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光阴的独白——我和皮影戏的一次美丽邂逅
作者:周金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初七日戌子
耶稣2017年6月30日
新月梢头,寒灯微上,白布上人影斑斑。一曲新词浅唱,几段悲欢情现,影姿戏腔两难忘。一身简装,一个背包,暑期一至,我便随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子齐聚水东,开启了和皮影戏的一次美丽邂逅。
“你去记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来到这里之前反复有人这样问我,说实话之前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起初不乏有因离家近的原因,可是到了这里之后很多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可能是老街里零星的几户人家,也可能是馆长孤独又坚定的值守,又或是奶奶的一句“传到我这里后面就没人了”的叹息。这些东西再经过几十年或许就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了,在被人提起时,也只能下“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啊,就有人来唱皮影戏,可热闹了!”拥有记忆的人还能在脑中回味,那下一代抑或是更后面的子孙又该如何了解呢?
记下这下唱词,也许不是很精确,咿咿呀呀的叹词,绵长悠扬的曲调,并不能被完美的用文字表达。但是总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去留下些什么,去和这些千年前出现,千年后仍然在传唱的古老调子和熟悉的乡音来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
“皮影戏唱词的传承有何伤痛?”
每天几人合作也只能整理出不到一小时的唱词,奶奶信手拈来的一句话,要被我们反复揣摩才能弄懂。面对这些就像是在沙漠里寻宝,即使发现了一座宝山,自己的搬运能力也只能搬走里面的一点宝石,奶奶的脑海里的财富数不胜数,可惜的是愿意学习的人太少,我们也只能简单的接触。
对皮影艺人而言,语言符号是一道鸿沟,大多皮影戏的老艺人可以跨越文字的障碍,将皮影戏的唱词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当今的文艺爱好者却难以冲破语言的界限,将皮影戏的唱词理解透彻。这是传统之觞,也是皮影戏传承所不得不面对的瓶脊。
“凭你们的一己之力能改变现状吗?”
也许这短短的七天不能改变什么,几万字的唱词也不过是雨林中的一小片树叶,但就像馆长第一天说的“表演这种东西,十次有十次的唱法”,唱词的记录也许不能为艺人完全遵守,但希望在很久很久的以后,那是皮影戏也许消失有缘人无意想起皮影戏来,能有些实在的东西存在,证明这个传统存在过,辉煌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点滴积累,每句唱词的记忆并非一朝一夕之易事。皮影戏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需要呵护与滋养。我愿以青春的名义为皮影戏的传承保驾护航,在时光的海洋里千帆竞技,呈现文化在代代相传间的感动。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