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平作者简介:陈绪平,男,字子茂,号尔雅台,西历1969年生,湖北阳新人。长期从业于互联网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架构师,现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周子真经:马云的太极秘笈(2)
作者:子茂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廿三日甲辰
耶稣2017年7月16日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从阴阳到五行,更进一步接地气了。这三句话刚好也是三重递进的含义:
1) 气著于物。
2) 五行制衡。
3) 天地和序。
需要说明的是,五行说式微已久,所以本章的解读会有些复杂。同样,从阴阳深入到五行,关于社会变迁与“中国经验”的复杂案例只能留待下章讨论了。
一、气著于物,即立足于具体事物来把握气化流行,古人谓深居观物变是也
单讲气,总是有点玄,这种能量这种势能,今天也只能放到科学里才能讲清楚,在日常的感性世界理解起来总是有点玄的。所以,周子讲完气化立马接着讲五行,是把玄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了。
五行是什么?诸位看官,关健的问题来了,今人多从科学的那个物质的概念来看待五行,认为五行是五种物质,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与古人对话了,症结便是这种概念或名相之隔膜与混乱。这种混乱,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难咎其辞。
今人熟知一句口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非要用这种言说方式来对标的话,五行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的运动。对,没错,是指运动,何谓行,就是行动、运行嘛。所以,五行,其实是指事物的五种运动方式,五种运动性质。
古人当然不会使用运动这种现代用词,古人多言事物之“变”,所谓深居观物变是也。气之著于物,物变所由生也,于是便有五种物变的方式或性质,这便是五行。故五行乃是言物变,这就是周子真经告诉我们的理解事物的根本方法。
1.1 何谓物?
在朱子那里,物是以聚散言的,其实是在言形体,有形之体。道常,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形的。所以,你是你,我是我,很容易区分。这大个世界,芸芸众生,一粒沙子,一块石头,一根小草,一棵大树,一个虫子,一头大象,都自有其形态。
当然,你也许会说,水或空气,好象是无形的。其实不然,一滴水,一缸水,一湖水,一罐空气,一屋子空气,或整个地球生态圈的空气,流体或气体非无形也,只是其形弥散而不自固,需要依靠容器来塑之。
显而易见,从形化的角度看事物,这个视角其实正是科学的那个“物质”的概念。从显微镜下的细菌,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今天科学的发展已远非古人可以想象。
但这个从形的角度也自有其局限性,到量子那个层面便测不准了,以至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间依旧留有巨大的痕沟。这自然留待科学的发展去解决,此处先别过不提。
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也是有形的,当然也是物。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智人之所以成为智人,是因为其具备了虚构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这种想象的现实乃人造之物意义之物。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粮食盈余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形成从个人、家庭到部落,从工厂、企业到政府,从城市、王国到帝国,人类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物的网络之中。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宗教这类组织,当然我们所说的是广义的宗教,不仅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包括共产主义自由主义。从气的角度看,宗教势能是阴,提供意义和道德判断。但其如何质于地,如何形化为物?
传统的一神教则比较简单,比如直接搞个教会这种标签明显的宗教组织。但今天主流的自由主义这种现代的人文教则不同,它没有那种固化的宗教组织,它象空气弥散在生活世界之中,这种不自固而柔性的充塞颇有点大象无形的味道。故而,大家一直津津乐道的所谓政教分离,其实针对的是传统的一神教,你对自由主义如何谈政教分离呢?
同样,今天有不少人认为儒家主导的传统中国政治也是搞的政教合一,是落后的中世纪传统,这无疑很牵强。君不见,儒家的人文传统与自由主义的人文教,在组织方式上不是更贴近一些么。
当然,自然界的形体容易区分,石头是石头,小草是小草,猴子猴子,这不会有什么争议。但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这类虚构之物,从形体角度识别,有时候确实有点难度。故而李善友最近对互联网创业圈大谈非连续性,你看,形体之间不正是离散的是非连续的么?连续性或线性只体现在事物的某个方面,事物之间则无疑是一种非连续的结构化的物变方式。
1.2 如何观物变?
物是即存有即活动的。这是牟宗三先生的讲法,以对治今人常常割裂形体与运动之弊。有形之体绝不是一个僵死之静物,它与运动或变化是一体二面。或者说,形体与变化合二为一,合而为物。故世间无绝对静止之物,运动或变化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今人受科学那个物质概念的影响,显然常常不能完整把握这一点,经常大搞机械论与辩证论的那种口水战。
其实,现代科学那种对静观之物形态的刻画,只是一种权宜的方便法门。通常,科学是选取了一个客观的维度认识事物,故能很精到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但这会带来二个问题:一是多维度细致地刻画事物,往往容易丧失整全的视角,缺乏运动感,缺乏整体感;二是,这种细致的刻划依靠精确的概念和逻辑,比较抽象,脱离了感性世界。
马云是一个英语老师,不懂技术,更不懂互联网之类的高科技,与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的背景截然不同,他很难听得懂那些深奥的专业词汇。记得他曾经去视察支付宝一个部门的工作,老板半年没来了,手下人卯足劲写了个PPT,他静静地听了将近二个小时。听完后领导讲话,马云表态说,其实一句也没听懂,但他对大家的精气神非常肯定。
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如业务经理与技术经理,彼此的专业背景不同,大家经常不在一频道上讲话,沟通很困难。
所以,阿里内部有句口头禅:说人话!意思就是要讲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把大家都拉回到了感性世界。
怎样确保我们既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大道,又能保持直观、感性,始终接地气呢?学《易》吧,“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这个冒是遍覆的意思。与科学不同,易经是以万物直观之象来表达万物之道。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卦,固象也,言,亦象也。故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个意,便是指事物的大道。又曰:寻象以观意,而意可尽也。于是,便能冒天下之道了。
也许,今人受科学思维的影响,觉得这个易不好学。那就象马云一样先从太极拳练起吧,这样先培养培养感觉也是一个好的途径。
不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即存在即活动这个话题。既然这个物是即存有即活动的,象科学那样先从静态视角去描述形体,再从动态视角去言说其运动变化,这个先后秩序不仅抽象且缺乏感性,而且容易把这个“即”字的意蕴消解掉,所谓的机械论盖多缘于此。
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他们无疑非常明了这种视角的俗弊,所以他们始终坚持一种整全的视角,他们采用了一种绝顶聪明的做法:以物类物。
万物之情可类也。大千世界,气象万千,纷繁复杂,但却都可以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事物来类比,来把握万物化生之道。当然,不能把五行简单地理解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古人是在立象尽意,用这五种事物的变化模式作样本作蓝图,来表达万事万物。
从这个角度看,五行其实就是一种抽象了的事物,是忽略事物的具体形体,而侧重关注其运动性质的事物。换句话说,五行其实是从事物整全角度出发而抽象出来的的五种物变方式或运动性质。而且呢,由于是以物类物,这种抽象并不影响我们直观、感性地把握和理解事物。
1.3 五行者,气之质,物之性也
朱子谓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这无疑是对物变更透彻的认知。
行于天的气首先要具于地,表现为具体的运动方式,凝聚为侧重于刻画其物变性质的抽象事物,是为质。这个质,当然不是空无凭据的,乃气之著于物,著于有形之体,是有形之体的自性发用,故谓之体性。这个体性,表达的就是事物内在具备的运动性质,所以又称为物之性。
朱子这个用语,地便是指我们这个感性世界,接地气嘛;天呢,则是气化流行,类似那个理性的科学的世界。这二个世界,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便是合理、气言;所谓器,便是合物、变言了。
理以主宰言,气以流行言;物以凝聚言,变以合散言。
故而,气之著于物,这个五行之变便是媒介。五行既是气之质,也是物之性。此种物变模式串上串下,一体混成,太极立焉。
因此,周子真经是从太极讲起的,从理到气,从气到变,再从变到物,一层一层递进,以类万物之情,以通天下之志。
前段时间与阿里的前同事喝茶闲聊,大家一致觉得马云是这近五百年来的商业奇才,远非胡雪岩这类所谓的红顶商人所能比。马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视野有这么大的格局?他其实深谙太极之道,他通过努力地探寻商业发展的各种情形各种情况,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强大的气著于物的能力,故而能大开大合。
1.4 那么,气是如何著于物的?
