立世。

 

周家楣,周氏子孙的一位杰出代表,光绪四年(1878年)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在处理涉外事务时不过激、不迁就,不卑不亢、力持国体,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妥善处理了政务,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尊严。

 

周家楣玄孙周炎:

 

周家楣是晚清的一位能臣,他在任上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去世后,宜兴百姓集资将他在北京珠市口校营胡同的故居扩建为宜兴会馆新馆,用以接待进京赶考的宜兴学子。这些都可以说明当地百姓对周家楣的功绩非常认可。

 

近代,宜兴周氏更是人才辈出。中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工程院院士、岩土工程专家周镜等都是宜兴周氏子孙的杰出代表。

 

遗戒谆谆,薪火相传。在传承了一千七百余年之后,以“孝悌忠信、执德不回”为核心的家训精神已经根植于周氏子孙血脉之中,严遵恪守,经久流传。

 

   

 

周处生平事迹陈列馆

 

●宜兴周氏家训摘编

 

敦本源

 

事关祖先,殚心竭力;礼虔祀典,必躬必亲。手泽存焉,尚有遗编稿简;桑梓敬止,矧夫旧宅先畴。孺慕终身,犹如一日;亲属分体,总是一人。是以孝子隐痛乎莪蒿①,三牲不易夫菽水②。

 

——摘自“宗训十二条”

 

【注释】

 

①莪蒿(é hāo):俗称“抱娘蒿”,抱根丛生,像孩童粘连着父母状。

 

②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译文】

 

关系到祖宗的事情,应当竭尽心力;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礼,务必亲力亲为。先人们虽然故去,但留下一些书札手稿,还有一些散佚的典籍;对待没有利害关系的乡亲父老尚且尊敬,何况先人还留下房屋、田地。孝敬父母一生,数十年如一日;亲属各有个体,但实际上是一个人。因此,孝子看到莪蒿心中会隐隐哀痛,孝敬父母不在物质多寡,尤须诚心诚意。

 

人赖父母,方有此身。生我鞠①我,万苦千辛。所好所恶,曲体②亲心。忤逆不孝,天地罪人。训尔子孙,佩此孝箴。

 

——摘自“家诫八箴” 


【注释】

 

①鞠:养育。

 

②曲体:深入体察。

 

【译文】

 

每个人都是依靠父母才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经受了很多艰难困苦。要深入体察父母的心以了解他们的好恶。不孝顺父母就是天地间的罪人,告诫子孙们要把孝道牢记于心。

 

尚廉俭

 

廉有分辨,取予公平。万钟一介①,务要分明。取必以义,予亦毋轻。显防耻辱,幽戒神明。训尔子孙,佩此廉箴。

 

——摘自“家诫八箴”

 

【注释】

 

①万钟一介:万钟,指优厚的俸禄;一介,指微小的事物。这里形容多与少。

 

【译文】

 

正直清廉自有分说辨别,收受和给予要公正公平。无论数量多少,都要清楚明白。获取要符合道义,施予切忌轻慢。人前要防止声誉受到损害,人后也应当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避免做出出格的事。告诫子孙们要常怀正直廉洁之心。

  

盘中糁粒,须知血汗博来;厨下众生,尽向刀砧死去。留有余以惜福,充不忍以存仁。莫待无时悔有时,常将有日思无日。

 

——摘自“宗训十二条”

 

【译文】

 

盘子中的米粒,要知道是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厨房里的牲禽,都在刀砧下死去。节省食物,珍惜福泽,少吃牲禽之肉,保存仁爱之心。不要等到食物短缺的时侯,才后悔自己当初太浪费了,在食物充裕的时候要经常思虑将来匮乏的日子。

 

训子孙

 

教子必从婴儿,习未成则易化;启蒙无如诱掖①,功不劳而倍收。《书》称“教在宽”,《易》曰“蒙养”,孔门“善诱循循”,良有以也。然馆课固校乎,艺文而变化尤先于气质。未有德性醇良、器识宏远而业不进、学不成者也。

 

——摘自“宗训十二条”


【注释】

 

①诱掖:引导和扶持。

 

【译文】

 

教育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这时习性尚未养成,容易培养;启蒙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引导扶持,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尚书》称“教育应当宽缓不苛责”,《易经》讲“蒙童时代就应该进行教养”,孔子说“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这确实很有道理。然而私塾教育原本就属于学校教育,学习的文化知识富于变化,特别需要有优良的学习品质。从来没有道德品性醇良、器量见识宏远的人而学习不长进、学业无所成的。

 

乐施予

 

人或启齿而求,勿令素手而返。随力以给,我无责偿之心……至于经验良方,随力制丸以施,非敢市德,聊以赈贫,曷计损己几何,且喜慊心不少。

 

——摘自“宗训十二条”


