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今天的书院应如何办?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7-07-16 13:50:29
标签: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今天的书院应如何办?

作者:郭齐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廿三日甲辰

          耶稣2017年7月16日

 

国学热在今天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书院热,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正如我们对国学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一样,我们也对书院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

 

 一、书院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书院,包括嵩阳书院等最有名的书院在内,一般只是文博单位,成为文物、博物馆或旅游景点,不再具有古代书院的职能。据我所知,郑州大学及其国学院有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校本部设立了郑大嵩阳书院,并已在嵩阳书院附近划了地,拟在建好之后将移在该地。河南省商界的嵩商会也正拟振兴嵩阳书院,2015年五一节聘杜维明先生为院长,杜先生聘陈来先生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我等为委员,拟开展一些高端学术活动。当然,这都是外在力量希望办活嵩阳书院,还不是书院人内在的要求。

 

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是岳麓书院,该院得天时、地利、人和,结合传统与现代,使千年书院获得新生。该院不仅把旅游搞得好,文博事业搞得好(除老文庙、老书院修旧如旧,成为著名博物馆外,近年又新建了专门的书院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该院又是现代化大学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有了现代大学的结构与功能,从事正规划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事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学术。现代大学建制固然对书院有一些束缚,但岳麓书院今天的兴旺发达,仍获益于这一体制机制,同时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在体制内办一些体制外的属于老书院的文化事业。尤其是该院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各种实实在在的支持,又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团体(如佛光山)及现代媒体(除本地媒体外,还有凤凰卫视与凤凰网)的支持,使这所千年学府真正活了起来!该院开办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文化学术活动,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岳麓书院的新生,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发展,与朱汉民院长及其团队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岳麓书院的经验对各家老书院来说,不可复制,但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肖永明教授等把书院办得如此有声有色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老书院、老文庙不能只躲在文物局下吃皇粮,无所用心,而应努力重新恢复一定的教育、培训与传承文化的职能,至少可以与附近的大学中学,联合办一些讲学、培训活动,使书院有人气,活起来,尽可能对周边的乡村或城市社区做一些国学普及工作。

 

孔子研究院、贵阳孔学堂等是现代官办的文化机构,尚不属于书院,但多少带有一点书院的色彩。我与这两个机构都有密切联系,很看好以孔子命名的这一北一南,一院一堂,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发挥书院的精神与功能。他们也努力与学界相结合。

 

厦门筼筜书院是厦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办的,该院与学界与厦大国学院紧密联系,独立办了闻名全国的系列讲座、高端论坛及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活动,因地利与传统,又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人文学者联络的纽带。筼筜书院所以办得十分成功,与前述岳麓书院一样,与主办团队的热情、懂行、敬业、开拓有关。

 

今天的书院,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办、民办,或官学商或官学或商学或民学合办等多种。汤一介、王守常教授的中国文化书院是学办的典型。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是官学合办的两种不同的典型。

 

今天办得最多,也最让人担忧的是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这些书院也分几种情况:从目的来说,有的是以盈利敛财为目的,有的是以公益为目的;从对象来说,有的对象是成年人(如企业家、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办讲座、搞培训为主,有的对象则是儿童与青少年,搞课外教育或全天候教育。

 

由于什么人都可以办书院,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书院办得越来越滥。现代中国的管理,常常是“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循环。由谁来管?谁有权力管?怎么管?由官方教育部门把书院管起来也会有问题,同时也不甚其管。

 

