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立】诗礼传家涵育中华优秀家风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10-23 13:52:37
标签:


诗礼传家涵育中华优秀家风

作者:孔德立(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1313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初一日庚辰

           耶稣2017年10月20日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个人的心灵港湾。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多大年纪,家总是一种牵挂。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习惯养成、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好坏。成就《大学》“三纲领”的“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准备阶段,“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修身”、“齐家”正处在一个人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修己到安人的过渡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成就有多大,起点都是家,此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中庸》)的道理。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只是生之本、养之本,更是教之本。

 

传统家文化熏陶下的家风

 

家规、家训、家仪、家礼、家法、家学与家风等标识,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家文化。家规、家训侧重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家礼、家仪侧重仪式、仪节的规定;家法、家学侧重文化的传承;家风则是在家规、家训、家仪、家礼、家法、家学的长期执守中形成的家族风气。家风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成为家族的文化传统,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以宗法为纽带的农业社会,其中,传统农业社会以聚居的世代家族为主要组织形式。在传统的宗族大家庭里,族长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与个人有关的活动,如出生、启蒙、入学、成人、结婚、丧葬等人生的重要节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完成的。有威望的长者主持家礼与家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庄严的礼仪,感受血缘维系的家族情感。因此,家礼、家仪既是分别亲疏贵贱,又是以慎终追远、举族同庆、共续家谱等活动增进家族凝聚力的行为。这些活动使得中国人的亲情、温情进一步深化,日渐厚重,使敬天法祖的信仰不断强化,从而使中华文化的根脉延续不断。

 

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通过遵守家训、家规,执守家礼、家仪,遵循家法,秉承家学,久而久之就形成家风传统。好的家风集聚为好的社会风俗,家风的败坏导致社会风俗的颓废。通过构筑家风,进而可以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社会风气堤坝。这个牢固的堤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家训、家规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家族与社会的规范。为了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教化传统,很多家规、家训悬挂在祠堂,镌刻于牌坊、石碑,“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墨子·兼爱下》),不但使当时的人耳濡目染,又传之后世,通过世代的重复与坚守,让子孙后代延续优良传统。

 

诗礼传家成就知行合一

 

孔子开创了“诗礼传家”的家文化,开启了中国诗礼家风的传统。曲阜孔庙东路有一处建筑,名为诗礼堂,其原址就在孔子故宅的范围内。“诗礼堂”源于《论语·季氏》篇孔子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孔子问鲤:“学诗乎?”鲤回答:没有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过了几日,孔子又问鲤:“学礼乎?”鲤回答:没有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们所熟知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出自孔子庭训的典故。这也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家风——诗礼家风的出处。

 

为什么孔子教导儿子要学诗学礼。这要从古代的教育与社会价值体系说起。孔子整理六经,传承了夏商周三代流传到春秋时代的主要文化与知识体系。《周易》《春秋》对于一般人较难一些,但是,《诗》《书》《礼》《乐》对于常人来说都是要掌握的。诗书与礼乐代表两个体系。诗书属于知识体系,礼乐属于行为体系。诗书既是古代知识体系的积累,也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文明根脉的延续。不懂诗书,就缺乏传统经验,无法与人对答。不懂礼乐,就没有了规矩之道,什么时候行什么礼、奏什么乐、做什么事、该怎么做。不懂这些规矩,当然不会做事,无法进行社会交往,或者一做就错。

 

《诗》《书》代表知识体系,“礼”“乐”代表规矩之道,再简而言之,“诗”与“礼”可代表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与规矩之道。学诗学礼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与规矩。知识中蕴含做人的道理,道理通过做事体现出来。只有知行兼备,内外兼修,一个人才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既有内在的自觉又有外在行为的规范,才是谦谦君子。当国家与社会都在提倡以“诗礼”为内涵的家风时,人们所学之书相同,所习之礼一致,其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所差无几。在传统社会里,“诗礼家风”、“耕读家风”、“孝悌家风”等都是中国优秀家风的代表。

 

从战国到汉晋,孔子后裔秉承祖训,坚守儒学传统,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孔氏家学。孔氏家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作《中庸》的孔伋(字子思),编撰《孔丛子》的孔鲋(字子鱼)等。据《孔丛子》等文献记载,子思幼年受教于孔子,不但承载儒学道统之传,亦兼备家学担当。后人评论孔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子鱼举礼以对亦必首唐尧,孔氏之教法,实孔氏之家法也”,即是对《孔丛子》的赞誉。后人建诗礼堂于曲阜孔庙,进一步彰显孔子开创的诗礼家风的贡献。千年岁月虽逝去,诗礼家风今犹在。一旦形成稳定良好的家风,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的力量依靠其惯性,可以长时期支撑社会的长治久安。

 

诗礼家风世代相传

 

《汉书·韦贤传》记载“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即是说,给孩子留一筐黄金,不如教他学会一部经书。好学,读书,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功成名就、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是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与不懈追求。“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柏庐《治家格言》),“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家颐《教子语》)。传统的中国家文化秉承勤俭持家、孝悌忠信、笃实厚道的美德,在诗礼家风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诗礼传家的对联、牌坊。春节时,张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许多人家的匾额上刻有“诗礼传家”或者“诗书人家”。

 

有观点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家族束缚了人的思想与自由,于是,需要对中国传统的家训、家规、家风等“旧”的家文化发起挑战。这种观点貌似有道理,其实不然。人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如果连做人的基本道理与规矩在家里都没有学好,到社会上去补课就为时已晚。我们既要反对家长制,倡导建立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也要反对放纵、溺爱等没有约束与规矩的做法。家是个人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家风是社风、国风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还是从古代大家族向现代小家庭的转变,都需要学会以“诗”、“礼”为代表的知识与行为,只有知行合一,才可以成就自我,回报社会。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好家风的传承,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孝老爱亲的美德,读书好学的习惯,守规矩,讲礼仪的规矩之道,都需要家长首先做到。千百个家庭做到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就慢慢变好了。知行合一的诗礼家风一辈传一辈,代代传下去,国家才可以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诗礼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家庭建设、道德建设、社会建设中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大力弘扬。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