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猛招,房价会应声而跌吗?(冼岩)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0-04-20 08:00:00
标签:
冼岩

作者简介:冼岩,男,独立学者。

 
 
    这次政府出台的房产新政,被媒体评价为“出招精准”——准就准在摸对了脉搏,下对了药方。对于早已成为投机工具的房市,从一般性的供求关系入手,都难遏其疯狂。惟有断其杠杆,改变预期,才是遏制房价疯涨之道。对第三套房停贷、对本地纳税1年以下者停贷,可谓是刀刀见血,均插向投机者的软肋。
 
    由此不由想到1990年代中期朱容基主持的宏观调控,同样是刀刀精准、刀刀见血,及时遏制了经济泡沫,为中国经济应对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创造了有利条件,朱容基也由此赢得巨大声望。这一次遏制房市会否是十几年前的旧事重演,本届政府能否重现对市场的巨大掌控力?
 
    估计很难,政策之见效,不仅在于制订时的针对性,更在于执行时的坚定性。坚定、铁腕,是朱容基执政的独特风格。1990年代宏观调控的成功,伴随着为数众多的省、市两级银行行长落马、甚至身陷囹笼,伴随着无数暴富者一夜赤贫、甚至负债累累。这种雷霆万钧的决绝,绝不是本届政府的作风。本届政府的风格是:平衡多方利益,徐图缓进。
 
    投机者的市场就像拿破仑、希特勒的战场,不是大进,就是大退。市场对预期改变的敏感、价格进退的幅度,必然会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所以,如果这一回的房产新政真正执行到位,对房价的杀伤力绝不会只是某些人估计的20%,50%都是最保守的跌幅。显然,这并不是管理当局希望见到的。房产商任志强有句话说得对:如果房市真正崩盘,温总理比我们还着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到可以无视GDP的时候。
 
    毫无疑问,此次出台的手段及其对房地产市场投机性质的认知,绝不可能是管理者突然临机一动心血来潮的结果,而只可能是早有底蕴——虽然早知如此,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下不了重手,动不了真格,只能隔靴搔痒、旁敲侧击。奈何这个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参与逐利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听招呼,不给管理方面子。这边厢遏制房价的誓言越响,那边厢房价就上蹦得越起劲。实在没办法了,管理层才不得不祭出狠招——就是要让这些人知道,不是我拿你们没办法,你们最好悠着点。至于对房市过度伤害的顾忌,只能通过政策执行时的“灵活性”来关照。其实,即使在政策制订时,“灵活性”也已显现。所以,“第三套房贷”是“可”而非“必”,且限于“高房价地区”——政府用心之良苦,于斯可见;政策执行时的硬度,也可想而知。
 
    政策虽然出台了,但与该政策执行有关的各方,似乎都并不愿意见到政策被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顾忌是经济的稳定性,地方政府的考量是土地财政,官员个人想的是政绩和钱袋;银行考虑的是,房市虽确有泡沫,泡沫也终须破灭,但短期而言,房地产业却是贷款业绩的主要创造领域;投资者包括“不差钱”(事实上是信用额度多得发愁不知该往哪儿放)的国企,都喜欢这个“高回报”的市场,趋之若鹜。惟有与政策执行无关、还没有进入房市的老百姓,在那儿掂着脚儿使劲——政策执行的效果不难预见。乐观估计是:虽然此次重招对房市的一次性打击并不大,但警告意味明显:告诉投机者,政府是“可”认真的,并不总是逗你玩;房价高涨不可持续,否则政府又将不得不再出新招。如果这种警示能够改变“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对赌博性投机来说,市场不进则退,房价可能缓慢进入下行通道,并将形成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结果,也是相关各方包括政府、民众和投资者,均可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顺应民意出猛招,也为若隐若现的住宅消费税造势——以加税形式来参与分利,这才是政府最有兴趣,最有积极性的。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www.rujiazg.com)发表

【上一篇】南昌大学成立国学院

【下一篇】儒家邮报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