现代书院的兴起本来就是国民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自发需求的产物,本来就是对官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的产物。对官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也分两种,一种是对其不系统讲中国的国学、传统文化的不满,急需补充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另一种是对现行体制内的办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全面逆反,特别是客观上一些孩子跟不上压力很大的正规教育。针对以上两种不满,应运而生出两类书院,即有的只是课外教育,是课余补充,读一点经典,教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而有的则变成对孩子们的全天候教育。这后一种书院也有办得好的,强调全面性教育的,有的则令人担忧。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趁着年轻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蒙学读物与《四书》等,义理以后可以慢慢领悟。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多一些的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成必修课,有系统性,至少能让《四书》进教材。我们希望能多一些国文课,让中小学生能接受到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推动儿童诵读经典,但是发现目前有的国学培训机构或书院只是让孩子们、青少年背诵经典,也大有问题。背诵不能无度。有人把背诵作为学习国学的唯一形式,让孩子乃至青年越学越蠢。只强调背经典,完全在误人子弟。背那多有什么用?没有必要。根本上我们要寓教于乐,要有一些办法让青少年去乐学,同时学国学不是背书就够了,是要让青少年通过接触经典,学会分析与思考问题,提升理解能力与理性能力,特别是要做一个好人,有良知有道德的人。而且一定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文明,不能脱离现代与现代教育,要全面打好数理化的基础,不能偏废偏科。我们呼吁不能废了孩子们。我曾接待过一些地方上来的人,我了解有人打着国学学校旗号,他们办国学学校是为了敛财,而且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有些家长做生意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交给他们,在封闭的学校学习所谓国学。我遇到这样的家长,都劝他们宁可少赚钱不赚钱也要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进体制内的中小学,也好过这些学校。但有的孩子赶不上体制内学校的步伐了,很遗憾。我建议学习广东罗定市喜耀粤西学校,该校有理念,有方法。这是按霍韬晦先生的理念与方法办学的,他们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心读英语读经典,有爱心有创意与动手能力,把正面的做人的道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学生,让学生从小培养好的性情,有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潜力。云浮市、罗定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所属各小学推广喜耀粤西学校的经验。这是正面的经验。

 

 二、书院应有学规

 

今天的民间书院应如何办?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端正目的,端正办学理念,不能以赚钱敛财为目的。我们还是要从传统书院吸收精神营养。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

 

朱子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大家耳熟能详,其中规定了学院的目标和学生的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它要求学生明白义理,并落实到身心修养上来,按学、问、思、辨、行的次第,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最终实践笃行。学规强调学习、修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该学规的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子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规定?朱子也是针对当时书院的流弊而来的。他说: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现在的书院职能各异,可以结合实际订立学规。经心书院是一代名臣张之洞于1869年创办的,原址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其旨归为:“以治心者治经而经正,以治经者治心而心正。”张之洞强调经世致用,故一时间,名儒宿士投身其中,而书院肄业诸生或才识出众,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亦学有所成,造福社会,不辱使命。

 

经心书院今年在武昌东湖复办,是湖北、武汉若干企业家发心办的公益性的文化传承与培训机构。在学术文化上,该书院依托于武汉大学国学院,我忝为该书院名誉山长。我对这一书院提出了学规:

 

以行己有耻、修身立德、知行合一为宗旨;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生的指南;以孝亲、守礼、笃学、敏行为条目(步骤):孝亲----爱父母;守礼----懂规矩;笃学----读经典;敏行----做公益。座右铭:“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书院运行一定要在这些义理的指导下进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经心书院将成为儒商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

 

三、书院要以读书讲学为主

 

既然是书院,不是会所,不是游乐场,那就应以读书讲学为中心。这里是潜沉读书之地。很多人问我国学的入门书。过去黄侃季刚先生、梁启超任公先生都提过国学入门书,现在看来都太难。我们提出一个低度的书目:在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的基础之上,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进而认真读懂《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再读《老子》、《庄子》、《心经》、《金刚经》等。读儒释道的书,首先还是要以儒书为主,打好基础,基础是《四书》,这里有中国人做人做事之道。没有这一基础也读不好释道的书。在读好以上书目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读五经,如《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等,或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或读《墨子》《荀子》等,或读《楚辞》、唐诗宋词等。读这些经典,要读好的注释方面的书,有的注释本身就是经典。学员们一定要会读经典,从认字开始,每个字要弄懂,一章一段地读,慢慢地读,不能囫囵吞枣。还要听好的老师讲解,要慎于择师,一定要正讲的老师,而不要听任歪讲、邪讲与俗讲的人在那里胡说八道。书院有义务教会学员读书。

 

请办书院的人自己好好地读《礼记》中的《学记》《儒行》两篇,这两篇很简易,比较好读。

 

《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篇,主要讲教育、学校、教师与学生,相当于我国最早且较为系统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按朱子的讲法是: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业之次第,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言之。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方针、意义、原则,学校的设置,教与学的环节、次序、方法、经验、教训等。中国人重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学记》肯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有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儒家认为,教育根本上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徳风尚。

