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礼敬民族文化,传承精神基因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9-12 18:09:53
标签:
颜炳罡

作者简介:颜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东临沂人。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研究》《墨学与新文化建设》《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等。

原标题《“礼敬民族文化,传承精神基因”——颜炳罡谈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

作者:于文超

来源:“文化大观”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七月廿二日壬寅

          耶稣2017年9月12日

 

   

 

颜炳罡,山东临沂人,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年秋季,山东省中小学将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而作为通过审查的15个教材版本之一的主编——颜炳罡教授,早在一年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已经开始了教材的编纂工作。谈起其中的缘由,他表示,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几十年,他不止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传播者和推广者。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徽记、民族信仰,不仅不能丢弃,而且理应得到弘扬。编写教材,在社会上普及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让他无愧于先贤,也无愧于后世子孙。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在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对山东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寄予厚望。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两办意见”)。可以说,传承中华文化从领导人的意志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山东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作为孔子的故乡,颜教授表示,率先在全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课程体系进入国民教育序列,这是山东教育界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百余年来,一直在教育领域仇视、否定、批判传统的一次拨乱反正,是对长期以来要求与传统彻底决裂的一次拨乱反正。      

 

“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现在开始能够抱着一种礼敬的态度,比较理性、客观的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颜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这就是我们热爱中华文化,热爱民族优良传统及其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和赖以生存不息的内在精神根据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社会反响:“上合天时,下得地利,中顺民心”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必修课,社会各界反响不一。在颜教授看来,正面的肯定远远多于负面的评价、褒扬远胜批评。一方面,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要做到“薪火相传、世代相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只有进入到教育体系,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乃至民族的每一个份子作为文化的薪柴燃烧自己,通过一教一学,一学一教,教与学的互相传递中,将代代孩子们塑造成具有中国性,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格、道德操守、精神意志,塑造成对传统文化具有礼敬态度的人。另一方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唯西方马首是瞻,言必称希腊,“今天中国的孩子感受到外国的空气比中国的甜,为什么呢?”颜教授给予我们这样的回答: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对西方膜拜所累积的幻觉。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有些孩子从小接触的就是外国教育,像双语幼儿园、外国语学校、高中的国际班,从小给他们灌输“牛奶面包”,而不是“小米稀饭”,自然而然地,他们长大后会觉得西方的空气有点甜。至于那些不是外国语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老师们从小为其推荐的参考书,动辄就以西方为主。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昨天,怎能知晓中国的今天,何以期待他们去创造中国的明天。”颜教授认为中国教育今天面临的好多问题,原因在于国民教育体系远离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让孩子接受了太多西方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颜教授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件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的事情,是“上合天时、下得地利,中顺民心”的事情。所谓“上合天时”,即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作为指导,教育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以及两办文件作为支撑;而“下得地利”的意思是山东作为齐鲁文化发源地,不仅是孔孟的故乡,同样的,它也是百家争鸣最重要的场所;“中顺民心”说的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理性思考我们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民族只要回归生理常态,不再是“发烧”的病态,没有一个民族不会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情自己的文化传统,礼敬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一个民族会以自戕自己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      

 

如今,在企业、村庄、街道,国学正蓬勃发展,汹涌而下,一泻千里。“我相信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不是一件坏事。我们要意识到过热何尝不是一种发烧。听听那种理性的批评指责,它会提醒我们要以一种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建设,促进教材进学校,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的改革。”

 

对于教材编写:“人格养成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泓线”      

 

颜教授作为一个主编,在编写教材时,始终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的指导纲要和山东省的实施纲要,尤其是两办的意见。从教材的第一册一直到教材的最后一册,这十一册书,不论是整体逻辑和体系的完整性,还是每学段的目标设立、每册书的体系构建、每一课的具体内容、每一个选编的具体故事,每一段经典的诵读材料,均全程关注,确保目标的设定明确,过程的实施方便可行。      

 