这个还真是有点复杂。先举个例子,如今很多公司也都在学阿里,也都搞业绩与价值观的双重考核,但往往是桔生淮南则为枳。何故?许多公司只是忙于建立和引进很多制度,却没搞明白制度为重还是文化为重。公司内部是制度重要,还是文化重要?
马云说,一定是文化重要,制度是来强化文化的。有哪个人是看了刑法,读了宪章,知道不许杀人,看了法律说不许杀人,才不杀人的。你从爸爸妈妈那里,平时的生活习惯中知道了很多事情是不能干的。
制度是有形之物,文化才是那个摸不着的势能那个气。制度的目的是形成这个势能这个气。很多公司订了很多制度,但却不能成势,只能放在档案室里。法律也一样,我们国家过去订了很多法律条文,但与老百姓的生活搭不上边,也只能是故纸堆里的一滩废纸。
很多时候,这都是我们搞现代化模仿西方水土不服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美热衷于输出他们那个看起来很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但为什么却总是失败?
福山有本新书叫《政治秩序的起源》就试图理解这个问题,他一改其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认为政治秩序除了通常说的法治和问责民主,还需要第三个因素他称之为“国家建构”。罗辑思维最近有一期节目就是谈福山的国家建构,值得一听。
通常大家都有个经典之问,为什么民主制的印度其发展明显落后于中国?福山的答案是说,不是民主制度不好,而是印度在历史上一直是强社会、弱国家,强问责、弱治理,国家没有能力搞现代化,光有民主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民主、法制与国家建构之间,有个五行生克的关系。
英国的经验表明,《大宪章》在英国的意义,恰恰是以王权为中心,通过议会合作与对王权的支持,不断打造英国的国家能力,英国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是在这个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民主、法制与国家建构这三位一体是物,现代化的气化流行是气。英国成功的经验,是通过国家建构的能力来培育和促成民主与法治,这三者的相生便是五行质具于地,最终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气化流行。
而印度,由于对国家构建能力可能促成专制与独裁有普遍的担忧,故直接嫁接民主与法治制度,导致国家建构能力不足,从而物物相克、气禀凝滞,五行无法质具于地,现代化的气化流行因此无法出现。
由此可见,气之著于物而开启的这个物变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过程。
二、五行制衡,即水火木金土生克相变,位时化育,以成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万物之数不可以毕举也,其变化亦不可以终穷也。故约之以阴阳,冒天下之道而无不遍焉;定之以五行,统天下之物而无不摄焉。
故周子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显然是由气而质,约之以五行。从万象纷呈之中,提供一个更为简洁明快的观物之道,有利于从繁杂的细节中跳出而直抓要害。
2.1 五行首先是个大生态的系统模型
五行之名最早出于《尚书·洪范》,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此辨其体性也,体即形体,性则是指功能、发用。
水以寒湿为体,润下为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终结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归属于水;
火以热燥为体,炎上为性,热情、热烈、外向、高昂,炎而且上,凡具此类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木以柔韧为体,曲直为性,曲而能直,谓其能从绳墨也,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金以坚刚为体,从革为性,从而可革,谓其能就镕范也,因金有变革、禁制、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土可稼可穑,其体能兼虚实,以含容特载为功,故土德博厚,可以润泽四方,因此,土有生长、承载、化生、孕育、长养的特征,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这就是洪范所归纳出的五种物变类型,五种抽象事物。世间万物虽然繁杂纷呈,但都可以归纳到这五种抽象事物里。在古人看来,万物之数不可以毕举,其变化亦不可能终穷,故定之以五行,统天下之物而无不摄焉。
为什么呢?为什么就这五种抽象事物就能统摄天下万物呢。因为古人其实是秉持一种生态宇宙观,是从一个生态的视角来看万事万物的。我们前面谈气化,谈万物化育的勃勃生机,其实不就是在谈一个大生态么?
