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作者简介:罗辉,男,西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现供职于吉安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遥接夫子之道,以开时代之新
——余东海《论语点睛》读后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廿七日丙子
耶稣2017年10月16日
近代以来,一些所谓的知识份子,学问无根,为西方文化的外象所吸引,自封为启蒙派,把满清政府的专制主义加深、民族主义倾向以及腐败落后导致的“挨打”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百年来的“文化弑父、认贼作父”的文化自残运动,别人的文化没学到,自己的文化又丢了,导致今天的中国国家层面经济上是强大了,但在文化上早已是丧魂失魄。
近世以来,我们政府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传统文化在悄然复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更是很有儒味,并在针对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进行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讲话。确实是,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复兴中国文化,必定要学习经典。经典千万,宜宗儒经。而四书五经中,许多大儒特列《论语》为首。因《论语》最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最切实人性和人生。程颐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又说:“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二程遗书》卷十八)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一书虽然比较通俗好懂,由于《论语》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及时代的差异,以及《论语》本身所蕴含深刻的道理,所以历代大儒为了方便学人切入,往往要给《论语》作以注解。在各注解本中,以朱熹《论语集注》、程树德《论语集释》、钱穆《论语新解》为优。
然而过往诸家注本于今学人来说,毕竟存有时代之隔,多数人古文功底又比较欠缺,研读起来或多或少有距离感。故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当世大儒的《论语》最新注释本——《论语点睛》。
《论语点睛》一书每章由作者拟加标题,可以单独成文。每篇文章由翻译、注释、评议三部分组成,集《论语集注》《论语新解》之长,参考《论语集释》集中的各家注释,又参考了其它十余种相关书籍及论文,并以评议为重心,多方阐述了作者的深造自得之意。
一、明确儒家经典《论语》只有儒门中人才能准确阐释。
历史上阐述儒家经典《论语》的大学者不乏佛道中人,或站在佛、道的角度上来阐发,本《论语点睛》在阐发儒家义理之时适时一一评价之。明代蕅益大师就站在佛教立场上为论语点睛,其目的是“以世间儒书作佛教出世之阶”。显然蕅益此般做法有违儒家根本义理,把《论语》佛教化了。且儒家之中道本是肯足形上性和超越性,是“吾道具足”,不需要假借佛教以求解脱和自在,“即使某些‘点’上不乏深刻,在‘面’上、整体上也无法做到准确中肯,在关键所在无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论语之睛的工作,只能由儒者来完成。”
在《子罕第九》“孔子哭了”章,对深于《庄子》的郭象疏引“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都与物化也。”认为郭象这样站在道家立场上解儒经,完全不靠谱。“孔子岂是无情者?孔子哭之恸,岂是人恸亦恸?遵礼尽心,俗内之人原不俗;非礼反常,方外之行不足训!”
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则说:“朝闻夕死,夫复何憾,只是借此以显道脉失传,杜后儒之冒认源耳,若作孔子真如此哭,则呆矣。”本书则批评之:“好像孔子哭之恸是假哭,表演给人看的。岂有此理!”
儒家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尽天理、顺人情,合礼议、尽人心,喜怒哀乐发乎中节,岂有象佛道所理解的做表演、与物而化?
此外,即便其他如站西方自由主义、马主义立场来阐释儒家经典,亦只能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只有以儒释儒,才能得《论语》之真义。
二、深论儒家超越性思想,为学人揭明安顿身心之道。
黑格尔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边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黑格尔虽为西方哲人,可是其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则是极为浅薄。《论语点睛》一书开篇就指出孔子之教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论语》以仁为核心展开。仁,于天为‘天行健’,于人为‘性本善’,于个体为内圣修养,于外王为社会实践。《论语》说仁,皆就作用和表现而言,不及仁之体即‘性与天道’,但又句句处处不离‘性与天道’。说浅,妇孺皆懂,天下普适;说深,境界广大,意蕴精微。妙哉圣言,大哉《论语》。”
并进一步指明:仁,即是《易经》中的乾元,《大学》所讲的明德和至善,《中庸》讲的诚,程朱讲的天理,王阳明讲的良知;而在佛家则称之为真如、如来藏,禅家则称之为本来面目等等。不同圣贤和派别理解或有差异,所指的则是同样的“东西”。
在《先进》第十一章告诉学人如何处理“关于人神关系”:“‘务民之事’,事人之道;‘敬鬼神而远之’,事鬼之道。祭祀之事,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对天地山川的尊重,根本目的仍是为了自诚其心、自尽其性。儒家的一切,无非旨在尽人事、尽心性。未知生焉知死,既知生便知死。尽人事才能尽心性,尽心性就能自识本来面目,自然明白上述道理。生死不二。未知生,焉知死;若知生,自知死。知生,即是知生之所以然,即是知性,证得良知仁性,证悟了‘性与天道’的奥秘,一切迎刃而解,生死洞若观火。”
相似论述,书中时有。学人明乎此,则自然不会缘木求鱼而去追逐各色宗教以求身心的解脱和安顿了。
大凡哲学,必具足有形而上学,否则,绝不是哲学。西哲黑格尔辈不明孔子的“下学而上达”以明“性与天道”的大哲思想;不知《论语》说仁,皆就作用和表现而言,又句句处处不离形而上的“性与天道”,故而自彰其浅薄。西方哲学,其实只是“智测的形而上学”,而东方学问,则早在孔子之前就已步入“实践的形而上学”。黑格尔辈当然不会料及于此,可笑那些西化份子却往往拿西人的一些蹩足说法奉为佳臬,岂不可哀!
