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泉著《立象以尽意:从符号学的角度论楷体汉字的形上学》出版暨新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7-14 22:14:53
标签:


郑文泉著《立象以尽意:从符号学的角度论楷体汉字的形上学》出版暨新序

 

  

 

书名:《立象以尽意:从符号学的角度论楷体汉字的形上学》

作者:郑文泉

出版:(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

年份:2017

 

【作者简介】

 

郑文泉,台湾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马拉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中华研究院副院长。近年专治东南亚儒学与其他东南亚宗教、文明的对比研究,已出版《东南亚儒学》(2010)、《东南亚朱子学史五论》(2014)、《马拉西亚近二百年儒学学术史》(2017)等书。


【新序】

 

这是2004年我提交给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博士论文,至今已相隔13年,算是我个人的旧作了。

 

现在正式出版这一本博士论文,内容一仍旧贯,只是配合出版社的版面规定重新加以排置,原来的<自序>和<致谢>都换上如今的<新序>,交待一些撰著与出版因缘。

 

出版这部书,主要是记载个人2004年前的成长生涯和学思阶段。这个纯学术性的「立象尽意」或「文字可以完全传达出形上学的思想」的问题,其实是回答我成长国家的现实母语文(华语文)教育运动给我带来的认知与价值困扰之一:一方面人们坚持「华人一定要识华文字、读华文书」是因为「华人用母语文(华语文)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是工具意义的直接、有效论),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华语文课本的很多内容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用华语文去理解始终是隔了一层,不得其法(这是认识意义的既不直接也不有效论)。单是马来西亚国名,华语文的「马来西亚」是无法被「说文解字」的,原文的「Malaysia」则马上变成一个构词学可以解读的词眼(马来文还有很多「Manu-sia」、「Rah-sia」、「U-sia」等同一构词法的词滙),用华语文的「马来西亚」能够直接、有效认识到「Malaysia」吗?肯定不能。华语文母语教育显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我也认识到一旦逾越这个范围,华语文母语教育将变成一个非理性的教育行为。这部论文旨在辨清华语文母语教育的合理范围所在,其中一个就是「立象尽意」即如果这个「象」要认识的是它本身的「意」,那么它确实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反之,如果它要认识的并不是这个「意」,那么它并不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象」。

 

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话语来说,现实母语文教育只能帮助一个人建立主观精神的世界,对母语文之外的客观精神的认识是事倍功半,也永远无法达成绝对精神的饱满、圆融之举的。

 

十三年过去了,我对上述母语文教育的合理性认识与判断,并没有改变,一如现实母语文教育人士对运动的坚持也一仍旧贯一样。如今正式出版这一部书,在未来的十三年内,它是不是一样仅对个人或小众读者有意义,还是对现实人们认识母语文教育的合理性也有所助益,此则是在未定之数。

 

在这十三年中,我对襄助这部博士论文之成的导师朱建民(Jue Jien-ming)教授和学妹王怡静小姐,始终感激不逾!

 

是为本书新序。

 

【目录】

 

新序

 

目录

 

图表

 

第一章 汉字的符号形上学:从「言不尽意」到「立象尽意」

 

1.1问题缘起:从「性习之辨」到「言意之辨」

 

1.2「立象尽意」之说的符号学重释

 

1.3汉字「书不尽意」的符号学原因

 

1.4本文问题:从「立象尽意」到「汉字的符号形上学

 

第二章 文献评析:应正视「书论」的价值

 

2.1汉字学界:未能进窥汉字的形上学涵意

 

2.2汉人哲学界:只有「汉语」的形上学玄思

 

2.3「书论」文献具有「汉字的符号形上学」涵意

 

第三章 研究纲领:从书论、书法美学到汉字的符号形上学

 

3.1书论:文献析述

 

3.2书论:当代书法美学诠释

 

3.3书论:「汉字的符号形上学」研究如何可能?

 

第四章 结体:汉字形上学的符号基础

 

4.1汉字由「结体」和「结思」构成「肖像」符号

 

4.2「结体」和「结思」关系的非任意原理

 

4.3汉字结体的「对称」原理使其成为视觉的符号

 

第五章 隐喻:汉字形上学的传达机制

 

5.1隐喻:汉字「结体」的意味化(signification)原则

 

5.2方位隐喻:使汉字成其为「构成的对称性」的「肖像」符号

 

5.3隐喻的形上学意义:直面「物体的(空间)存在原理」之世界

 

第六章 气论:汉字形上学的文化背景

 

6.1汉字所属的汉文化也是一个「隐喻」系统

 

6.2从「方位隐喻」到「阴阳」原理所属的「气」论形上学

 

6.3对称的均衡性:汉字形上学有别于其它语文形上学的特性

 

第七章 汉字的符号形上学:「立象」确已「尽意」?

 

附录

 

§1.当代儒学问题的区域(情境)化

 

§2.走进「当代」:林连玉与大马华教

 

§3.林连玉华教立场的「儒学」涵意

 

§4.林连玉与召唤中的当代大马儒学

 

§5.林连玉的启发:当代(东亚)儒学少了什麽?

 

综合(引用)文献

 

图表

 

图一:本文问题、分析方法及其目的(第18页)

 

图二:本文的论题与证成结构(第26页)

 

图三:汉字符号的标志性分析(第33页)

 

图四:汉字的符号形上学(第35页)

 

图五:牟宗三「可说、不可说」论(第47页)

 

图六:书论、索绪尔及普尔斯符号构成之对应用语(第108页)

 

图七:汉字结体与结思的隐喻结构(第134页)

 

图八:汉字的方位隐喻的「构成的对称性」基础(第142页)

 

图九:汉字方位隐喻化的传达机制(第145页)

 

图十:汉字方位隐喻的交感论诠释(第149页)

 

图十一:汉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交感论诠释(第165页)

 

图十二:汉字形上学的文化背景(第177页)

 

表一:书论的基本类文献(第64页)

 

表二:书论内容的「书写技法」与「作品评鉴」二序问题(第71页)

 

表三:书论、书法程序与书法美学的关系(第83页)

 

表四:汉字形上学的基本范畴(第95、190页)

 

表五:符号的存在形式及其媒介之关系(第115页)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