诸位看官,生态这个词,在今天可是很时髦哟。简单的讲,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甚至今天还有一种专门的生态学,“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五行其实就是一个大生态的系统模型。水润下,滋润着大地,才能养育万物,故润下是打基础扎根基;火炎上,高昂外向,尽情烧烧,尽情爆发,故炎上是向上发用,建功立业也。水之阳则是木,水润下扎下的根基,支撑着木的生长、升发;火之阴则是金,火乃木之生发,过则易衰,故金有禁制功能,约束木和型塑木的生长、发用。而这一切,这个大生态的万物化育,显然需要一个好的土壤,以润泽四方。
这就是五行所代表的万物化育图,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图中这整个半圆都是土,土其实是整个生态圈这个大背景大舞台。金则类似故宫的华表,掌握着禁制功能,以保证生态圈的良性化育。水是润下是基础,火是向上是发用,木介于其间代表生长、成长。
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古人好以味作比,因为声、色、臭皆可与人同感,味则其所独知。
润下则流,未可用也,乾卦谓潜龙勿用;作咸则止,水的滋润不能太过,凝结出咸味则当停止,乾卦谓见龙在田,要顺势随时而止。
炎上则扬,建功立业的时候来了,乾卦谓飞龙在天,得位而行;作苦则降,苦的滋味来了,要考虎进退了,乾卦谓亢龙有悔,要功成身退。
曲直则舒,有可塑性,顺势发育、生长,乾卦谓终日乾乾,强调进德修业;作酸则敛,有酸气有酸劲了,说明学出来了,要出山了,乾卦谓或跃在渊,可顺势而为。
从革则结,顺之者昌,作辛则解,逆之者散,生态繁荣还是衰败需赖时时纠察时时清洁。
稼穑滋养,润泽四方,得甘而和,化育天下,土德博厚矣。
故马一浮先生曰:古人体物之妙,无往而弗在,裁成辅相,所以尽物之性者,于此可见其一端,善学者思之。
由此,阳变阴合这种气化,最终落在了这五种抽象事物上。二气的阳变阴合,也就更进一步形成了水火木金土这五行化生化育的大生态图景。
气难晰见,以五行见之。好比察观事物,起初是用远镜头,只能隐隐见得阴阳二气。随着镜头的逐步拉近,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遂见得四时行,百物生。
这便是古人热衷于观物变之缘由了。
2.2 五行生克是个网状制衡的运动结构
当然,洪范言五行,水、火、木、金、土,水之阳则是木,火之阴则是金。这个顺序,是以功能,是以发用来排列的。故朱子谓这是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其实质就是按照一个大生态大系统的体位来讲的。
董仲舒后来的讲法是木、火、土、金、水,木之阳便是火,金则是水之阴。这显然是从气化从相变的角度讲的,故朱子谓这是以气而语其行之序。显而易见,从体位到相变,董仲舒的立足点是为如何有效使用这个大生态模型提供指南。
这个指南,其核心要诀是一句话: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就是说,木、火、土、金、水的这个顺序是按相生排列的,这叫比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又生木,构成一个闭环的相生序列。所谓间相胜,即每间隔一个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从而便又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闭环。
于是,我们看到,五行中所有的“行”都指向系统内其他的“行”,它们之间的相生或相克关系在五行说中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一个网状的运动模型或物变模型。在这个网状的运动模型中,所有“行”之间的消长、运动都必然对其他的“行”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会反作用到本身,构成运动的循环。
这就是大生态系统的物变法则。
这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网状模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被大家熟知的。但这个模型有深刻的内涵,却常常不为大家所知,甚至长期以来被严重地误解了。
为什么是五,而不能是六,或七,或更多?需要明确的是,这个五不是指五种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显然很多很多,甚至有时多到难以穷尽。故五行说之根本不是在谈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也根本不是实在,而是功能,是变化关系的逻辑。
为什么是五?有人曾经用离散数学的方法证明:如果要满足生克循环的关系,最小的数字是五个。所以,这个五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五行说这样的网状结构中,能确保任意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生克制衡的三角结构。
任意点与同自己不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表示相制的关系。比如,金克木,但是火克制此过程,因为同时木生火,火又能克金。也就是说,金是否能成功克木,将受到由木所生的火的制约。同样,水克火,但是受到土制;木克土,但是受到金制;火克金,但是受到水制;土克水,但是受到木制。这是五个同样形状的相制三角结构。
任意一点与自己相邻的两点形成的三角,表示相化的关系。如金克木,但是被水所化,因为同时,金生水,水又生木,故这金克的过程,会被水所化。同样,水克火,但是被木所化;木克土,但是被火所化;火克金,但是被土所化;土克水,但是被金所化。这是五个同样形状的相化三角结构。
这两类三角关系叠加起来,基于相制或相化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结构化的运动模型,它们仍然遵守五行的基本原则,但通过导入系统内部的另外一项使相生或相克关系复杂化了,由机械的单向关系变成受数量和具体情况影响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用现代点的说法是,在一个结构体中,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匹配,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和维持稳定状态。
也就是说,由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运动不是不受条件制约的单向作用,而是在一个网状结构中发挥作用,它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线性的。
因此,五行说是一种对宇宙生态的结构性认知模式。对这个结构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其功能的转换,而不是实在论的基础。
2.3 生态的平衡与演化:五行具而万物备
于是,我们便有了一个简洁直观的结构化的物变模型。这个模型,无疑是一个认知生态把握生态运动规律的最基本的思维模型。李善友教授最近在互联网创业圈大谈思维模型,关于生态的思维模型毫无疑问便是五行说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这里使用结构这个词,有一种动态的意蕴,而非那种基于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与时间无关的静态空间。我们的古人喜欢观象,在他们看来,时间也好,空间也罢,皆不过变化之象,故时空二名,实无从安立,以其同为变化也。所以,这个结构,是从物变意义上讲的,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一体的动态之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这个概念正是描述这个动态结构的。故不仅物物一太极,也可说物物一宇宙,太极以理言,宇宙以时空结构言。显而易见,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非常切合,甚至与超弦理论的十维空间结构也能摄无不尽。
《菜根谭》有云:“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我们的古人观物变,见得自在与天命,绝无任术御物之意,故能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开放的视野。
事实上,这个宇宙,这个生态,千姿百态,万象纷成,物种非常丰富。究其实,一个大生态,比如我们地球的这个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大事物。物物一太极,生态这个大事物因此也就是一个大太极;又理一分殊,这个大太极是理一,其内部的多物种便是分殊了。所以,生态,是一个多物种的结构。