 

《学记》主张启发诱导与预时孙摩: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学,因时施教要有正式的课程教学,课后要进行课外练习。不练习好调弦等技能,就不能妥当地弹琴;不广博地学好比兴手法,就不能妥当地理解诗;不学会洒扫应对投壶沃盥等细碎之事,就不能妥当地行礼。不喜欢学习课程中的各种技艺,就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胸怀志向,努力进修,在休息、遊观时也体味涵泳。这样才能安心学习而亲近师长,友爱学友而笃信道理,所以即使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违反道义。《兑命》说:“严肃认真,虚心涵泳,努力刻苦,及时,勤学,所进修的学业就会取得成功。”这里把课外活动与正课教学、接受与消化、已学与未学、刻苦地学与快乐地学、学习与休息等结合了起来,是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只有既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教训,然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做人的老师。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以“人师”是很难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学生,但不强制他们顺从;启发学生,但有所含蓄,不一下子把结论都讲出来。这有助于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使学生心灵安易又能独立思考。在这里,“导而弗迁”的“导”是诱导,给学生指引思维线索,引导他们上路,启发他们探索。“强而弗抑”的“强”是鼓励,即激励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探求知识的强烈意愿,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并坚持到底。“开而弗达”的“开”是启发,点明问题的关键,开启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促进思考能力的发展。平和、由浅入深、启发思维,谓之“善喻”,就是很好地开导,使人明白。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里讲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有四条:“预、时、顺、摩”。在学生不良念头未产生前就预先防范,叫“预防”;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可以教育时因势利导,及时施教,叫“适时”;不逾越学生的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施教,叫“顺序”;组织学生相互观察,取长补短,叫“观摩”。失败的教训有六点:如等到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了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不容易矫正;如错过了受教育的好时机,即使勤奋也难以取得成就;如不按顺序,漫无系统,搞乱了教学秩序就不可整飭;如独自关起门来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就会褊狭浅薄,见识不广;如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闲逛闲聊,就会荒废学业。

 

《学记》倡导善于教育与善于学习的方法,希望老师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并启导学生。这里有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差别: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里强调了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方法。善于发问的老师,如辟坚硬的木材,先砍掉容易砍的地方,再砍难砍的关节处,经过时间的推移,木材的各部分会脱离分解。善于回答学生提问的老师,如同撞钟一样,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响,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响,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教师慢慢地一点点回答,让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得,启发他们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只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应付学生发问,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教师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回答或提出问题时,才可以加以解说。如讲解后学生还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放一放,留待以后再因势利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是说,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跟着他唱歌,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教师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道理明白,叙述浅近而含义深远,不多举例而富有启发。这样就能让学生继承老师的志向。

 

《学记》除了论述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之外,特别强调尊师重道与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思想。限于篇幅,此处不能细讲。

 

《礼记》还有《儒行》篇,也很重要。该篇是《礼记》的第四十一篇。这里记载了孔子阐述儒者的十六种高尚品行,有温良、敬慎、宽裕、逊接、礼节、言谈、歌乐、散财等,皆以仁德为本。其中讲到澡身浴德、特立独行、见死而不更其守,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家志不可夺的刚毅品格,现在太缺乏了,知识分子太无人格操守了。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伸)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者生活在现代,却与古人的意趣相合。在现代社会的行为,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有君子恰好生不逢时,上面没人援引,下面没人推举,谗佞谄媚的人结伙陷害他。虽然他的身体可能危险,志操却毫不动摇,虽处险境,举动行事仍然伸展自己的志向,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儒者的忧国哀民的心就是这样的。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者广博地学习而无止尽,切实地实行而不厌倦,隐居独处时不淫邪放纵,上通国君被重用而不会失态困窘。以礼待人,以和为贵,有忠信的美德,优游从容的风度,思慕贤人而又包容众人,有时可以磨毁自己的方正的棱角而依随众庶,犹如房瓦之垒合。儒有的宽厚容众就是这样的。

 

熊十力、钱宾四先生等都很重视《儒行》,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各位山长们认真学习、实践的好文章。学好《学记》《儒行》,有助于我们办好书院。

 

注:作者于2016年9月在武汉经心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院会议上的报告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