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持华著《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出版暨目录
书名:《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
作者:郭持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06
【内容简介】
《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一书通过对早期儒家《诗经》阐释实践的整理,归纳出了三种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当代启示的解释方法:以文字训诂为主体的语言解释方法,以“知人论世”“叙故实而推诗义”为核心的历史解释方法、以“以意逆志”为纲领的心理解释方法,并简要总结出,中国传统经典的阐释,既是一种精神一心理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返本而开新”、经世以致用的实用手段,一种打通传统世界与当下世界之区隔的实践行为。阐释者通过对历史流传的经典文本的创造性阐释,在传统与当下之间,在观念与行动之间作整合,挖掘传统在当下语境中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当前重释传统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启示价值的。
【目录】
导论:“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一、作为理解和解释对象的“历史流传物”
二、“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
三、“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
上篇 从“诗”到“诗经”的“效果历史”研究
第一章 《诗经》经典意义生成的历史基础
一、采诗、献诗:“诗”在政治洗礼中走向圣殿
(一)从“里巷”到圣殿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政治意义的建构
二、“诗”人乐:“诗”在典礼仪式中传播理念
(一)从歌谣到典乐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教育意义的凸现
三、赋诗、引诗:“诗”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
(一)从先王之书到交际工具的经典化之旅
(二)《诗经》语义阐释的勃兴
第二章 孔子释“诗”与“诗”的经典化
一、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
(一)历史语境与阐释
(二)礼坏乐崩对《诗经》提出的问题
二、“述而不作”的阐释立场
(一)从前理解结构到阐释立场
(二)孔子阐释立场的两个维度
三、视域融合中《诗经》伦理意义的生成
(一)视域融合与意义生成
(二)视域叠合与视域转化
第三章 汉儒释“诗”与“诗”的经典化
一、“儒家制度化”的历史语境
(一)“儒家制度化”的涵义与历史原因
(二)“儒家制度化”对《诗经》提出的问题
二、通经致用的阐释立场
三、《毛诗序》政教意义生成的视域融合方式
(一)《诗经》原初视域的强化
(二)《诗经》历史视域的承继
(三)阐释主体当下视域的扩张
下篇 早期儒家《诗经》解释方法研究
第四章 知言知志:语言解释的方法
一、语言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与意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二)语言与社会:循名责实
(三)语言与历史:语言在历史中“漂移”
二、《毛诗诂训传》中语言解释例释
(一)诂体: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二)训体: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三)传体: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三、语言解释方法的演变与当代启示,r
第五章 知人知事:历史解释的方法
一、历史解释的依据
(一)儒家以史解诗的内在依据
(二)儒家以史解诗的外在动因
二、早期儒家以史解诗的两种方式
(一)知人论世:在作者与作品之间循环
(二)叙故实而推诗义:在诗歌与历史之间穿行
三、历史解释方法的演变与当代启示
(一)从以史解诗到“诗史互证”
(二)“文本的历史性”与“互文性阐释”
第六章 以意逆志:心理解释的方法
一、心理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同类相似,人性趋同
(二)推己及人,强恕而行
二、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解释学内涵
(一)阐释者主体意识的确立
(二)阐释目标的确立
(三)阐释行为的基本性质
三、“以意逆志”说的当代启示
(一)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对话
(二)与“视域融合”理论的对话
余论
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博鳌儒商榜评估体系
【下一篇】【吴钩】宋朝人可以喝到哪些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