而这个结构,正如前面反复论证的,五行便是其运动模型。而且,我们知道,五行生克是一个生克制衡的网状结构,是一个自足的闭环。
另一方面,土作为这个生态结构的大背景大舞台,实际上担负了与外界的交流。土德博厚,它隔离内外,不断从外面吸取养分,支撑内部物种的演化。所以,这个生态,这个宇宙结构,其实是半开放的。
举个例子,就说中医吧。虽说五行说式微已久,但基于五行话语体系的中医经受住了西医的强烈冲击,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起初的全盘排斥中医,如鲁讯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到后来的实用主义的中西医并举,到今天的重新为中医正名,历史又经过了一个轮回。
中医是什么?在古人那里其实一直是很明晰的。清代的吴瑭,也就是《温病条辨》的作者对中医有过一个很好的定义,他说“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但受现代科学的洗礼,受西医的冲击,今人恐怕对这种定义是很嗤之以鼻的了。所以,我们今天才面临着如何为中医正名的问题。
网上有个民间儒医叫傅路江的很火,他是纯粹的传统中医家传,他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给中医下的一个定义是:中医就是中国人关于人的生命的生长、发育、超越和升华的一门大学问。因此,你看,中医关注的是生命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于生命的大系统大生态。
所以,中医说到底是个人体生态学。
人体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种结构。其内部自足的气血运动,以及通过吃喝拉撒与外部交换,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
在人体这大生态系统中,一旦五行这种相互生成和相互制约的结构被破坏,整体的平衡就会出现问题,你于是就会生病了。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
也就是说,由于相制与相化关系的存在,无论是相生还是相克,都不能仅仅考虑“行”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之间的量的关系。在五行关系网络中,如果力量匹配合适则整个体系运转正常,任何一行如果力量过于强大都会导致整体平衡失调。
这个道理,在《黄帝内经》说得很是明白,此处就不再赘述了,否则有班门弄斧之嫌。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五行说是从整全的视角来把握生态,来理解物变的。因此,立足于一个多物种、半开放的动态结构,这个视角才是关键点。
而且,这个结构最核心的问题,乃是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个平衡是物种生长,万物化育的根本机制。譬如你跑步,先得跑稳,可别摔个跟头,要保持平衡才能进步。再比如飞机,且不说发动机在空中熄火的极端情形,就是拿着鞭炮炸胡截机,也会影响飞机平稳飞行。
这就带出另一个问题,即五行之运动,需要以对事物的客观认知为基础,在指鹿为马的情形下谈生克相变那是扯淡。故五行与科学不是冲突的,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谈五行谈生态。
所以,该看西医还得看,别说我没告诉你。西医虽说常常头痛医头,但却有很坚实的科学支撑。我猜想,未来的新中医,必是依托于西医的科学基础,对人体的大生态进行重新认知,中医五行说也会得到新的重构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总而言之,五行说是生态维持动态平衡的物变模型。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其实都是依赖于五行生克这种网状结构的运动模式来保持平衡与演化。
2.4 乾道变化,阴阳是纲,五行是领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个无极而太极的过程。而对于这个过程,乾卦则更具体地讲出了元亨利贞,故谓之乾道变化。
当然,乾卦是侧重于阳的视角,基于阴的视角则在坤卦。故统之以乾坤,而天地之德可通也。故曰:天地定位,而易行乎其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因此,易道通常又被称为乾坤之道,体乾坤则能知易矣。
马一浮先生指出,观于乾坤六子之象,而六十四卦之象可知。又太极以象一心,八卦以象万物,故于此,一心、阴阳、动静之象亦可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非精义入神,其孰能于此。
盈天地间皆气也,气之所以流行而不息者,则理也。易以八卦表之,洪范以五行表之,皆所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也。易经重在观象,立八卦以象万物,是个非常精致的行变化成万物的模型。
但观象虽然直观,然万象纷呈,由气而质,约之以五行,则更为简洁明快,有利于从繁杂的细节中跳出而直抓要害。虽然,这样只能粗线条地把握事物,故需要与更精致的卦象互为补充,异而知其类,睽而知其道,斯可以无惑焉。
易传·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朱熹解之曰:“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又曰:“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四德配五行,这就打通了。
为什么乾道变化中没有与“信土”的匹配?因为土是大背景大舞台,元亨利贞必须依托于土这个大背景大舞台。这个元亨利贞好比是孙悟空,土便是如来佛了,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所以,你看,乾道变化,终归落脚于阴阳五行。朱子曰: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又曰: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
朱子这二句话其实非常重要,前一句实际是说阴阳是纲,后一句则是说五行是领,阴阳五行便是变化气质之纲领。于此,变化气质之道可见焉。
然而,阴阳与五行被割裂久矣,这个纲领的真义也隐而不显。今人理解阴阳五行,油是油,水是水,撇开专业的中医不论,这二者的纲领关系已鲜为人知了。马一浮先生指出,今人信自然科学而不信五行,是知二五而不知十。即只知二者有别,而不知乘数效应,不知阴阳与五行之间水乳交融的化生之道。
五行之中有阴阳,阴阳之中寓五行。五行作为抽象事物,当然同具体事物一样,是兼阴阳的。如:“水曰润下”,水因寒凉滋润而属阴,然而水由天阳所生,即所谓“天一生水”,“中有微阳之气”。“火曰炎上”,火因温热向上而属阳,然而火由地阴所生,即所谓“地二生火”。“木曰曲直”,说明木有条达(板直)与柔和(揉曲)的两种属性:条达属阳,柔和属阴。“金曰从革”,说明金有顺从与变革的两种属性:顺从属阴,变革属阳。“土爰稼穑”,稼种为阳,穑收为阴。
因此,五行作为生态的结构化运动模式,阴阳二气弥散其中而不可须臾离。也许这样说好像还不好理解。那就以物理学来打个比方,阴阳五行颇类似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这阴阳二气便是能量,五行便是运动着的物质质量。我们知道,质量和能量等价,物体越加速就越需要更多的能量。这不正是气之著于物吗?或者说,这只是气著于物的一个经典案例,阴阳五行不完全是物理学的,它是一个更通用场景的物变模式。
朱子曰:阳变而阴,而生水与金;阴合而阳,而生火与木;土则生于变合之中,而阴阳具。这是朱子对气著于物的通用场景的模式描述。显而易见,这个观物模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连续性的气化视角推进到一个非连续性的结构视角。李善友最近在在创投圈大谈非连续性,事实上,五行作为结构关系就是非连续性的,而阴阳气化作为势能则显然呈现连续性特征。
这种推进好比镜头从远到近。阴阳气化这种连续性是远镜头获得的,因此看得到趋势看得到方向。但事物更具体的运动特征,显然需要进一步把镜头拉近到五行的结构层面。故而,从阴阳到五行,实际上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运动模型。
李善友关于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苹果抢得先机搞智能机,从而颠覆了手机市场,但苹果公司的业绩增长显然也因此具有了连续性,故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其实是一体二面。这大概是李善友那种哲思没搞明白的,他只是把简单事物的成长视为连续性,他于是认为要跨越连续性才是创新之道。
创新之道,正如熊彼特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结构变迁。而结构变迁并非是从连续性跨越到非连续性,而是在一种非连续的事物结构中去实现连续性的发展。你看,飞机在空中能连续飞行,不正是飞机各个结构组件协同配合的结果么,而这个结构组件不正是非连续的么?
