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能武,才智双全:岳麓书院的这个主教不简单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17-11-04 12:20:05
标签:

善文能武,才智双全,这个主教不简单

作者:岳麓书院

来源:原载于陈谷嘉编:《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十六日乙未

          耶稣2017年11月4日

 

“朱张”之“张”

 

“朱张”之“张”,即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当时著名思想家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史称“东南三贤”。张栻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南宋乾道元年主教岳麓、城南二大书院,达八年之久。

 

他对岳麓书院怀有深厚的感情,曾自述说:

 

“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

 

在他主教下,岳麓书院人文荟萃,“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佘人,弦诵之声洋溢于衡峰湘水”。其后,岳麓书院虽兴废无常,但后学溯先贤之教思,莫不流连慨慕。对于张栻主教岳麓的贡献和业绩,自宋以来,史家屡有称道:

 

“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刷新馆,延请故本司侍讲张公(栻)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朱熹《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

 

“某尝获侍讲张先生(栻)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亦既知所指归”(陈傅良《重修岳麓书院记》)

 

至元代,理学家吴澄在《岳麓书院重修记》中叙述朱熹、张栻会讲岳麓事时说:

 

“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二重也。”

 

张栻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影响,居历届山长之首。虽然在张栻之后,岳麓书院不断发展,历千年不衰,然若追根溯源,诚如吴澄所说:

 

“岂不以先生经始之功不可以废而莫之续也乎!”

 

特别是张栻渊源濂洛,危微嗣续,坐皋比而授经,在岳麓书院奠定了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规模,更是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湖湘学重经世致用,爱国传统千年相继,学术昌明于世,影响至今,张栻确有经始之功。历史已证明,张栻是岳麓书院值得纪念的重要历史人物。

 

   

 

张栻,字敬夫(又作钦夫),号南轩,一字乐斋,汉州绵竹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岁末,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二月,卒于湖北江陵,终年四十八岁。

 

张栻是南宋“中兴”贤相张浚之长子。张浚曾在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官除枢密使,功封魏国公。张栻仅八岁(1141)便离开故里四川,随侍父亲来到长沙,此后定居长沙城南。湖南是他的第二故乡。

 

张栻自幼好学,颍悟夙成,尚在四岁便从父亲攻读经学。《神道碑》云:

 

“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

 

他从小受到家庭严格的教育。绍兴十六年张浚落职连州,栻时年十四岁,张浚便以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教育儿子。张浚的殷勤教诲和张栻好学与立志的事迹,当时不胫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皇帝宋高宗亦有耳闻。

 

   

 

张浚像

 

张栻年少悟道,十五岁便能与人论道讲学。至二十三岁,张栻独立著述,理学思想初步形成,是岁他所著《悫斋铭》便是他理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其文说:

 

“士或志近,辨给智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于己。不震不摇,物孰加之;以此操之,谁曰不宜。”

 

绍兴三十二年(1161)春,朝廷旨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栻亦随父从永州贬所回到长沙。不久,他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程颢、程颐)之学。

 

胡宏(公元?——1161),字仁仲,学者称五峰先生,福建崇安人。由于其父胡安国(谥文定)提举湖南学事,因此移家湖南。胡安国是湖湘学派的先驱。胡宏自幼学有渊源,既从杨时、侯师圣游学,又承传其父文定之学,对理学的发展和湖湘学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名师指点,张栻学业大进,他的大量学术著作是在亲聆胡宏教诲以后写出的。张栻一生好学不倦,从胡宏学后十余年,他四方交友,奔走讲学,深思明辨,精益求精。张栻先后在宁乡城南书院、衡山南轩书院、善化岳麓书院、湘潭碧泉书院等处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

 

张栻幼得忠孝家传,长成得“圣人之道”,以“致君尧舜”为理想,因此,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而且也是政治上的干国良臣。

 

虽然官场生活较之学术生涯短,但其政绩亦著。他一生以抗金图复中原,关心民瘼,重视办学大事为职志,其最初以父荫补右承务郎,于绍兴三十一年(1162),被召,步入仕途。

 

张栻志在报国,与宣抚判官陈俊卿一道去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初见皇帝,便以发愤图强实现国家中兴大业规劝孝宗。以后随父入军营,用兵北向,加兵金国,于军政要务极为认真。隆兴元年(1163),父亲忠献出督,向上奏请南轩充机宜,以军事入见皇帝。皇帝对栻之才颇异之,乃授栻以直秘馆。张栻三十二岁,父亲张浚受谗落职,死于江西余干。临终时手为家事付二子,曰:

 

“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欲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宋史·张浚传》)

 

张栻感之肺腑,抱着国残家破之痛,把父亲葬于相距故里四川万里之遥的湖南省宁乡。不葬父于先祖墓左,同他父亲一样以示报国之志未酬。

 

乾道元年(1165)三月,张栻三十三岁,为郴桂刘珙应对问兵之策,刘赏其才举荐于朝廷,授抚州府,又任严州知府。张栻认为时势之所以艰危至此,乃在最高统治者皇帝其心不与民通,为“私意”所害,在召对吏部员外郎兼侍讲时,曾就抗金决计上力排众议,而为孝宗所嘉叹,因而赐对,面谕栻为讲官。

 

张栻在朝不到一年,就被皇帝召见六七次之多。史称栻在召对中,向上言者“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贵”。当时朝廷昏暗,侥幸谗谀当道,张栻的直言深深刺痛了在朝权贵,因此被罢官家居。

 

淳熙元年(1174),张栻家居三年,孝宗念,诏除旧职,知靖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治闻特进,秩直宝文阁,寻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以后又召文殿修撰。

 

张栻在任时,政绩最著的是他关心民疾。他对朝廷巧立名目,聚敛财赋,荼毒蒸民,多次仗义执言。对于有关人民疾苦的大事,只要有机会总是向皇帝直谏。当然张栻的仗义执言,不可能为朝廷所纳,但他匡扶社稷的精神却长留汗青。史称:

 

“先生为人坦荡,明白表里,洞然诣理……笃其乐于闻道而勇于徙义,则又奋励明决,无毫发滞吝意。”

 

张栻卒于淳熙七年(1180),终年四十八岁。当其灵柩驶出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四方贤士泣涕相吊。而静江府(张栻曾工作之地)的老百姓,讣闻,哭之更哀,就连孝宗也为之嗟悼。

 

因张栻在思想上和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其事绩被《宋史》列入比儒林传更高地位的《道学传》。他一生中留下的及后人纪念他的一些遗迹,在今岳麓书院尚有保存,供人凭吊。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