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林、黄兴华】南平:道南理窟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7-07-28 17:09:06
标签:

南平:道南理窟

作者:杨志林、黄兴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五日乙卯

            耶稣2017年7月27日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南平因山川秀美,东达浙江、南连福州、西接三明、北出江西,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咽喉,交通要地,有“当水陆之会,扼八闽咽喉”之称。

 

程门立雪敬师尊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冬日,开封城内漫天飞雪。伊川先生程颐正在嵩阳书院围炉闭目养神。屋外天寒地冻,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门外,为不打扰先生“冥思”,两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已在屋檐下默默站立半晌,直至伊川先生醒来。

 

这便是“程门立雪”成语的由来。

 

这两位中年男子,便是来自南剑州(今南平)的游酢和杨时。游酢,字定夫,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建阳长坪人。据传,此人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受教于游复、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游酢和杨时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游酢从政四十余年,勤政廉洁,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萧山尉时,该县积案甚多,经游酢审理,疑案均解,决狱有方,其精明干练,使人诚服。他政绩卓著,勤政更新。征敛有度,虽有兴作,而不劳民。功绩斐然,有口皆碑。

 

后来游酢弃官回故里,在建阳禾平里荐山之麓构筑草堂,在此著《中庸义》和注解《孟子》《论语》。次年他又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著《易说》《诗二南义》,并广收学生,传道授业,使学术理论得以完善与推广。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此后,杨时准备收集伊川先生语录时,也请游酢提供材料。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也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朱熹对游酢极为推崇,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语录。游酢因将中原洛学南传入闽成为开闽学先河者,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九峰山巅传师道

 

沙溪、建溪、富屯溪一路奔流向东,在延州府码头汇流,始成闽江。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浙赣往返福州的客商,都得从这里中转,延州府码头素来舟楫穿梭,舸舰迷津,热闹非凡。延州府码头东岸,屹立着一座九个山头层峦耸翠的山峰,人称九峰山。据史志记载,自唐代以来,山上相继建起了寺院、书院、草堂、亭阁等,引无数往来的迁客骚人竞相在此寻幽访古。

 

打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尘埃。今天,当人们登临九峰山时,很多人对“延平四贤”与九峰山的渊源不甚了解,对九峰山上曾有的延平书院更是知之甚少。那么,延平四贤与九峰山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延平四贤,是指均出生在同邑南剑州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宗师。

 

在宋、明时期,理学之所以能发展到巅峰,延平四贤功不可没。在学术研究上,延平四贤是一代连着一代的师徒关系。罗从彦师从杨时,得其秘传;李侗拜师罗从彦,尽得其学;朱熹24岁时,其父朱松荐他拜师李侗,李侗成为朱熹理学研究的引路人。

 

延平四贤独爱九峰山,与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关,九峰山麓的延平书院仿白鹿洞书院模式建造,宋端平年间,延平书院获宋理宗赐额,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被皇家承认的官办书院。淳祐元年即公元1241年,延平知府徐元杰热心教育,他在执政之余,每月一次亲赴延平书院讲学,并为书院诸生制定了相当于现代学校“课程表”的“日习常式”。延平书院在福建书院发展史和教育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结束了福建书院此前均为私家创建的历史,为福建书院官学化拉开序幕。

 

光阴似箭,弹指千年。四贤虽已远去,但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探求真理、达济天下的思想,已镌刻在世人心里。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九峰山的建设力度,重修了东西二塔,铺设了数千米的生态游步道,更让人惊喜的是,为弘扬朱子理学,决定重建延平书院,工程已于2016年动工,预计2017年建成。

 

一亩方塘著文章

 

朱熹是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理学文化,构成了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

 

朱熹15岁时遵亡父命奉母投奔家住武夷山的义父刘子羽,此后,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生活、讲学。仅在五夫镇就生活了整整49年。在这里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手植樟等历史遗迹。

 

兴贤书院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

 

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全长约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立有“朱子巷”石碑,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在五夫最值得一说的应是紫阳楼,紫阳楼位于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在紫阳楼定居近半个世纪。传说那首《观书有感》就是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成为千古名篇。

 

紫阳楼前有朱熹栽种的香樟树,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当时老师要朱熹取字“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晦”与“熹”相对,意思是黎明时的昏暗,做人做学问都有个由“晦”到“熹”的过程,人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像树一样,要扎根深才能行远,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

 

朱熹晚年离开五夫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建阳考亭,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在考亭筑室居住,因四方来求学者众多,在居室之东扩建房屋,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办了很多书院,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据记载,朱熹晚年,生活比较清贫,“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只要是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绝不收受。沧州精舍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他在这里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

 

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据考证,历史上的考亭书院,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由于受朱子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琅琅。

 

四世九儒传经典

 

建阳麻沙镇水南村有片难得一见的楠木林,由近万棵大小不等的珍稀楠木构成。林内枝繁叶茂,四季常绿,是国家级重点生态林保护区。相传楠木林为宋代理学世家“蔡氏九儒”中的蔡元定首栽。

 

南宋时期,建阳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名儒,即蔡元定,元定之父蔡发,元定之子蔡渊、蔡沆、蔡沈,蔡渊之子蔡格,蔡沈之子蔡模、蔡杭、蔡权。他们对程朱理学的研究颇著成就,堪称理学世家。蔡氏九儒著书立说,羽翼朱子之道,聚徒讲学,继承闽学之脉,其论著被其后裔及门人汇编成集,刻版发行,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集大成为“四书五经”,除了朱熹外,被誉为“闽学干城”“朱门领袖”的蔡元定也功不可没。他除了协助完成“四书”外,一家四代还注释了“五经”中《易经》《尚书》《春秋》三部经典。“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就是后人对蔡氏九儒对宋代儒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赞誉。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是蔡元定恪守“慎独”的座右铭。其意思是人们行走坐卧都要行为端正,独自行走对得起跟随自己的影子;独自卧眠对得起温暖自己的衾被。“慎独”,一方面要求一个人独处时,在没有监视,没人看管的情况下,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亏心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另一方面也要求个人要管束好自己的心理活动,一个不好的念头,都要警惕,都要克服掉,这样可以使自己追求真理,不受权力欲望干扰,做一个表里一致、行走坐卧都行为端正的人。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赵昀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元定之孙蔡杭,刻于西山龙头岩上,并云:“蔡元定卓绝之才,精诣之识,贯天地人物之理,博学而无所成名。志气豪迈,性禀高明,赋材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世。”

 

明嘉靖九年(1330年),世宗皇帝诏蔡元定祀启圣王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御书颁赐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清廉家风,成就了蔡氏九儒一门四代“五经三集注”的伟业,在今天仍有现实教育意义。

 

翻阅历史遗存,品味文化馈赠,瞻仰历代先贤,感受他们的大爱情怀。理学南平,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山风与海潮共振。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