前面我们讨论过,生态结构最核心的问题是动态平衡,即如何让飞机平稳飞行?现在我们可以给这个动态平衡一个更清晰明了的解释了。所谓的动态平衡,就是在一种非连续的五行生克的网状制衡中去实现连续性。这便是阴阳五行这个物变模式的真义了。
因此,我们从阴阳气化看趋势,从五行结构看变迁,这是一种有机的辩证的关系。只可惜五行说式微已久,我们常常能对所谓物物一太极侃侃而谈,而对于物物一宇宙则失语了,从而把这个问题不恰当地交给科学了。
所以,你看,我们这个时代最扣人心弦的那个现代化问题,不正是深深地面临着这种窘境吗?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业革命呼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这种气化流行的大势触手可见。如是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纷纷登场,给人类提供了未来愿景的美好想象。然而,我们播下龙种,却往往收获的是跳蚤。
这个症结,不正在于阴阳与五行的割裂,基于五行的结构变迁不能实现连续性增长么?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虽原始而粗糙,都能有很好的解释力,原因盖在此了。林教授踩中了结构变迁这个点,把经济发展看作是新的结构战胜旧的结构,新的生态淘汰旧的生态。
为什么西人成功地跨入现代化,而后发展中国家却始终困难重重,步履蹒跚?原因显然同样需要从生态的这种结构变迁中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现代化这个工业生态,是从农业时代的大生态中裂变出来的,裂变只能从边缘开始,西欧就是那个时代的边缘。其次,新生态必须是自足发育的,西人这个社会内在地孕育了科技革命,其五行自具。第三,新生态吞噬原有的旧生态显然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而这恰恰是工业生态比农业生态强大得多的地方。
当然,熊彼特所谓的创新性破坏,对于淘汰一个落后的企业而言,还是良性的。但对于现代化而言,正如两次世界大战的那种惨状,那是非常残酷的。你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说是自然选择,弱肉强食。但人类社会,显然也是是一个五行的生态演化,生态失衡毕竟是病,是大病。
而且,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原生出工业生态,所以搞现代化往往邯郸学步,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社会生态。这个看看今天的中东乱局就清楚了。美国人当初想推翻萨达姆,许诺一个更好的伊拉克,一个更好的现代化,结果又怎样呢。
所以,我们说,现代化其实是一个未完成时。西方人主导的这个现代化其实还只是0~0.1阶段,它的愿景和方向就是金钱和市场,它最终成功地让全球20%的人口先富了起来。当然,它也是播种机,让全球都知道了这么一个新物种新生态。但是,到了今天则显然需要一种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来开启现代化的0.1~1阶段,让另外80%的人口也能受益于这个新生态,跟着富起来。
张维迎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经济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是建立在西方世界过去300年发明创造所积累的技术的基础上,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每一项重要技术和产品,都是别人发明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现代化本来是西人开启的。但张维迎因此而总结说我们只是套利者,不是创新者,我们只是在别人建造的大厦上搭建了一个小阁楼。这个确实还是有点把自家瞧小了。
须知西方300年的技术与产品积累,还只是地球村的局部突破。西人这个0~0.1阶段的现在化是试错性的破坏性的,它盛行战国紛扰的丛林法则,国际秩序亦是以霸道为基础的脆弱平衡。西式现代化其实因此陷入了全球性困局。
因此,我们这个星球,显然需要一个新的能力,一个新的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把第一个阶段看到的方向和亮点聚合起来,避免混乱,引导国际社会走向新的共识,让共识成为地球村向前发展的指导工具,并以此形构出新的全球治理秩序。当然,这个时候需要找到引爆点,快速规模化发展,引爆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机遇与背景。
故而,所谓中国经验,就是在西人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增强了结构化的能力,并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切入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即0.1~1阶段的现代化,也即新全球化。尽管这个过程还是刚刚起步,但大势已来,故其意义无疑也非常重大。
三、天地和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幅和谐的生态图景
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讨论生态的目标。生态为什么存在,其愿景目标是什么?这其实就是那个著名的终极之问,那个引无数神学家哲学家智者们绞尽脑汁的终极关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态的视角。我们前面的讨论,基于五行说的生态模型,其实是非题简洁的。今人偏好和擅长严谨的逻辑分析,那如何用最简单的逻辑概念来说明这个生态系统呢?毫无疑问,主要有三个点:
1,多物种。生态首先是一个多物种的演化结构。
2,半开放。生态内部是一个基于五行生克的自足的闭环,但同时又有开口与外部交流。
3,和谐。生态不需要其它目标,生态和谐就是最大的理想和目标。
儒家有着长期的文教传统,所以它对生态目标的解答显然特具一格。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故儒家不去追寻上帝之手,而更在意立足当下。生态不需要其它目标,生态本身的和谐就是其最大的理想和目标。
这便是儒家文明的旨趣和意蕴。我们常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文明绵延的生命力正根源于此。
3.1 太极的升维与降维
朱子解读周子真经,解释阴阳五行这个万物化生的过程,其核心思想始终是围绕太极。那么,这是不是说这个太极就是这个过程的物事?也是也不是。因为太极有个多维度的意蕴,太极其实是一个基于理、气、变(五行)、物四个维度架叠的整体性的事物模型。
理以主宰言,气以流行言;物以凝聚言,变以合散言。撇开无极先不论,这四维混然一体便谓之太极。
今人喜欢谈升维降维。太极降至一维,便是理,故朱子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这便是朱子谓太极即理的真义。当然,朱子也这样说过,“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这里用了个“先”字,于是引起了长期的纷争和误解。其实,朱子这个话的语境不是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个降维的概念。
太极升至二维便是“理气一体”,再降至一维无疑便是“理在气先”。这里同样没有时间的概念。故而,当朱子谓“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这动静是不分先后的。朱子又谓“动静者,所乘之机也。”马一浮先生认为,“所乘”二字微有未安,若改为“闔闢之机”似较妥。马先生的意见无疑更精到,因为讲动静即是讲阴阳。但朱子这里理气一体的意蕴则是清晰明确的,理气不是二个物事,而是一个事物的二个维度。
朱子曰:“盖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朱子这里的太极其实是降至一维的说法,是指理。但气或阴阳其实也是高度抽象的,明儒理本论气本论争论不休就是明证。朱熹为什么要把阴阳说成是形而下?因为气之著于物,落到具体的器物层面了。
毫无疑问,这是在升维,气质出来了,物变出来了。我们知道,二维没有时间,时间的概念其实在变这个维度里,在五行这个宇宙结构里。
故朱子曰:“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这无疑是立足于低维的理气一体讲的。
然而,“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不同时与不同位,显然是立足于五行这个宇宙结构讲的,这无疑是升到高维了。
