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著《湘学通论》简介、目录及书评
书名:《湘学通论》
作者:朱汉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的成果之一。湘学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本书旨在揭示湘学的中国学术史共性与地域学术史个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全书凡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历史源流、学统建构及其学术旨趣,以及近代的湘学转型及其特点;下篇则是对湘学学者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湘学学者的学术旨趣,来进一步考察其学统的渊源。
【作者简介】
朱汉民,1954年生,湖南邵阳市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有: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书院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康州中央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法国高等人文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等。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全面主持岳麓书院的文物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国学传播。完整恢复了传统岳麓书院的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以及盛时期的建设规模,领衔申报并获得历史学、哲学两个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权和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创建“中国书院博物馆”,组建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推动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清史》学术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十多项。著作有《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宋代四书学与理学》、《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下)等二十多种,主编《国家清史·文献丛刊·湘军》(十卷本)、《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全国规划教材)、《岳麓书院藏秦简》(多卷本)、《儒藏·经学·春秋类》(精华编)、《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湖湘文化通史》、《中国书院通史》(四卷)及丛刊《中国书院》、《原道》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获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术旨趣与地域学统
第三章 湘学的源流与学统
第四章 湘学的学术旨趣与湘学学统
第五章 湘学学统与旨趣的形成条件
第六章 岳麓书院与湘学学统
第七章 濂学的诠释与湘学的建构
第八章 船山学诠释与湘学转型
第九章 湖湘实学传统与近代化转型
下篇
第十章 周敦颐的学术旨趣
第十一章 胡安国《春秋传》的学术旨趣
第十二章 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
第十三章 王船山的道统、治统与学统
第十四章 魏源学术旨趣中的近代因素
第十五章 曾国藩礼学的学术旨趣
第十六章 郭嵩焘的学术旨趣
第十七章 谭嗣同学术旨趣的近代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后记
附录:
地域国学的新开拓——评朱汉民《湘学通论》
作者:王琦(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十四日甲子
耶稣2017年8月5日
纵览当代学界的湘学研究成果,大多是湘学文献的整理、湘学的历史描述、湘学人物的挖掘等等。这些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但是,要深入研究湘学,特别是作为中国学术史分支学科的湘学要能够建构起来,还需要解决湘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要能够从宏观视野、地域比较、微观分析的不同方面研究湘学,并且真正建立湘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学理构架。这样,我们才能够讲清楚,作为中国学术史分支学科的湘学,其学术思想的共性是什么,作为地域学术的个性又是什么。
朱汉民教授的《湘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就是一部在通论湘学的过程中,试图探讨、解决湘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著作。《湘学通论》的任务是对湘学做一贯通全局的概述,展开对湘学的综合性研究,对湘学与中国传统学术关系作总体把握。作者对湘学展开研究,既有宏观视野、地域比较,又有历史源流、微观分析。作者通过对湘学学统、学术旨趣一系列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在湘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学理构架方面有重要的开拓,对湘学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共性与个性做了深入而有创新的研究。
《湘学通论》希望对湘学做一贯通全局的概述与综合性的研究,故而特别强调要将湘学放在中国传统学术的大背景下作总体思考。作者重点关注湘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对一千多年的湘学历史和学术形态作了整体的思考与全面的梳理。
其一,《湘学通论》重点研究了湘学学统问题。中国学术史上所说的“学统”概念,形成并兴盛于宋代。作者认为,“统”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学术的正统;其二,指学脉的授受传承。宋代以来,学术正统与学脉源流的观念已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道统”。宋代以来,中国学术史盛行“学统”与“道统”的观念。湘学是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学统?湘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湘学学者先后存在着明显的学术继承、发展关系,湘学在历史过程中的继承关系就是作者认为的湘学学统。实际上,湘学就是这一学术传统相继的不同学者及其学说。《湘学通论》十分重视湘学的学统问题,强调湘学学统是由奠基湘学、传承学脉、发展学术的一批批学者及其学派构成的。作者研究探讨湘学史的演变发展过程,深入考察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过程,并以这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对湘学的综合性研究与思考。作者特别指出,湘学学者标榜的学统,总是与中国学术正宗的“道统”联系在一起的,湘学学者总是强调湘学学统的正统性,就是强调这一学统在中华道统史上的特别地位和贡献。由此可见,湘学学统的研究范式,能够体现作为地域学术形态的湘学的共性,也能够体现这一共性与地域化个性的关系。
其二,《湘学通论》还重点研究了湘学的学术旨趣。作者指出,“学术旨趣”既是一个中国传统学术概念,又是一个西方现代学术概念,但是他特别强调,“学术旨趣”是中国传统学术史运用得较多的一个概念。人们一般把某学派、学者及其著述的学术宗旨、思想兴趣、基本思想、观点倾向等称之为“旨趣”,这种学术旨趣能够导致学术体系的建构、学术特色的形成与学派的分化。作者认为,学术旨趣的差异除了受时间性的社会条件影响外,同时受空间性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由于学术旨趣的差异一般会受到时代思潮与地域传统的制约,不同地域的学者、学术形态会在学术旨趣上存在差异。如两宋时期出现的著名学派包括蜀学、洛学、关学、闽学、湖湘学、浙学、江西学等等,各个地域学派均有自己不同的学术旨趣,它们往往在自己的学术宗旨、知识兴趣、思想倾向方面表现出差异。《湘学通论》强调,湘学学统的依据,在于湘学学者在学问宗旨、知识兴趣等方面存在许多的“相似性”,这种学术旨趣的“相似性”会通过一代代学者不断积淀、不断传承,故而成为一种稳定性较强的区域性学风。尽管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潮不一样,每一个学派的话语体系不一样,每一个学者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但是,如果追根溯源,湘学学者在学术旨趣上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湘学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之间,有一种“家族相似性”的特点,这恰恰是湘学学统成立的最重要依据。湘学学术旨趣的形成,不仅体现了湘学的地域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学术文化的一般性追求。中国传统学术旨趣往往体现为道、治、学的普遍追求,但是,不同地域的学术传统往往会表现出对道、治、学不同的学术宗旨和知识兴趣,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学术旨趣。这样,湘学学者之所以形成对道、治、学相同的学术旨趣,不仅体现出湘学学统的地域化特色,同时也体现出追求道、治、学统一的中华学术文化的普遍性价值。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吴钩】宋朝的青楼妓馆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