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继文】家庭国学是国学传承的必由之路——写在朔州国学暑期广场晨诵经典十一年之际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7-07-08 20:42:07
标签:
邸继文

作者简介:邸继文,男,西元1970年生,山西朔州人。本职工作于朔州市税务系统,曾任朔州市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推广与实践,朔州市经典文化教育民间研讨会(简称朔州国学会)创办人。主持的“中华文化传承十百千万朔州示范工程”于201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3个部门联合授予首届“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6年被全国社科联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家庭国学是国学传承的必由之路

——写在朔州国学暑期广场晨诵经典十一年之际

作者:邸继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十五日丙甲

          耶稣2017年7月8日

 

今年是朔州国学暑期广场晨诵经典的第十一个年头。11年虽不算太长,但也不短,期间发生了很多事,经历了很多人,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今年又有谁来参与广场晨诵经典的呢?这个活动还能坚持多久?现在国学传承事业客观上存在哪些情况?人们的普遍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是应该系统整理反思一下了。


   


首先,学习国学这条路是走对了。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安身立命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公共文化产品,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资本。


党中央习主席十八大以来对国学重要意义的论述已经十分完备,尤其2013年曲阜考察、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2017年中央两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三件标志意义的大事件,已经把国学传承的方向、内容、战略全部安排妥当。


在经历五四、文革、八十年代三拨历史性反传统文化运动之后的今天,我们弘扬国学尤其是其核心儒学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都已在中央层面彻底解决。11年来,朔州国学会在学习弘扬国学这条道路上曾被很多人不解、起哄、嘲讽、阻碍甚至打击,现在看来,学习弘扬国学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作为国学经典教育基层普及的自觉示范单位,朔州国学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曾经扮演过积极的角色。

 

第二,经典诵读被证明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国学内容包罗万象,但核心是典籍,经史子集四大部经部最主要,儒释道法四大家儒家是根本,“十三经、二十四史”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经史传统。那么如何学习这些典籍呢?一听二诵三抄四解五用,但最根本的是诵经,《论语》中即有“诵诗三百,使于四方”的说法,古代私塾教育中无一不进行反复大量的背书教学。


朔州国学经典教育开展十一年来,“每天一小时全感官学习快速诵读”的教学实践以铁的事实再三证明:长期大量反复诵读经典可以开发右脑、提高记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变化气质、胸有家国天下;可以增加崇文敬德意识;可以增加责任担当意识;可以增加孝亲感恩意识等等。尤其吟诵是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方式,以唱代学,寓教于乐,是非常独特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历史原因失传近八十余年,现在全国范围内正利用互联网交流学习,吟诵学教后来居上,方兴未艾。朔州国学从2015年引入吟诵教学之后,也正奋发图强,迎头赶上,广场普及吟诵旨在让大家无成本接受新鲜学习方法。

 

第三、家庭国学是国学传承的必由之路。国学传承的路径千万条,国学传承的道场许多种,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学传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中国国学传承的最广泛、最持久力量,也即国学传承靠家学,以家学带动国学,以家风带动民风。家风家学中父母亲是擎天两柱,父亲事业,男人的事业,如上天一样自强不息;母亲事业,女人的事业,如大地一样厚德载物,这也正好是我国学思维中的一阴一阳之道。


朔州国学走“家庭国学”的道路,上半年以农历四月初二中华母亲节为节点,开展国学系列公益活动,弘扬“在家行孝”精神;下半年以公历8月8日中国父亲节为节点,开展国学系列公益活动,弘扬“为国尽忠”精神,这些都是全国首创,其中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义将会被越来越充分展现。


   


第四、“十百千万”这个基层国学普及的品牌是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界与朔州市的双重和氏璧。由朔州国学十一年来探索形成并强力推动的“中华文化传承十百千万朔州示范工程”获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三个部门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是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个中央级“国学+公益”品牌项目。


这个项目分八大序列,即,一个宏大愿望,两大重要载体,三项量化目标,四个系统体系,五项修习指标,六类普及对象,八大专业方向,十大系列活动,三十九个条目涵盖了当代国学传承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系统梳理与引领示范作用,不仅有全国性的十大首创,即

 

1、首创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新业态;

2、首创全感官学习快速记忆法;

3、首创十百千万基层国学普及系统模式;

4、首创国学志愿者概念;

5、首推“国学文化、经典教育、乐活生活”三位一体立体推广模式;

6、首创“以家长为对象,培养对手、制造竞争、无偿复制国学推广主体”的竞存模式;

