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阶段——谈《章太炎全集》的出版意义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11-14 13:22:57
标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阶段——谈《章太炎全集》的出版意义

作者:许嘉璐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廿六日乙巳

           耶稣2017年11月14日

 

  

 

太炎先生过世81年了。

 

这81年可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40年。前40年我们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在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所受到的挫折和颠簸。40年的变化之大,可以用《周易》说的“匪夷所思”形容:天翻地覆啊。在那样一个并没有完全安定的时代,编《章太炎全集》无疑是天方夜谭。后40年,中国渐渐地、越来越明确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章太炎全集》在这后40年结出了硕果,虽然也经过了很多波折,但终于完成了这项了不起的工程。最近十几年,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还有一个优势:太炎先生亲炙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如果延后十年,整理的难度还要加大许多。让我们永远牢记那些传承章学的前辈。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从某个角度,可以说标志着中华民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些年,各级出版单位纷纷重视重著、重译、重印古代著名典籍和本地乡贤著作。这一风气的延伸,就是更加重视现代学术伟人、革命先驱的论著。谈近代革命,谈中华民国,甚至了解中国共产党,绕开章太炎先生就将是不完整的。现在《全集》出版了,这是一个不小的飞跃,也是一个信号。

 

如果没有《章太炎全集》,我们不但在历史研究和学术传承资料方面阙然不具,更可惜的是对了解清末民初的革命事业、社会状况、学术水平,是一种短缺或曰空白。《章太炎全集》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章太炎全集》的搜集、整理花了40年。这40年里,经济年年增长,城乡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中华民族的民风、官风、社会结构和人的思维却在不断地、激烈地起伏着,曲曲折折向前。这说明我们的时代在转折。出现种种忽视文化只重物质、欣赏技术忘却灵魂的现象,几乎是任何处于转折期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命运之坎。编辑、出版《章太炎全集》尤其需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出版机构能够沉静下来,一字句、一标点、一附注,一再校刊,这是中华民族宁静反思、志存久远精神的体现。

 

现在出版的《章太炎全集》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那8卷。这意味着我们不是仅仅承接和重复前人的工作,而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站在时代变革的前沿,就必须创新,这正是太炎精神的重要核心。《章太炎全集》从“怀孕”到“养胎”再到“出生”,在众多参与者心中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太炎先生的精神。

 

《章太炎全集》的出版适逢其时。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尤应关注的是里面提到,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绝学”和“冷门”是学界的常用语,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非同小可。太炎先生的学问就是民族绝学的一部分。上世纪30年代,太炎先生在苏州留园定期给公众开讲座,苏州、上海的青年纷纷跑来听讲。此景今日“何处寻”?作为一个被冷落了甚至冷却了多年的学者,应该慢慢地热起来。先生创造和传承的绝学,智者应该为“往圣”而继之——张横渠的22字“箴言”是完整的一体,“继绝学”是从“为天地立心”到“为万世开太平”的衔接关键。在即将断或已断的学问中,饱含着“往圣”的也就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太炎先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学问和革命就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民族精神。历代圣贤,谁不是关注民生、关注国家,而后学有所成?太炎先生一生守护、传承民族之根,他是传递民族精神之火的火炬手。

 

古人常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学者、思想家,同样是500年才能出现一位或几位。从先秦到两汉,从两汉到唐,再从唐到南宋,从南宋到明代中叶,从王阳明再到章太炎,大约都是五六百年。我相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世界变小、步伐加快的时代,也许用不了500年就会有一个时代标志性的“学者+革新者”出现。这一位或一群人物的出现也将有赖于今天的学者好好护着火炬,薪传绝学。

 

我们已经坐而论道了,如果不能广而告之,起而行之,太炎先生的影响、他这一支薪火就难以有继。既冷又绝的学问,知道的人少,能深入其中、跳越其外的人更是太少太少。当代在金钱、地位种种世俗生活压力和引力下的年轻人,能像当年到留园听太炎先生讲演的,全国不知有几?

 

让太炎先生重新热起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是时代转折中的艰难,也是文化沉沦多年又抬头再起时的必然。但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生生不息,日日新、又日新。回顾80年来中国的变化,看看今天的世界风云起伏,应该增强我们的信心。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包括太炎先生的精神,传承有人,腾飞有期!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