是故,我们通常立足于低维讲物物一太极,立足于高维则讲物物一宇宙。
3.2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故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需要在降维与升维之间印证方可把握其精义。若问,未动以前是如何?未动之前虽然是“理”,但不能对“动”言,这是降至一维,只是个理。未动,即是静;未静,又即是动;这是二维,阴阳相对,没有静也就没有动,没有动也就没有静。
动极复静,静极复动,进一步升维了,正如今日一昼过了便是夜,夜过了又是明日之昼,时间概念出来了。
然而,今日之昼以前又有夜,昨夜以前又有昼,循环往复没有终始。动极复静,静极复动,没有那个是开头。朱子曰:“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你看,升维升出复杂性了,升出个循环往复无终无始。
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程子的这个讲法,显然是立足于高维,立足于五行,讲这个阴阳势能的连续性变迁。
我们知道,在理气一体的二维,阴阳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但当升维到五行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五行是个时空结构,其中的三维空间就是非连续性的结构,而时间则是其连续性维度。毫无疑问,只有在非连续性的结构空间,才有参照物,才有时间的度量。这显然与相对论的时空观甚是切合。
前面我们谈到,从阴阳到五行,这个气之著于物,是以非连续性实现连续性。其中的道理在于,阴阳这种势能落到五行层面,由于具备了参照物的时间度量,从而呈现出基于时间的绵延特征,即连续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五行这种非连续性的结构,阴阳的连续性也便不成立,也就谈不上什么无端无始了。
从而,物物一宇宙,尽管其物种之间是非连续的,但阴阳势能却是连续的。也就是说,阴阳势能不受物种边界束缚,能够毫无凝滞地跨越物种边界而贯通无隅。毫无疑问,这个阴阳势能的运动因此具有二个显著的特征:
其一,这个阴阳势能是蕴涵在五行这个网状结构的闭环中;
其二,从时间维度上看,无疑形成了一个跨越物种的不见终始的序列。
这就好比一个事物作圆周运动,周而复始。故朱子的解释是,当太极动时则不见静,静时则不见动,但说“动而生阳”,不过是从这个地方说起,阳动以上更有在,是循环无端的。一动一静,循环无端,而动静无端,就是阴阳无始,这便是程子“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含义。
这就是我们古人的生态宇宙观。《文子·自然》曰:“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汉书·礼乐志》曰:“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总之是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着。当然,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周而复始不是机械式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古人没有今天的那种机械决定论思维,这是要注意的。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终然后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3 无需劳烦上帝之手
我们说,生态是一个多物种的结构,而一个物种无疑也是一个生态,这就好比那个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那么,我们这个现实中的宇宙最多能套到多大层?这个层数显然不好回答,那换个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那个物种,那个宇宙,边界在哪?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给这个最大的物种最大的宇宙命个名。《礼记·礼运》曰:“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这个太一当然就是太极,但它是那个最大物种的太极,因为它分而为天地。而我们的古人谈这个天地,显然就是指这个现实世界中的那个最大的宇宙。
也就是说,低维所谓物物一太极,这个最大物种的太极叫就太一;高维所谓物物一宇宙,这个最大物种的宇宙就叫天地,当然在现代物理学那里也干脆直接叫宇宙。
显然易见,这个太一或天地,其边界受人类实践视域的限制。早期部落中的原始人,其天地就是其出门的那方园几十或几百公里。到农业时代,这个范围显然已经大大扩大到州际领域。而今天,我们不仅成功地跨出了地球,而且也知道了宇宙奇点的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最大的宇宙,不是一个静态的有固定边界的结构,而是一个半开放的不断壮大的生态。这个道理,倒过来想一下也许更容易明白,如果这个边界是静态的固定的,以人类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发展,就很容易抄底,就不可能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了。
事实上,长期以来,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就一直试图抄这个底。所谓的第一因盖源于此。作为一个神学哲学名词,第一因被认为是整个因果链的最初原因,又称终极因。比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很完美地解释了天体的运动。但再往前一步,是什么让天体有现在的如此精密的运动状态?牛顿于是说,这是上帝之手的第一推动。
但是,今天的科学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牛顿所谓的第一推动并不成立。所以,霍金直接宣告了上帝不存在。但罗马教皇则不一定认可了。毕竟宇宙奇点之前是什么,人类还一无所知。也就是说,科学还并未解决有关宇宙起源的问题,故而,神学家依然认为,这尤其需要来自上帝启示的知识。
所以,你瞧,上帝一退再退,这个底总是抄不着。虽然,上帝也始终玩固地站在哪儿,试图再次抄底。
这里的症结,本质上是误用了时间的逻辑。所谓的第一因,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因果链。在这个因果链上,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所谓的第一因只是一种权宜。恰如朱子指出的,但说“动而生阳”,不过是从这个地方说起,第一因也是这样姑且从这个地方说起而已。
但当我们把时间放入到物质运动的结构中,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超出这个结构便无从言说了。
这世界的一切,都在这个天地中,在太一中,在五行的网络结构中。这个结构中的一切,皆可言说,皆谓之存在。世人好辩有无,其实一旦可言说便是有,便是存在,“无”也是一种有,即有“无”这个存在。
然而,一旦超出这个结构,这个范围,便是不可言说的混沌。比如宇宙学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即那个奇点大爆炸而来,而这个奇点之前是什么,无法言说,科学家不能玄虚,只能保持沉默。
但这不是恰好把机会让给了上帝吗?这是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所以,还是要说点什么。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通常关于时空结构的大部分言说,尤其是那种基于时间的因果链,用到这里都是不适应的,我们唯一能言说的是混沌本身。
那混沌到底如何言说呢?要象神学哪样诉之于神秘,诉之于鬼神么?神,伸也;鬼,屈也;屈伸往来者气也。所以,朱子解释说,鬼神只是气,鬼神不过阴阳消长而已。如果混沌一定要被言说,那也只能说,混沌是气,毕竟盈天地间皆气也。
为什么混沌一定也是气?因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嘛。如果混沌不是气,这个阴阳无始之气从何而来便没法解释。这就好比说宇宙奇点是什么,只能说是能量,否则这个时空为零的奇点如何能够大爆炸便解释不了。
对了,这个混沌不正是在五行结构之外吗,也大抵就是时空为零的意思。显然,这种情形意味着没有高维,不能说物物一宇宙。那难道是二维的,物物一太极么?
