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佳话“朱张会讲”
记者:禹爱华、龙军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 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廿六日乙巳
耶稣2017年11月14日
位于岳麓书院崇道祠的朱张会讲塑像。
岳麓书院讲堂﹐当年朱熹﹑张栻在此论道。
位于岳麓书院的张栻像
【中华文化溯源‧岳麓书院】
11月4日﹐“张栻朱熹与儒家会讲传统──纪念朱张会讲8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幕﹐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70余名专家学者赴会。
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不远千里﹐偕弟子从福建崇安来到长沙﹐与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论道两月有余﹐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山长张栻
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与当时思想家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史称“东南三贤”。张栻又是教育家﹐南宋乾道元年主教岳麓﹑城南两大书院﹐达八年之久。
他对岳麓书院怀有深厚的感情﹐曾自述说﹕“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
在他主教下﹐岳麓书院人文荟萃。其后﹐岳麓书院虽兴废无常﹐但后学溯先贤之教思﹐莫不流连慨慕。对于张栻主教岳麓的贡献和业绩﹐自宋以来﹐史家屡有称道。
朱熹在《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中记载﹕“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刷新馆﹐延请故本司侍讲张公(栻)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陈傅良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记载﹕“某尝获侍讲张先生(栻)所为记﹐及于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后亦既知所指归。”
至元代﹐理学家吴澄在《岳麓书院重修记》中叙述朱熹﹑张栻会讲岳麓事时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张栻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影响﹐居岳麓书院历届山长之首。虽然在张栻之后﹐岳麓书院不断发展﹐历千年不衰﹐然若追根溯源﹐诚如吴澄所说﹕“岂不以先生经始之功不可以废而莫之续也乎﹗”
特别是张栻渊源濂洛﹐危微嗣续﹐坐皋比而授经﹐在岳麓书院奠定了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规模﹐更是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湖南大学历史学教授陈谷嘉在其主编的《岳麓书院名人传》中评论张栻﹕“湖湘学重经世致用﹐爱国传统千年相继﹐学术昌明于世﹐影响至今﹐张栻确有经始之功。”
朱张会讲
“朱张会讲”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朱熹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他是继孔子后的另一座高峰﹐其精神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为罕见。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朱熹的湖南之行呢﹖根据朱熹《中和旧说序》的记载﹐朱熹此行有他明确的目的。
朱熹的老师李侗死后﹐他在学术上遇到了对《中庸》之义不解的疑难﹐从而萌生了湖南之行的念头。
当时﹐朱熹在中庸之义问题上最感困惑的是师说不一﹐也就是说﹐在已发未发问题上﹐二程(程颢﹑程颐)和其门生弟子间的观点并不是一致的﹐且程颐本人的解释是前后不一贯的。
正当朱熹苦于无人指点迷津时﹐适闻张栻得衡山胡氏(胡宏)学﹐使他萌发了对张栻“往从而问焉”的愿望。
一言以蔽之﹐与张栻切磋学术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根本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湖湘学在朱熹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作为湖湘学派基地的岳麓书院在学术教育界的影响﹐可能也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原因之一。岳麓书院的历史与湖湘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岳麓之名闻天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曾是湖湘学派活动的基地。当时士子们“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可见﹐当时学者以从学湖湘岳麓为荣。
朱熹对岳麓书院是有感情的﹐后来上任潭州知府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学岳麓﹐刚赴任便在《潭州到任谢表》中提出“学兼岳麓﹐修明远自前贤﹐而壤达洞庭”﹐表示“假之师帅之职﹐责以治教之功”。
按照当时朱熹的安排﹐他与张栻会讲岳麓本应在乾道二年(1166)夏进行﹐是年湖南安抚史刘珙曾遣人迎接朱熹赴潭州相会﹐但因天气炎热未能成行﹐延到次年才如愿。
朱熹与张栻“讲究此道”虽然早已进行﹐但像此专与张栻岳麓切磋学术﹐进行会讲则还是第一次。朱熹在潭州(长沙)停留两个月﹐受到了张栻的热情接待﹐讨论了理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朱﹑张岳麓会讲﹐是结成朱熹与岳麓书院之特殊关系的一件大事。同时﹐也使得岳麓书院讲堂之中的那两把普普通通的座椅﹐几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神坛。
此后的绍熙四年﹐朱熹出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史。在任期间﹐朱熹除“降武备﹐戢奸吏﹐抑豪民”外﹐把兴学作为从政的大事﹐在“本州岛州学之外﹐复置岳麓”。
薪火传承
朱熹访张栻期间﹐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在山顶筑一台以咏嘉游﹐朱题额“赫曦台”。在此后600年间﹐山顶的赫曦台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公元1790年﹐书院山长罗典在岳麓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罗典之后的第四任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址﹐更改前亭名为赫曦台。
如今﹐进入岳麓书院的头门﹐赫曦台便横亘在人们眼前。岳麓书院里不同时代下文化标志性人物的纪念碑﹐告诉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从这里出发的文化名宿﹐一直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让激烈的辩驳汇成有力的融合。
从“朱张会讲”出发﹐今天﹐作为唯一“活着”的中国传统书院﹐“会讲”的传统仍在这里延续。
早在20世纪末﹐岳麓书院就与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合作设立“湖湘论坛”﹐邀请杜维明﹑余光中﹑黄永玉等文化名家﹐在国内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讲学活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岳麓书院又相继推出了系列讲学活动﹐如“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众多海内外名家会集书院﹐从不同侧面和维度阐扬人文传统﹑理解人类精神﹑响应时代主题﹑彰显中国智能。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仍然是岳麓书院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岳麓书院将自觉地继承张栻‘传道而济斯民’的教育理念﹐承担起国学研究﹑教育﹑传播的重任。”
这座“活着”的千年书院﹐它的过去和现在﹐正是中国文化传统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生生不息的一面镜子。
而今﹐岳麓书院三五成群捧书阅读的学子﹐正通过书籍﹑通过这座庭院从时光深处散发的气韵﹐与千年名宿对话。他们头顶﹐是层林尽染的麓山秋景﹐更是千年间灿烂的文化星河。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