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一代的叔本华
作者:泰德·吉奥亚
译者:吴万伟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十六日丙寅
耶稣2017年8月7日
我们要找到新的宏大叙事。
我的一生中最显著的哲学和社会思想运动一直是破坏工作。这种工作已经持续大约40年了。从不断增长的瓦砾堆来判断,破坏的团队一直都忙得很呐。
我在谈论的是拆解宏大理论。稍早时,大思想家往往被期待提出一个思想体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思想界的潮流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趋势开始拥抱思想体系的摧毁者。曾经令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学者痴迷喜欢的大规模统一思想体系一个个都遭到婴儿潮一代的抛弃。它们来到这个时代,就像从前被热烈拥抱一样这次遭到激烈的抨击。在新的政权统治下,任何拥抱一切的体系从最好处说是个死胡同,从最坏处说就是颜面扫地、不得人心的权力结构的道具。
在这个异乎寻常的转变中很难辨认出转折点。最明显的时刻是柏林墙倒塌,不仅摧毁了很多混凝土板和带刺铁丝网,而且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大胆的总体性理论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破坏。但是,我的感觉是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很久,这个转变已经发生在下一代思想领袖身上。研究生已经从谈论结构主义转向热烈拥抱解构主义。黑格尔体系已经被尼采的新渴望所取而代之,那就是激烈反对思想体系。在英语系,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卢卡斯(Georg Lukács)、艾布拉姆斯(M.H. Abrams)等人包括一切的世界观已经被剔除在课程表之外,取而代之的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警句名言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东拉西扯的随笔。在历史系,曾经备受推崇的名字如汤因比和斯宾格勒除了作为开玩笑的话语之外,已不再被提及,而福柯的“批判”方法被博士导师20码以内的任何人所采用。在心理学教室里,人们送走了弗洛伊德,迎来了拉康。甚至穿着白色实验室服装的家伙也都品尝起这种破坏,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了解到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不过是库恩的范式,注定要被其他东西所取代。
我提到这些不过是暗示对体系的这种敌意或许有自己的路径。对理论过度扩张的清洗或许有必要性。在我看来,有些破坏者是冒充内行的骗子,我不会委托德里达的学生拟订购物清单,更不要说写篇论文了---但是,我能在自己的写作和研究中找到受惠于桑塔格和福柯的例子。解构主义途径只有在有什么东西可供解构的时候才是有用的。当今学界珍视的教条是破坏者本人。这提出了明显的问题:还剩下什么东西等待人们来破坏吗?很容易预测这将引向什么地方。系统化者将回归。尖刻的批评将被系统化理论所替代。解构主义将被遗忘,人们会热衷重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我们可能已经到了临界点。学者和知识分子渴望某种能将碎片粘贴起来的更大结构。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做和何时做,21世纪可接受的统一理论到底什么样子。
我有一种预感,它可能类似叔本华的哲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大胆的体系主张,最初形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但是在很多方面,它更适合21世纪而不是19世纪。叔本华旨在解释一切(至少是能够被解释的一切---他注意到某些问题是没有办法提供答案的,考虑到人类大脑的结构和思想过程)。但是,他也是揭穿真面目者,是解构性的力量,用19世纪的规范性观点肆虐破坏。并不令人觉得巧合的是,尼采就受到叔本华的启发。尼采的活力贯穿种多社会理论著。现在或许到了回归查拉图斯特拉(M.C. Zarathustra)的最初根源的时候了。叔本华的视角体系中不是任何东西都仍然能在两百年后站得住脚,但其主要内容从来没有被充分驳斥,其宽广的概要与当今流行观点的一致性令人惊讶。
叔本华的复兴会是什么样子?在其小说《叔本华疗法》中,存在主义者心理分析师欧文·亚鲁姆(Irvin Yalom)设想了现代治疗群体使用德国哲学家著作作为解决个人难题的蓝图。在这本挑衅性的书中,叔本华被请上讲台来阐述从性痴迷到死亡恐惧等一切问题。这个观点有些牵强附会,但或许仅仅因为当今很少人意识到叔本华。他的哲学绝对不过时。如果给予适当的平台,它仍然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怪异地呼应了当今社会潮流。焦点集中在生态威胁上的千禧年一代将在这些篇幅中找到强有力的认识论框架,尤其是叔本华强调人类必须接受自然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矿物的生存是与我们人类相同的。叔本华有关性的著作在当时引起激烈争议,但与当今观点有类似的一致性。他宣称“男子汉气质和女性气质承认程度的差异,有些个人在两性之间保持恰切的平衡,不能被归类于任何一边。”在他讨论种族差异时,叔本华坚持不仅“不存在白种人,无论这些谈论了多么多,”黑人或者棕色人种是人类物种的自然色素沉着,我只能想象他那个时代的德国读者对他的观点会有什么看法,当他说与不同肤色的人结婚是个正常过程,或许甚至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叔本华聪明地在1200页的书的结论部分插入他最具争议的性和种族观点,只有最有毅力的读者才会发现这些东西。)
