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儒学大会纪要
来源:“上海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十八日丁酉
耶稣2017年11月6日
儒家为什么要关心天下?“天下”与儒家有怎样的关系?在儒家看来,“关怀天下”是其最高目的,个体与天下(宇宙)是一种“共生共荣共感”的关系,二者“互为主体、互为依存”。个体人性的完善必须要充分地参与天下(宇宙)的创造过程,这样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2017年11月3日,上海儒学研究会成立两周年之际,以“儒家的天下关怀”为主题举行2017年度上海儒学大会。
上午,本次会议首先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耐儒致开幕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致辞。
任小文代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学人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在对大会主题“儒家的天下关怀”的由衷赞赏之后,他认为儒家学者们齐聚于上海,相互交流、互相切磋,必定能够在推动儒家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人类文明中的其他各种优秀文化一道,为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世界现实状况之中,不断地让人们感觉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得以持续满足。最后,任小文主席对上海儒学的现状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强调正是有了儒家学人们的孜孜以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以“从西学中国化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为题做主旨报告。
吴震教授认为就传统文化而言,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面临着“双重转化”的命运,即传统文化的学术形态开始发生“西学化”的急速转向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即“中国化”的转向问题。近代以来,在与西学的互动在客观上有利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我们有必要切实推动另一个“中国化”:即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人类文明新形势下,中国文化通过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对话,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汲取各种文化思想的同时,对此做一番中国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实在是一个非常紧要的课题。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邵龙宝以“儒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资源价值”为题做主旨报告。
邵龙宝教授认为当今世界人类亟待第三次启蒙,其主题是如何解决科学技术和物质力量的增长与人的理性、道德、控制和驾驭人的不断膨胀的欲望的人文力同时提升的难题。在解答这一难题时,儒学的“五常”理念经创造性转化可以作为人类第三次启蒙的宝贵资源和价值。
上海市哲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大学哲学系暨哲学研究院教授朱承以“儒家哲学与公共生活”为主题做主旨报告。
朱承教授认为儒家在形而上学意义上为生活规范、价值所确立的本体,由于具有普遍性意义,为人们在生活中分有公共价值源泉提供了前提,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解释人类的公共生活。儒家从来不缺乏对于理想型公共生活的设想,如早期的“大同”思想,以及宋明儒者喜欢谈论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这些都表达了了对于理想的公共生活的憧憬与理论构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2017年上海儒学博士生论坛一等奖获得者,刘旻娇,她报告的主题是“孟子论'勇徳'”。
刘旻娇同学从孟子中一系列有关“小勇”和“大勇”的案例分析出发,深刻探讨了“什么才是正确的‘’勇’”的问题。认为完善的德性需要勇,而勇者并不一定有德。儒学对勇敢的要求是有勇有德方成“大勇”。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朱杰人教授就本年度工作进行总结。
朱杰人教授在阐述和分析近年来中国儒学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一年来,领导队伍、理事队伍、会员队伍建设,以及学术活动举办情况、横向联合协作、新媒体宣传布局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从儒学宣讲覆盖、网络科技应用、深度合作、基地建设和文集出版等问题上对2018年工作作出展望。朱会长希望上海儒学的研究不仅仅能够在引领和创造新的学术理论研究中愈加深刻,而且希望上海的儒学研究能够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后,大会举行了2017年上海儒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颁奖仪式。
朱杰人教授、徐洪兴教授、吴震教授、曾亦教授分别向获得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的儒学博士生颁发了证书。
下午,本次大会的两场分论坛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吳飛】點校重刊張錫恭撰《喪服鄭氏學》序
【下一篇】【张立文】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