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苛军】张南轩“知行互发”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4 20:36:53
标签:

张南轩“知行互发”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作者:陈苛军(绵竹市南轩中学)

来源:《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周景耀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5月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二日壬子

           耶稣2017年7月24日

  

一、“知行互发”理论发轫的探究

 

知行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哲学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教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它的回答不仅仅涉及到教什么,更决定着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对于知行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现代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谓知,指认识、知识或道德意识;所谓行,指行为、行动、实验或实践。对于两者的关系,我国的先贤们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左传》中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提出了行(实践)的艰难。而在以后的《论语》、《孟子》等经典中都有论及。南轩先生继承并发挥了历史上的知行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以此理论躬行实践,在南轩先生自己的修身、传道授业(推行理学学说)和其从政治国的实践中都始终知行合一。

 

南轩先生提出“致知力行,相互发也”的观点。他认为知行双方是互相联结、互相促进的,简言之,“知行互发”也。在其重要著作《南轩文集》中有精辟的论述:“……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致知”是为了付诸“实行”(实际行动),“力行”是为了深化认识(“精其知”)。始据其知而施行,同时在行动过程中又可以使认识进一步长进,如此循环往复,便可以使认识深化。“知之进,则行愈有所施;行之力,则知愈有所进”。这充分说明,南轩先生不仅仅重视知,更重视行,他强调知行双方在认识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认为知行互发并进,二者不可偏废(“……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功夫互相发也。”)基于此理论思想,南轩先生对于当时重知而轻行的学风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惟求所谓知而已,而于躬行则忽焉。故其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躬。”

 

二、“知行互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知行互发的理论一直体现在南轩先生的教育实践与身体力行之中,他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岳麓书院当时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时,要求学者“躬行践履,步步务实,不被异端所诱,流入空虚无实之地。”更有他的名句“若识荣枯是真实,不知何物更空谈。”至今读来都如醍醐灌顶!在科举取士、天下读书人皆为利禄而学的南宋封建时代,南轩先生的这一务实作风显得尤其可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南轩先生认为“知者,吾所固有”以及“知先行后”。这些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的痕迹,但是我们带着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去考据和分析就会发现南轩先生不愧为一代鸿儒!他提出并实践的“知行互发”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以现实主义态度,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和利用其可资借鉴的理论精华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佳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破的,知识的获取是离不开实践的!然而,在历史和现实中坚持用正确的知行关系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并不那么顺利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完全与社会实践脱离,特别是明清两朝最盛,造成当时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是造成封建王朝没落的直接原因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党很重视人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后来更提出了教育的“四个面向”方针。教育的健康、迅猛发展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化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中后叶,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升学率压倒一切的现象。教学中“填鸭式”、“题海式”战术风行一时!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只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现象就是没有坚持正确的知行关系理论,违背了教学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反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基于这种情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先贤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得失,重提南轩先生的“知行互发”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知行互发”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在正确的知行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难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南轩先生指出“所谓行之亦须量力者,恐学者贪高慕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从这一思想,我们看出南轩先生主张认识有精粗之分,是由粗知到精知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脚踏实地,步步而行,反对超越阶段,一蹴而就。今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如果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然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正如南轩先生所说:“由近以及远,由粗以至精,学之方也。如适千里者,虽步步踏实亦须循次而进。今欲阔步一蹴而至,有是理哉?自欺自娱而已。”

 

“知行互发”理论对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启发和印证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南轩先生指出“知之进,则行愈有所施;行之力,则知愈有所进。”他在任职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时(1175年),了解到当地社会风俗落后,于是发布《谕俗文》,将理学思想结合当地实情,颁布条文通过教化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既有反对封建迷信,不得妄听巫师的内容,又有反对买卖婚姻,禁止拐骗、贩卖妇女的规定,在当时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南轩先生重视躬行践履,把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另一个重要事例是《宋元学案﹒丽浙诸儒学案》中所述:“长沙之陷,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元兵攻陷长沙时,岳麓书院学生拿起武器奋力抵抗,死者占了九成,何其悲壮!如果没有躬行践履的教育,只是为了利禄而学,就不会有学生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的实际行动。

 

南轩先生这种无论治学、行事都讲求理论(理学思想)联系实际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书育人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克服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在南轩中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很注重这一理论原则的运用。除了开齐、开足理化生实验外,学校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社区)实践活动。最具特色的是“南轩之夏”文艺活动,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德艺齐修”,同时更注重艺术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活动,甚至主办大型广场文艺活动,让学生到市民群众中去表演展示,在艺术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艺术修养。另外,为了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校组织开展“英语周”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外籍教师交流、用英语编排演练节目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语言交流活动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效果。

 

通过探究南轩先生的治学、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审视他提出的“知行互发”的理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必将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更重大的积极意义。对于建设和谐、凸显特色的南轩校园有着更加直接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