同样道理,叔本华的泛全球精神性,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信条或教条,很可能在很多内容上与千禧年一代对其宗教态度的发言焦点一致。他的心理学理论可以作为渴望拥有弗洛伊德智慧却无维也纳人偏见的模版。他有关美学的论述尤其敏锐,没有哪个哲学家能提出比他更有趣的音乐观点,而且与当今流行文化的倾向非常吻合。叔本华认为心智哲学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学习人类大脑的潜力而得到最好的回答,这或许是他的观点中最有时代感的东西。他接受前辈哲学家康德的发现,然后将其变成21世纪神经科学家能够使用的现成范式。
正如上例清楚显示的那样,甚至困扰当今科学的理论议题也在这本有两百年历史的书中有所阐明。如果你认为我们或许生活在黑客帝国类型的模拟状态,叔本华将给你用以概念化这些的工具---事实上,他的主要概念“意志”和“表象”的定义使其成为思考所有软件和视频游戏界面的有用模式。如果你好奇为什么地球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超级智慧的外星人生活,叔本华对此也有答案:他说,任何超越人类的智慧将很早以前就声明放弃对技术成果的追求,并拥抱纯粹的无私,这将让他们保持远离地球。另一方面,如果你害怕人工智能拥有意识的可怕时刻,叔本华将给你更多需要担忧的东西。如果他是正确的,聪明的、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可能将人类社会视为失败的实验,决定将其关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本很长的书,总共有50万字。但是,叔本华的世界观的基本前提极其简单。事实上,他的书名告诉了一切。我们的存在知识仅仅局限于两个确定性:我们心智的表象,这是有关外部世界的唯一可靠信息源,意志是我们的意识,给予我们唯一可接触的线索来了解宇宙的内部生活。使用这两个指南,叔本华接着评估和重新解释了人类生存的每个方面---沿途他提出了有关建筑、笑话、自杀、风景画、灵魂转世、性吸引、婚姻、诗歌、民歌、神秘主义、自由意志、莎士比亚、动物本能、堂吉诃德、旋律、悲剧、怀旧、气候等其他很多话题的新视角。你来到叔本华那里寻找系统理论,但你留下来寻找蜿蜒曲折的观察。
如果叔本华在21世纪最终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刻,这将吻合他自己的信念,他是在为未来读者而非自己时代的读者写作的。在他长长的代表作中,他提到每隔几页就会发现读者不可避免的拖延。他知道他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他生活在欧洲思想家喜欢将众多系统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时代,但是,对叔本华来说不幸的是,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的150年里,黑格尔及其追随者是占支配地位典范。
叔本华亲身体会到这种挫折感,当他在柏林大学与最著名的同事黑格尔以同样的日程表上课。结果,叔本华的教室里几乎空荡荡的,而黑格尔的教室里挤满了充满羡慕眼神的学生。叔本华对黑格尔鼎鼎大名的羡慕嫉妒恨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他的著作中充斥着对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击。在临终岁月,叔本华赢得了自己的追随者和一定的名气,但在影响力上从来无法与黑格尔一争高下。1860年,叔本华去世时,卡尔·马克思已经在其《资本论》中为下一代重新修正了黑格尔思想,一个将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和经济理论概要,这是叔本华望尘莫及的。
公平地说,叔本华常常是他自己最可怕的敌人。他故意激怒本来可能传播其教诲的人。当今的读者仍然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开头段落中看到一种蔑视的味道,作者给出了不阅读他最重要著作的理由的长清单。他告诉读者,如果你还没有学过康德立刻放下这本书。叔本华还要求他们先阅读他早先的书,随后在阅读这本代表作。最后他还吹嘘说,即使他们坚持阅读到最后一页,可能仍然搞不明白他的哲学---因为那将要求他们再把1200页的书再读一遍。许多读者听从他的建议,放下这本厚书以便阅读更短小、更有趣的书如伏尔泰的《憨第德》或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谁会感到吃惊呢?
在结束之前,我必须谈论叔本华著名的悲观主义。这是描述其哲学的最常用词汇,也如此频繁地被使用以至于对其著作一窍不通的人也知道这位哲学家是暗淡、凄凉的末日预告者。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这对叔本华不完全公平。他也邀请读者参与超验性活动,他明确将其与佛家涅槃概念联系起来。叔本华被人广泛谈论的悲观主义或许可以更好地视为无所畏惧地愿意接受痛苦的事实,伴随着另辟蹊径的承诺,即通过这个可能获得更纯洁、更美好东西。在我们自己的悲观主义时代,如果你怀疑我的说法,只要看看民意调查就明白了。或者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让古老的叔本华哲学显得时机正好和具有建设性。
事实上,当今社会盛行的暗淡心态或许是最显著的指标,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摧毁上一个年代支配性思想潮流的顶点。从这个角度看看,当今的悲观主义是把太多信任放在解构、批判和破坏之上的世界观的直接后果。简单地说,看着瓦砾令人忧郁,无论打破的理由多么有合理性。果真如此,叔本华将一切东西集中起来变成淳朴的统一体系的热情不仅是可靠的角色模式,而且或许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乐观的人,虽然可能有些奇怪。
【作者简介】
泰德·吉奥亚(TED GIOIA),撰写有关音乐,文学和流行文化的文章。著有十本书,最新著作是《如何听爵士乐》。
译自:SCHOPENHAUER FOR MILLENNIALS BY TED GIOIA
http://thesmartset.com/schopenhauer-for-millennials/#more-15091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