 【译文】

 

别人有时开口相求,不要让人家空手而归。尽自己的力量能给多少就给多少,我没有要求他偿还的想法……至于医药上有效的处方,应当尽力制成药丸广为布施。这样做并非为了换取声誉,只不过是想救济穷困之人,哪里会计较自己损失多少,反而会因为内心满足而感到高兴。

 

天地正气,人生最灵。维纲植纪,济弱扶倾。生前树绩,殁后留馨。依阿淟涊①,何以为人。训尔子孙,佩此节箴。

 

——摘自“家诫八箴”

 

【注释】

 

①淟涊(tiǎn niǎn):污浊。

 

【译文】

 

天地间充盈浩然正气,人的存在最富灵气。要自觉维护遵守纲常法纪,周济和帮扶贫穷困难的人。生前多行善事,身后也能留下美名。而逢迎污浊,怎么能算是人呢?告诫子孙们要常做节义之事。

 

慎交游

 

兰室鲍肆,久而相忘;水淡醴甘,迥焉各别。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

 

——摘自“宗训十二条”

 

【译文】

 

芳香高雅的居室和卖咸鱼的店铺,待久了都会忘记其中的香味或臭味;水味淡、甜酒甜,迥然不同。所以君子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须十分谨慎、不能马虎,选择朋友一定要品行端正。

 

   

 

周王庙内碑廊

 

 

●专家观点

 

敬畏规矩有过即改


周克家(宜兴周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曾经显赫的世家巨族,有的如昙花一现,早已销声匿迹;有的如流星陨落,从此星光不再;也有的荣衰兴败,几度起落,却依然光彩夺目。大浪淘沙而能经久不衰者,究其原因,优良淳正、敦实严格的族风家规才是根本。所谓家道维新,必本世德;氏族久远,必系礼数。根深才能叶茂,土肥才能苗壮!

 

宜兴周氏,盛于晋朝,为当时江左大族。孝侯公周处(国山周氏三世祖)更是名声显赫,其改恶修善的事迹广为流传,《晋书·周处传》称赞他“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亡躯,可谓志节之士也”。他典范的行为和留下的十六字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为宜兴周氏的家风定了基调,后世子孙始终以他为榜样,正身处世、直道而行,不断践行和丰富周氏家训族规。周处曾孙周洪(六世)撰“诫子碑”文,强调子孙应以耕读传家。南北朝镇北司马周山图(十二世)续修家乘,唐朝湖州司士拾遗公周良玉(二十五世)为孝侯建庙立碑,宋朝资政殿大学士周葵(四十二世)修葺孝侯祠,元朝绳武公周绍先(四十七世)率族众誓死保卫周墓墩,还有清朝周家楣(六十五世)主持修葺南京周处读书台,桩桩件件孝义之举体现了后人对于先祖的追崇,也彰显了世家望族对于规矩的敬畏。现今宜兴周氏有宗规20条,复增宗训12条,家诫8箴,并列祠课规条16条,考试给赏条例12条,又制定了冠礼、婚礼、丧礼、立嗣礼、祭礼及服制礼仪等礼制规范,要求世代子孙口诵心维,遵而行之。

 

传统社会家国同构,谋国以忠成为考验族风家规的试金石。宜兴周氏始迁祖周宾定居东吴,尽心奉国;二世祖周鲂“断发赚曹休”,胆识过人;及至周处为民“除三害”、为国死疆场,其子周玘“三兴义兵”,安定江南,周氏一连“四代英杰”,声名煊赫。后继者亦代不乏人,唐代有御史公周谅(二十四世)、宋代有资政殿大学士周葵(四十二世)、明代有工部尚书周鼎(五十七世)……他们在职在位期间皆能清正廉洁,以民为本,以国为重,忧天下而舍小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传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宜兴周氏家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孝侯公周处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在“除三害”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转而励志向学,矢志笃行。他拜师求学,朝闻夕改,最后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为,也在文学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写成《默语》《吴书》《阳羡风土记》等书。他兼擅文武,德才双馨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子孙,周氏族人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培养,重视人才,并把它落实到族规家训中。宗规中“端趋正”“择师傅”“慎交游”等都在探讨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及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又让周氏族人在现代学科各领域建树颇多,如语言学家周有光、物理学家周培源、岩土工程专家周镜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懂礼仪、知廉耻是立身立人之根本。古语云“知耻而后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正因为朝闻夕改,周处才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他的人生才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精彩。人难免会犯错,关键是知错能改,立行立改。能克服自身弱点,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理应受到尊重。

 

虽然改过向善没有形成正式的书面家规,但先祖周处留下的这一精神遗产早已嵌入周氏家训的精神内核。正因为朝闻夕改、不惮纠错,周处及其后人才能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不断突破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为他人谋福祉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