7、首开全国范围内的纯国学晚会(《感恩母亲孝廉家风》2016年5月8日);

8、首开国学传承发展展示展演活动(《国学琼林一儒继往》,分展板展写、展台展示、实景展演三块,2017年5月3日—5月12日);

9、首创家庭国学联盟;

10、首创以“儒家小院为切入,推动儒教文明的当代活态振兴”。

 

而且还有朔州市的十个率先引入,即

 

1、大字白文全本诵读《四书五经》;

2、右脑开发;

3、汉服礼教;

4、乐活生活;

5、有机食育;

6、文庙祭孔;

7、书院建设;

8、国学志愿服务;

9、吟诵诗教;

10、古琴乐教。

 

在目前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界占有重要位置,朔州国学已经成为全国性民间儒学复兴的典型代表。

 

第五、“乐活食育”是国学传承的极终归宿。亲近古典、亲近圣贤,回归自然、回归乡村。学习国学最终要落实到生活之中,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而“乐活”与“食育”就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现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健康、永续、高品质生活方式。拒绝现代污染,抑制“高科技”带来的毁灭“高感触”倾向,向转基因说不,尽可能远离塑料、化肥、电子噪音、化学食品等现代垃圾,这也是许多人潜意识中的追求。


于是,“新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展开,“穷奔市、富奔乡”已经成为现实。过去,朔州国学在乐活食育上说多做少,以后会以位于森林公园南占地四十亩的“敬德书院”、“崇文号儒家小院”、“朔州国学大讲堂”为阵地,从事有机种植、开展食品教育、追求乐活生活。

 

《说文解字》540部首是正体汉字的原始字根,是汉字构造的隐性密码。由于历史原因,我们99%以上的人们对此一无所知,连念都不会念,更遑论写、解、用了,而清华大学礼学中心国学特招生首先要考得就是这540部首,所以学习《说文》540部首势在必行。

 

《诗经》305首,风、雅、颂三大块,其中最能展示《诗经》核心精神“《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是《诗经•国风•周南召南》25首,孔子对他儿子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已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诗经》中的周南召南25首有多重要。过去人们学习《诗经》望而生畏,鲜有能系统学完者,主要原因是不会背书,而用吟诵的方法背书是学习汉语尤其文言文汉语的最佳方式。这一次,朔州国学尤其孟母教子读书会山西分会的几位朔州美吟们将义务普及吟诵,带您走进另一番国学传承的新天地。

 

《毛泽东诗词》是近代革命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文学样板,学习《毛泽东诗词》是当代中国人的必修课,从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激昂向上的战斗精神与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也可领略到伟人改天换地的浪漫胸襟与关心群众的现实情怀,所以《毛泽东诗词》50首也要学。


   


十一年来,直接参与朔州国学公益推广活动的人员有许多,不完全统计大约两千余人,来来去去,聚散离合,有三十多个国学推广主体应运而生,正以不同方式进行着经典诵读与国学推广。感谢曾经的有缘人士,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拼搏,一起辩论,一起流泪,一起喜悦,一起奔波,为了国学尤其儒学的当代复兴,我们曾经付出,已经收获。

 

十一年来,我们从朔州市的飞马广场、杏林小广场到国旗广场,主读了《千字文》(2007年),《大学》(2008年),《大学•中庸•孝经》(2009年),《中华成语千句文》(2010年),《声律启蒙》(2011年),《增广贤文》《家训》(2012年),《笠翁对韵》(2013年),《幼学琼林》(2014年),《诗经》前100首(2015年),《唐诗三百首》前100首(2016年)。今年暑假我们将主读《说文》540部首、吟唱《诗经》25首、背诵《毛泽东诗词》50首。

 

广场晨诵是朔州国学会(包括孟母教子读书会山西分会)十一年来坚持的品牌公益活动,不收取费用。但为保证学习效果,仿照港台公益活动收取押金,学习对象主要是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和本地中小学生、社会国学爱好者三个群体。

 

十百千万模式要推成,敬德书院阵地要建成,语孟诗易(《论语》、《孟子》、《诗经》、《周易》)比赛要办成!我们将以“十百千万家庭国学联盟”为平台,以“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响应党中央习主席的文化自信号召,响应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千年以来的呼唤,继续高歌猛进,一路美景,复兴儒家文化,重振中国精神!

 

在此,特别感谢敦和基金会对我们朔州国学三会的项目支持。希望更多像叶总这样有公共文化担当意识的民族精英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事业,往有价值的事业上投入,而不仅仅往有利益的事情上投入。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