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这个混沌一定是气,但却见不着动静,见不着阴阳。
如此,只有降至一维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混沌是理而要是气?因为说太极即理只是个降维的说法,其前提还是见得了阴阳,因此才方见此理。
我们前面也说过,太极是个理、气、五行、万物架叠的四维模型,这升维降维之间要能够彻上彻下,贯通无碍。而我们说混沌之为气,却并没有这种低维高维之间的贯通。
显而易见,这个混沌不是太极。显而易见,这个混沌只能是无极了。说无极是气,其实是在言理,有气存在,这便是无极之理。
换句话说,对于无极而言,气即是理,理即是气,理气并无判分。这是不是与那个宇宙奇点很象,能量与物质也无法象大爆炸之后那样判分。
无极而太极。如果说无极好比宇宙奇点,太极就好比大爆炸后的宇宙。对于无极,气即理,理即气;对于大爆炸后的太极,依然是,全气即理,全理即气。这个道理,在升维降维之间渐隐,故常常被忽视了。
太极本无极,太极降至0维,便抵那个宇宙创生的奇点。当然,这只是为了易于理解打的比方,无极当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宇宙奇点。无极的意义只是说,那个最大的作为太极的物种,其终始既不能没有着落,也不能是时间意义上的阴阳无始,所以只好象宇宙坍塌那样归于无极。
下图,用实心点表示无极,太极当然仍然是空心圆圈,最大的空心圆圈是太一。
太一分而为天地,内部是一个时空结构,阴阳无始。易经曰既济未济,上一个过程既济了结束了,但其实还是未济,因为同时又孕育了下一个过程的基因,刚刚开始呢。
但太一这个最大物种的终始不可言说,是谓无极。唯一可以言说的,是由于太一这个物种边界是动态扩张的,故必有一个背后的事物支撑了这种扩张,这便是无极了。
3.4 圣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
在五行这个运动结构里是没有天的,地(土)才是这个结构的大背景大舞台。
前已指出,五行这个生态结构是半开放的,土不仅是这个结构的大背景大舞台,同时也是这个结构的边界,担负着对外的沟通与交流。土如此重要,那到底何谓土?
天贯于地,谓之土。
也就是说,天本不可见,唯贯于地方可见。何谓贯于地?就是要接地气,要回到感性世界。现代科学为什么要讲实证,为什么我们常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言以蔽之,要贯于地。
所以,我们古人就干脆把那个太一那个最大的宇宙叫天地,因为全是天贯于地而来。如果天还没有贯于地,那便是不可宜说的混沌,即无极。如果已经贯于地,毫无疑问便是太极了。
但是,既然能够无极而太极,不可言说的无极不谈也罢,谈清楚太极其实就够了。你瞧,朱子不正是这样做的吗。基督教世界或伊斯兰世界等一神论宗教(亚伯拉罕诸教),都需要立一个唯一的终极的至高无上的“神”,方可言说。儒家显然就不需要那么费事了。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儒道释三家非常相似,而与一神教旨趣大不同。
说文曰:唯初太始,道立于一(无极也),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也)。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太极也)。从这里出发,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这个天地这个宇宙的万物化育,根本不需要去借上帝之手来作第一推动。我们人立于天地之间,虽见得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但So What,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好好立足当下就够了。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行,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圣人之教,即是天地之教。
何谓天地?在古人那里,天地是以体位言,宇宙是以时空言。故这个天地,就是我们人类的实践视域所触及的活动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时空结构。
朱子曰:“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
因此,这个天地,是一个基于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动态结构。
假如坐在飞机上,从万米高空看芸芸众生,你看到了什么?显然不会是思想不会是文化,你看到的一定钢筋混凝土等器物层面的东西。同样,假如我们用长镜头来远观这个天地,它呈现出来的首先一定是这个结构的对外发用,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是五行之火。
儒家传统谓经世济民,士农工商,便是言这个发用群物皆别,有物有则,是一个秩序的视角,故谓天地之序,是为礼。
当然,五行结构,火之发用仅居其一,只是长镜头只能直观呈现这个火这个礼而已。那么,其它几行情况怎样,如何呈现?很简单,靠闻味这种间接法可也,好比马云不懂专业技术,靠闻味靠观察团队士气团队氛围来判断绩效一样。
于此,只要看这个发用之火是否有一个动态平衡,如果这个平衡良性,说明这个生态结构内部百物皆化,皆是健康快乐的,故谓天地之和,是为乐。
故曰: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达道,即围绕天道,遵循天道。我们知道,道是合理、气言,气之发,若皆中正,无所乖戾,这个生态体现出理气混然一体的动态平衡,这个平衡谓之和。
中庸又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所谓大本,朱子说是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类似今天基因这个概念。朱熹解释说,气之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好比一粒种子,还谈不上生态发育,谈不上什么和,只是处于这个基因原初的中正状态,故称为中。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为始,中也;能得为终,和也。这个中,气要发而未发,显然正处于混沌的无极态。这个和,发而皆中节,显然便是理气处于动态平衡的太极态。由中而和,周而复始,这便是无极而太极这个化育的过程了。
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基因,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及气之已发,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这便是儒家礼乐文明之精义。
又礼乐序和,简称和;天地位育,简称谐。一言以蔽之,便是和谐。故儒家的文教传统,就是追求生态和谐。
3.5 大道如常,天命如歌
毫无疑问,儒家是立足于天地这个宏大的整体的视野来讲生态和谐的。但这个和谐显然又是以个体的位育为前提。今人面临的那种整体与个体的割裂,如西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那种不可通约,在我们的古人哪里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古人是以何种智慧来归避这类窘境的?很简单,个体也是整体,整体与个体是同构的。一个物种,比如动物,比如人,其内部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的结构;但与此同时,这个物种,又仅仅是一个更大物种更大生态的个体,好比人与动物,皆不过是自然界的生命个体。
我们立足于整体,讲理,讲阴阳五行,讲万物生态。但立足于个体,自然还是这些维度,不过视角侧重便有了不同。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即理也。朱子解之曰,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我们通常谈太极之理,不过泛泛而谈,但一旦落脚于具体之物,这个理便又称为性了。故曰,天下无无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无此物,则无此性。
这就杜绝了那种离物而言理之玄虚,如佛家如道家常见的那样。无极不可多谈,只能点到为止。能谈的是太极之理,其彻上彻下,贯于阴阳五行。物物各有其性,各有其五行。五行者,气质之性也,与性理之性,在升维与降维之间浑然一体,圆融如一。
向来性善性恶之争,皆蔽于此。马一浮先生曰,荀子不知性,其所谓性,乃指气质而言。然气质有善有恶,亦不可专以恶言。荀子所言伪者,意主变化气质而言,未尝不是。但不当直以气质为纯是恶耳。由彼之说,性既是恶,何能化性起伪而至于善?明乎此,则孟荀之不同处可以无疑矣。
率性即道也。朱子解曰,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我们前面也指出过,所谓道是合理气言,理是通道,气乃内容,这个内容合于通道而行,并持续型塑和维持这个通道,是为率性。
如何率性?孟子谓养浩然之气也。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浩然之气,至大刚正,充塞天地,但也需要时时呵护,否则便会衰竭。
换句话说,我们稟天地之命而行,却也需要自强不息。否则,及易为气稟为时运所拘,而失其正命。故率性即是践履天道也。