除此之外,颜教授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召集了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教授、专家、一线的教学名师(包括齐鲁名师),其中有山大的刘心明教授、山师赵卫东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的周海生教授,教科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耿成义,院长李文军。“有个词叫做‘眼高手低’,我这个人的水平不高,但我可以募集全省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中。”还特别邀请了了解教学实际情况的北京著名的教育家审定大纲。他表示编写教材不能闭门造车,要与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相配套。


对于教材的呈现方式,从小学到高中,每一课基本呈现方式是经典诵读、晓事明理、广闻博识(高中叫作文史长廊)、余力学文和学以致用五个模块。其中以经典诵读为经(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在经典中,特别是儒家经典),以广闻博识为纬。而特别设定的余力学文,在面对其增加学生负担的质疑,颜教授告诉我们,他了解到山东省不同的地方、区域、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一样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已经学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乃至唐诗宋词等,突出教学的差异性。他还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主体,而是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可操作),把过去把练习题、思考题变成学以致用,让孩子能够当堂可做或课后实践,从而自我反省。      

 

“人格养成教育是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泓线。”颜教授介绍道,他编写的教材有四大突出特色。其一,紧紧围绕人格养成教育这个核心观念展开设计。养成少年君子是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独特的意义。其二、以经典为经线,以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为纬线,以培养真善美为目标,以情境化教学为背景,力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立德树人,将之一以贯之。其三,以主体教育为目标,“以我为主、以今为主”而不是以古为主,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四,样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力求让学生一看引人入胜,再看开卷有益。

 

这套教材小学阶段目标从好学开始,到学做少年君子结束;初中以明伦为核心,始于立志,终于人皆可以为尧舜;高中则是以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为框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总体追求“德与天地并”的目标。很遗憾初中的教材没有通过,但颜教授表示可以提供给感兴趣的学校做参考材料。

 

对于教学工作:“领会精神实质,不要咬文嚼字”  

 

“据我所知,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师资。”

 

所以他主编的教材,最初的想法为识字可教,以最低的限度进入教学当中。“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环节,以教材的配套朗诵配合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在颜教授看来,传统文化的教学不是咬文嚼字,其课堂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领会经文的精神实质。第二环节,切磋琢磨课本旁边的提问,提问的设置在于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思考。第三环节就是老师怎样将故事和经典联系起来,以事明理,以事显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比如避讳这个知识点,古时读《论语》,念到“丘”是不能读的,而读孔某,这就是避讳。古人避讳甚多,不知避讳,许多中国典籍读不通。      

 

“作为主编我有我的思想”。颜教授强调授课老师一定要了解教材的特点、了解创作者的意图。“编写这套教材,它不是我的研究成果,是在尽我的社会责任。生逢这个时代,我很乐意做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他告诉我们在古代,传统文化教学弥漫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前人不需要中华文化课本,因为古人教育就是儒家的经典教育,但时到今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作为独立的课程进行设计。      

 

即使颜教授的初步设想对师资要求入门很低,也无法改变我们面临传统文化师资极其匮乏的问题。低年级以诵读和讲故事为主,到了初、高中,或许有研究的语文老师或历史老师才能教。“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不理解怎样教育学生,我们需要专门的传统文化老师来上传统文化课。”颜教授说,传统文化教育是终身教育,没有年龄限制。每一个讲授的老师与孩子一起学习、也与孩子一起成长。如果一个老师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这将会改变他的性情、变化气质、改变他的行为规范和增强他的礼义教养。      

 

“最理想目标是,传统文化课程能够达到和语文、数学一样的地位,纳入中考、高考的成绩。虽然这一天还有些遥远,但我相信一定会到来。”颜教授告诉我们儒家文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就在于过去的科举考试内容就是儒家经典,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在教育上具有范导的作用。把传统文化课纳入与语文、数学,至少与外语同等的程度,这样一来,各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重视传统文化,师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山东省率先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全国起到了一个率先垂范的作用。一定会在社会,在整个中国教育界,引起比较大的回响,引起其他省份的效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省份推出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进而发展成为一门课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或许经过一些省份三到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在全国推开传统文化必修课,也不会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