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群】礼乐的核心是一颗觉润感通的心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11-21 15:11:32
标签:

礼乐的核心是一颗觉润感通的心

作者:李虎群(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北大耕读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稣2017年11月20日

  

北大耕读社按:十一月的北京,已是寒风彻骨。北大二教,虎群老师、图书馆老师、耕读社社员、前来听讲的北大同学,静坐一堂。讲台上简放着一张琴、一支箫。虎群老师以“礼乐精神的来源和实质”、“礼乐本身的体现和内容”、“古琴艺术为何能与传统文化相通相融”三方面为主,结合以老师切身的思索与感悟,与我们娓娓道来中国的礼乐精神。天地之大、学习之乐、山川之美、寻常之趣,老师的演讲如行云流水,让人如沐春风,让人感其生命意兴之广大,之丰厚,也让我们对此生命状态背后的礼乐文化、古琴艺术,顿生兴味。讲座结束前,老师抚琴一曲《鹤鸣九皋》;弹唱一曲《归去来兮》;与卞景师兄琴箫合奏一曲《平沙落雁》。这间教室里,已是春意盎然。讲座精彩,值得反复回味。以下暂以部分纪要飨与诸君:

 

一、发现礼乐之本:自觉的仁心

 

我们如果要谈中国文化就要清楚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是“以文化人”,在“文”中建立起更高质量的生命,中国人主要浸润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底色,佛道则参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如果要讲礼乐精神的话,我们首先要探寻支撑、建构礼乐的理论基础——仁。只有对此德性有切身的领悟,才能对礼乐有所把握。礼乐是要建立起一个人基本的人格。人格其实就是人的及格线。在此及格线下为禽兽,上则为士人、君子、贤、圣,等。

 

仁有很多的意涵,但有一个核心的意涵,就是不麻木,对自己和世界有自觉与感通。

 

我在博士期间学习中国哲学,但感到生命与学问长期打成两截,长期苦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一次过年回家,年三十的晚上,听见一声炮响,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可以过春节的,动物却不能!由此我悟出人禽之别——人有自由、灵性,可以超越本能、自主设计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声炮响送来了人生的意义”于是,学习的动力来源便不是外在的要求,不是家人的期望,不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生命的自觉;有了自觉与自主的选择,学习、读书便都乐在其中,而非“苦学”。这便是独立自由精神的挺立。

 

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有了此独立自由的精神之后,人同时能为善,也能为恶,而不似动物般单纯。“不为圣贤,即为禽兽”,意思不是说不做圣贤就做禽兽,而是说,人若不能辗转增上、效法圣贤,便容易向下堕落。我们不能辜负自己的自由,也不能辜负圣贤。如此,学习还有另外一个动力:生命的自我实现。这便是“忠“,忠首先不是忠于国家忠于他人而是像朱子解的那样“尽己之谓忠”——忠于自己。这种修身没有止境,其乐无穷。中国文化里学习、修身没有止处,即便佛教也是悟后起修,悟后的修才是真修,之前都是缘修,只是增上缘。礼乐,正是尊重、护养人的这种生命本质,礼教并不是吃人的,而是滋养人的。

 

  

 

李虎群老师

 

二、仁心感通万物

 

人灵明的仁心可以感通万物。中国讲天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神的关系,天无时无刻不在回应着每一位中国人。《礼记》说:仁者,天地之心。天地是有呵护我们的大爱之心的。中国人的天地被文化熏陶之后,天地自然万物就不是单单物质化的对象,而是有其灵,它们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被文化化的,某种程度上是被儒家化了的。泰山不仅是泰山,黄河也不仅是黄河。中国人常讲:天地大父母,父母小天地。如果我们看天地能真感觉像在父母的臂膀里被呵护养育的话,我们就体会到一点意思了。道家从智慧的角度看天,作壁上观,内有凉意;儒家从人的角度看天,承担这个世界,此承担,实乃道家逍遥的基础,没有人承担的世界无法成其自然自在。

 

礼者,理也,是天理,是天地内在的秩序,正因其秩序,才有其和,此和,便是乐。礼乐无处不在,当下流露即是。

 

我学佛时有时谈“情”字有负罪感,不敢坦荡,学儒时发现:夫妇之道乃人伦之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是为《诗经》的门户;如此,爱情便不仅仅是朦胧的情愫,而可化为日常生活;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践行、落实和安排。中国人骨子里对爱情、婚姻,有其向往。

 

庄子死后不用棺木,而以“天地为棺椁”;妻子死了“鼓盆而歌”,但我们要反思:此是否为真正的自然?庄子与天地合一,实是与智慧合一;儒家与天地万物的合一更温暖、更深刻。

 

这种与自然合一的温情境界就是曾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阳明也喜欢这种境界:“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这是与物为春的生命高度,愉悦,无处不滋养,无处不滋润,生命的绽放。如此,山山水水皆有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我们看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又有《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中国人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国人的自然就像我很喜欢的歌曲的名字:《多情的土地》。儒家讲仁义礼智,对应春夏秋冬,仁包四德,春便也包含着夏秋冬。秋风不敌春风。仁是生命的根本(眼睛里有瞳仁,看人精气神所在;水果里有桃仁、杏仁,等等,皆种子,皆是生命力所在。)此仁德,人人内在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享有。如何能够享有?通过修身。文化传统非在过去,非在别处,而正在当下本心中。

 

爱自己,就是要将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才能承担他人的生命。如此,既能活在当下——自在;也能活在历史中——为往圣继绝学。礼乐既包含在仁德中,也是恢复内在仁德的途径。

 

  

 

虎群老师讲座现场

  

三、礼乐文化——仁心的显发

 

礼是报答、沟通、和谐天地的一种方式。有的国家学礼有余,乐不足;有的学乐有余,礼不足。只有中国,礼乐合德,大国,地气足,能养育出大树,生物和文化如此丰厚、丰富多样,故能出现伟大的文化和心灵。中国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种子俯拾皆是。中国,得天独厚,得地独厚,得人独厚。作为中国人学中国文化,是必要的担当,也是一种自我实现,是在让内在本有的种子发芽、生长。

 

所有的礼,只有逗引出、生发出内在的仁德,此礼才有意义。“乐”不只是音乐,而是人内在生命的全方位的绽放,是人与人关系的自然融洽,是与天地合德的心境。

 

乐之至,便是和。乐从礼中来。礼:果中之因;乐,因中之果。礼乐,循环无端。真正的秩序一定会带来和乐,真正的和乐,背后也一定有一套严整的秩序。

 

礼胜则离,乐胜则流。流者,流于虚无。

  

 


虎群老师古琴独奏《鹤鸣九皋》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礼乐一定是从自己的修身做起。我在大学读书时有一学系同学室友,此同学常以化学实验较哲学更为科学为论,言科学实验结果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为人类进步提供不竭的贡献。

 

我灵机一动回应道:中国文化亦一实验——身体为试管,人生为质料,圣贤书是前人的实验报告,随处随遇皆是实验室。将圣贤的经验灌注到自己这个身体里,身体力行,与之应证。

 

“切记体察,虚心涵咏”——朱子此八字,道出做中国学问的金科玉律。一切学习、活动、生活,皆不离一个核心——切己,提升自己的生命。勿“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