设教以修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非大知,不足以行道也。朱子曰,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天地之诚在和谐,万物之诚在天命。尽者,乾道变化也。尽万物而各正性命,尽天地而保合太和。故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而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得其灵秀,能以天地之心为心。故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故中庸曰,自明诚,谓之教。
中庸又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故全部中庸,皆修道之教也。
当然,朱子的解释,常常降至一维,直指性理。但单提直指,不由思学,不善会者便成执性废修。而在六经,在孔子,则常常是全提,在升维与降维之间彻上彻下,体用、本末、隐显、内外,举一全该,圆满周遍,更无渗漏。
所谓全提,无非是从太极的整体维度上看。全提云者,乃明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以理言,修以气言;性唯是理,修即行事。故知行合一,即性修不二,亦即理事双融,万物皆备于我矣。阳明正是这样摆脱了朱子的支离而行易简之教。
天命如歌也。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朱子曰:凡事事物物上须是见它本原一线来处,便是天命。换句话说,是阴阳和合,处处能踏着理。这就好比唱歌,要处处合拍,故谓天命如歌。
命犹令也。朱子解之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意思是说,个体是由其整体的生存环境所化生,其太极之理气皆由整体所赋与,好比执行整体之命令而来。譬如飞机上的各种部件,如机身、机翼、尾翼以及起落架等,还包括动力装置系统、操纵系统及液压系统等等,其采用的技术和设计原则无疑就是适应飞机整体飞行之需要而来,皆命所赋也。
但天所赋的是理,是基因,是种子。虽然,天之所命,毕竟不离乎气,而气稟有厚薄,所遇亦有不应,这叫时运不济,命有不得。飞机当然也会出故障,发动机也有坏的时候。但这并不是说要听天由命,毕竟种子是有玩强的生命力的。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故君子得天之健,当自强不息,当率性、修道也。
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谓明了事物之理,知天命谓知事物之所以然,能时刻践履踏中。时刻者,时常也,庸也;中者,去声,踏中也,故天命在中庸。
***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成人之学。人如何成为人?遵天命,行中庸是也。其次第之法,则独赖大学三纲领也。
明明德者,内圣也。明德者,朱子谓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显而易见,这是指心,类似我们今天说的生命主体。朱子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故这个心,显然是理气混然一体的。这是降至二维了,其虽见得阴阳,但五行未具,善恶未见,故其气澄明,性德自现。也就是说,心本澄明,故谓之明德。
前一个明,明之也,发明也。朱子的解释是说,因明德尝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这是升维,见得着气禀之厚薄,见得着遮蔽、脏物,见得着善恶。此时,明德尤如弄脏了的珍珠,时常隐而不显。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也就是说,要时时勤拂拭,擦掉外面的脏东西,让那个自明不息的本心露出庐山真面目。
故明明德者,所谓发明本心是也。究其实,是要解决中庸说的喜怒哀乐,如何发而皆中节的问题。而且呢,其解决之次第首先着眼于自心之发用,是反物归己向内求,故是内圣。
内圣之次第,则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所谓正其心诚其意者,盖意便是心之发,意之动,五行具,善恶显,故需勤拂试也。城者,毋自欺也;正者,勤拂拭也。一诚一正,时时踏中,便能发而皆中节也,中庸谓之率性。大学古本谓之“作新民”。正心改过,作自新之民,阳明的理解显然较朱子更合理。
所谓致其知格其物者,朱子和阳明在这里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朱子是人与物对,向外格物;而阳明则复归于内,变格物为格心。其实,天人一性,心物一体,不宜割裂对待。故格物,格的是物我一体内外一体这个大物,格其五行之气禀。致知则是降维了,要能够识别脏物,区分善恶,让本心自明。又物我内外,各一其性,皆不宜出现无过不及之差。故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格之致之,以为法于天下。中唐谓之修道是也。修者修此,教者教此,皆发明本心也。
亲民者,外王也。此依大学古本,采阳明之说。阳明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这便是从内圣到外王了。
外王之次第,儒家认为爱有差等,从家庭、邻里、各种形式的群体、社会、国家、天下,是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一层一层的同心圆,外王便是基于这种多重关系网络展开的。具体如何展开呢?庄子天下篇曰:“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故外王者,治世之道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有其道,嵌入这个多重关系网络中,以使明德普照天下。故修齐治平,不是一个线性逻辑,不是先修好身再齐家、家齐了再来治国、国治了再天下太平,不是这样的。
然而,在这个多重关系网络中,每个人稟赋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别。故庄子天下篇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故儒家重君子小人之辩,要求学以至圣,须知人人皆有此天命。这便是回到内圣了。
所以,大学还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内圣”就是为了“外王”,“ 外王”就是“内圣”的自然结果。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认为,高僧不一定能当国王,内圣不一定能外王,将二者生生割裂。后来的港台新儒家则花大量精力来探讨中国何以没有民主与科学,内圣何以没有开出外王,这更是谬之千里了。亲民毕竟有多种方式,不唯民主也。
止于至善者,致中和也。致中和,天地位育,万物显勃勃生机,这便是至于善矣。至善即止,过则害仁。盖在一个多重关系网络中,任何个体,任何物种,皆需要能不为气禀所拘,皆能直至善根,率性发用,良性化育。故须止于至善,方能万物并育而不害。
当然,爱有差等,这个网络上的个体节点,其发用其能量也是各有不同。故曰: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得独善其身。又象山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盖圣人天人一性,物我一体,能尽己尽物,知性知天也。故内圣外王之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
你看,儒家追求这个多重关系网络的整体的生态和谐,并贯穿于每个个体能各正性命,能内圣外王。这没有任何传统宗教的那种神秘的东西,这与自由主义这种现代人文教是不是更贴近?而且,与自由主义从原子个人出发不同,儒家是从生态出发的,这在一个后现代的时代,是不是能更高明而道中庸?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宇宙生态,万物都趋向自身平衡,这几乎可以说是万物的本能。有人因此甚至认为,宇宙动因、宇宙第一推动是宇宙自己,是万物都趋向自身平衡的生存本能。这当然是在依葫芦画瓢,也容易陷入神学的那种偏执。但至少说明,现代科学已经有效地支持了儒家长期以来的观点:
生态不需要其它目标,生态自身的平衡就是目标。
不仅如此。儒家不是老子,不是只管看,不是看世间一切有为,只是妄作,自取其咎,浅陋可笑。在儒家看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仁之功。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故儒家的理想,在各正性命,在推己及人,在尽性知天。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是也。
朱子曰: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而天地之气亦顺矣。所以,你看,儒家正是通过各正性命,通过修齐治平,来保合太和,从而抵达整体的生态和谐。
周子曰: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孔子曰:四时行,百物生,天何言哉。乾卦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儒家就是这样识乾坤之自在,慕天道之和谐。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何蓉】从民间宗教实践感知“中国”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