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经”到“学儒”,私塾教育渐入佳境
作者:吴翼之(民间读经教育实践者)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廿八日辛巳
耶稣2017年4月24日
【东海荐语】非常认同吴翼之《从“读经”到“学儒”,私塾教育渐入佳境》一文的观点:私塾教育的唯一之路就是学儒;私塾教育,不学儒不应该称私塾,不学儒不足以称教育。这个观点的提出和“崇儒塾教中心”诸私塾的实践,无疑是现代私塾教育渐趋成熟的一次跨越式升级,在私塾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篇文章值得私塾界和儒学界有心人士一阅。余东海2017、9、21
百年来,中国教育从模仿美国到抄袭苏联再到形成了所谓的“中国特色”,到现在大致是可以作个评判了的,四个字“邯郸学步”。
人家的实质和精华没学到,自己的根本也弄丢了,最后真的搞成了个几不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现问题的凸显,层层分析后,根本原因和解决之道最终都追溯到了文化和教育这一环。
近些年来,在一些前辈大家的痛声疾呼和先知先觉者的反思启蒙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和再认识逐渐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然而毕竟文脉断绝数十年,再要继之又是谈何容易,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一些国学学者也未必能辨的明,把得住。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台湾王财贵教授以振聋发聩之声喊出“读经”二字,于是天下呼应,群雄竞起,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时间以读经之名,各种私塾,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经典”在有意无意之间,被或急迫热切或另有用心的家长老师们塞到了孩子手中,这一读,就过去了二十多年。
今天回眸再望,许多事情已能看的分外明了了,这是时间的作用,是历史的功效,许多当时智者都看不明白的问题,后世的一个匹夫就可辨的很清楚,因为,时间会让很多事情洗尽铅华,显露本色,散去雾障,现出原形。
今天,我们说“私塾教育的唯一之路就是学儒”,在现在做出这个判断根本不需要多么高远的见识了,只要不封闭固执,不自欺欺人,这几乎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从“读经”到“学儒”可以说是现代私塾教育渐趋成熟的一次重大的质的变化和升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所谓读经,按照王财贵教授的说法,就是以读为方法,就是读,只是读,老实大量的读;而经呢,就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书,经史子集,佛道耶西,皆可。说实话,如果谁当初没有为这个伟大的构想激动过,其文化情怀是值得怀疑的,与人类社会几千来最有智慧的圣贤对话,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想想多么令人振奋,当年我曾草撰一联:“胸罗中外经典,神交古今圣贤”,贴在书房,以壮其志。一下子从一个凡夫俗子中超拔出来,那种自我感动,的确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之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当对读经的现实状况有所了解之后,慢慢的就认识到,读经确实很好,但只读还是不够的。现在来看,就更加了了分明了,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读”非常非常重要,但读只是第一步,或过于的轻视,或过于的拔高这一步的功效,可能都会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要知道原地踏步,踏一万次依然还在原地,许多人读了很多年的经,入不了儒学之门,心智依然幼稚,思维依然糊涂便是误在这种懒惰的学习方法上了。
第二“经”要明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求高。《学记》云:“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少,或失者止,或失则易”,只读经,居其三焉。电视《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当鸠摩智要以少林七十二绝技换取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时,段家大佬之间产生了不同意见,请示于天龙寺的老和尚,老和尚只提了一个问题,就化解了分歧,“你们把段家的一阳指练到了几成?”最高者也不到六层,自家绝技尚未练好,又何必贪求别人的东西。
现在来看看很多学堂所读的书,那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除了《论语》《孟子》,什么道德经、德道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弟子规、了凡四训,甚至观世音普门品、十善业道经、心经、地藏经、莎士比亚、柏拉图,真可谓“读经是个筐,什么都想往里装”,只要想得出来的,都恨不得灌到孩子脑袋里面去,貌似兼容并蓄,实际上是不知所以,迎合了家长的浅见与贪求,却坑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古代私塾所说的读经,那就是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其他的诸子百家那是根本立定之后博学阶段的事了。不可否认,这些书各有其价值,但是用于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完全不合适的,实践下来绝对的弊大于利,孩子容易变得虚伪虚妄,思维混乱。
对“经”的定义不明确,选择不精确,可以说是读经宣导中最大的错误,流弊所及,不知何时才能肃清。孟子说:“二本者,是为无本”,脑袋里面装了很多互相矛盾的理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这孩子笨一些还好,反正他也不思考,但是要是一个爱琢磨的孩子,他会很纠结,我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深知其苦。
对于那些揭示矛盾,谈玄论空之言,只有当他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水平上去了,才有能力进一步的去做判断和消化。而儒家经典,极高明而道中庸,皆是常理中道,正大光明,所以,私塾阶段只有先学儒才是正道,在古代父亲修道也让其子先读儒经的,赖布衣的父亲可供参考。一个人思想的构建如同盖房子,一定要先求中正,再求高大,高而不正就会成一个危楼。
说到学儒,首先说“学”,学是方法是手段,学里面当然就包含了读、除此之外还有看、听、问、感、思、辨、论、说、写、习、历、练、行、悟、觉等等,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学习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过程,而且还需根据学者的状况,随时的、合理的增减调配。倘割裂而论,执一废百,这种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难以形成自觉的、可持续的学习志趣,也难以达成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当然,你要故作高明,藐视常情常理,硬要说学无所求,学无需致用,那谁也无话可说。然后说“儒”,儒从载体上说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历代正史,别的都是课外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儒家的精神,春秋大义,孔孟之道,说具体一点就是儒家的现实关怀,经世智慧,文化情怀,历史担当,最终学习的目的必须是这个。
学儒可以寄托精神,安顿心灵,但儒家之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寄托精神,安顿心灵,即便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那也是居仁行义,尽责尽伦之后的安心,溺情典籍,心忘世道,空谈心性,不理人事,此非儒家君子之教也。
私塾教育,不学儒不应该称私塾;私塾教育,不学儒不足以称教育。现代私塾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作用应该定位为:培养有儒学修养的现代公民,而不是某种宗教或思想的信徒。有了这个认识,目标明确了,每走一步就会接近一步,否则,目标混乱,或者目标错误,纵使跑得很急,也极有可能是“烦恼场上错用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就像开车可以达到了一个目的地后再去另一个目的地,但你不能同时设两个目的地。
真学儒,必定只崇儒,崇不崇儒,可以说是衡量一家私塾其教育思想是否成熟的最重要标准;崇不崇儒,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
一、学堂课程以儒家经史为宗,不掺杂宗教或诸子百家之书;
二、堂主思想言行符合儒家义理,表述意见清晰、明确、不含糊,谈论公事、正事不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宗教理论;
三、学堂氛围正常、师生言行正常,没有神神叨叨的宗教色彩,没有古古怪怪的行事做法。
有文化情怀和教育理想的家长,在这个时代最为难得,若误入迷途,实在可惜,所以,请务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孩子的时光经不起蹉跎,孩子的学习经不起瞎折腾。切切!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