三、具足儒家法眼,明辩与各家的异同,洞穿各家优劣。
本书在疏解过程中时时把住了夫子的“一以贯之”的儒家中道原则,可谓是法眼具足,因此在论述当中涉及到其他各家思想时,尤其于世人难识的佛道两家,辨别清晰,能够辨析异同和高低。
如于道家,认为儒道两家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儒家是人生政治之中道,道家为道德智慧之偏门。在对待仁义和礼(包括丧礼)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仁义和礼是本质和形式的关系,本质为主形式为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式主义不行,蔑弃形式也不行,而道家就有蔑弃形式这个毛病。“儒主道辅是最佳结合,若掉过头来,道家为主,就乱套了。如魏晋南朝,老庄主流,开下大乱,世道人心大坏。”
对于道体的理解,儒与佛道两家也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各家都是证得道的不灭,这是同;然而道家主虚静,佛教主空寂,而儒家则证得良知生生不已、新新不已,儒家不是宗教而具有宗教性,其原因也在于此。
儒家得乎《易经》乾元,主乎健。道家得乎《易经》地道,主乎顺。故道家以阴柔为贵,强调柔弱。“道家证得坤元之妙,得乎道体之半,其高明在此,不足也在此。”
而相比于物质主义学说和一神教学说,道家的真理性就很高,“但毕竟未能证明‘至诚无息’‘天行健’之天理,相比仁本主义又大为逊色。道家的局限源于坤元的之逊于乾元。”
佛家之教屏诸世缘,而儒家安贫乐道,“能够安贫,是因为与道同在,有道可乐,乐在其中,乐无所倚。”因此,“佛教有绝缘之嫌,世人尽攀缘之俗,唯儒家得随缘之妙,在尽心尽力前提下听天由命,对于‘无可奈何’的事,安之若素;对于外在一切和‘命运的安排’,无可无不可。”
四、《论语点睛》作者,在疏解时往往把自己放入其中,亦以示儒学乃践履之学。
前面提到,西哲是“智测的形而上学”,而东方学问,则是“实践的形而上学”。当然,这不是说东方人人人学儒会躬行实践。但真正的学问、学术,光说不练,则不待人见的。本书作者在注释《论语》过程中,常常将自身放入其中,自我砥砺。
在《颜渊》“交友之道”章讲到朋友之间的劝善,原自以这些话很通俗,看过无数次也自以为做到了。“昨夜临睡前乱翻书,这句话闯入眼帘,忽心神大震,如触电然。对朋友理当如此,对网友及一般网民,对广大官民,何尝不当如此。”
在《宪问》“有话好好说”章,作者又如此自修:“东海以前有不少不良习性,如好诗好洒好怒好骂。骂虽没恶意,甚至是好意,毕竟表达有问题。归儒后不知不觉改了许多,一般都能有话好好说了,但偶尔醉后还会旧病复发。伊尹说‘习与性成’,习惯成习性,习性一深便不易改呀。”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亦可谓本书一大特色。
此外,本书在许多精微义理的阐发、政道的开新都有许多新见,此处限于篇幅,故不一一罗列。笔者以为,然本书所阐发儒家义理,可谓承继历代大儒之光,遥接夫子之道,以开时代之新。所谓返本开新,本书亦可当之。然俗知详论,深读《论语点睛》方可明之。
笔者原耽于佛教,偶读《论语》原著,始有疑之,然终无力出之。直到后来细读《论语点睛》及作者其他雄文,直如醍醐灌顶,始得入儒归常。读《论语点睛》一书,想见作者其人,不由令人心向往之,拳拳服膺之。诗云:“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其斯之谓欤!
《论语点睛》一书,当世大儒余东海先生著,由北京立品公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出版。
(作者按:笔者现谋生于县级图书馆,图书部门举办2017年图书系统书评征文活动,单位要求职工们积极参加,笔者写下应命按照征文要求写作此文以为作业。)
罗辉
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十六日丙寅
西元2017年8月7日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