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出版暨自序、目录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11-22 15:23:57
标签: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郭齐勇  著

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


自序


现当代新儒家为我们确立了一种精神文化的方向。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先生等,他们都非常了不起。严格说起来,每一位学问家都有他的贡献与缺陷。现当代新儒家的理论有创新性,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的限制,这都是难免的。现当代新儒家最重要的功劳,我觉得是指明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方向,他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文明对话中如何发掘和创造性转化本土的精神与文化资源(包含儒释道等),来回应时代的挑战,以及基督教等各宗教文化的挑战。他们面对现代思潮的挑战,在现时代人生存的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对话等问题上,对传统文化思想做出积极的转化,坚持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本体与主体,这是他们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之下,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之中,这三代四群十多位现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守先待后,阐幽发微,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要把它坚持下来并对现代世界文明作出中国的贡献。他们既不排拒,也不盲从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像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这一代思想家,对西方文化非常精通且有深度的批判。他们三代学者都潜心融会东西文化,在东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最先強调了文化自觉,挺立了文化的主体性。这样一个学者群落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熊十力是我们湖北人,过去学界连他的生平事迹都不太清楚。在恩师萧萐父老师的指导下,我于1982至1984年写硕士论文与1987至1990年写博士论文期间,集中研究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系统,从他的年谱做起,对他的所有资料及前人对他的评论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写了几本关于他的书。应该说,是萧老师指引我走上了学术道路,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他与汤一介先生还指导我与景海峰兄、王守常兄等同仁共同编纂了熊先生的选集与全集。还应当特别感谢方克立先生、李锦全先生,自1986年11月以后的十年,我有幸参加了他们负责的“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思想研究”课题组,承担了若干工作,得到了锻炼。我的有关著作与编著的出版,与这一课题有不解之缘。


我和我的研究对象熊十力先生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共鸣。熊先生是弘扬中国文化并重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本体与主体的老前辈,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我逐渐地回归传统。我年轻时西化倾向比较严重,后来慢慢地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体悟到,我们过去批判中国文化传统,很多东西不是实事求是的,没有体悟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些真实内涵。过去我们受文革的影响,受五四以来的批判思潮的影响,把现代人错误的根源都归结到中国文化的传统上,而且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评论,基本上是隔膜的、不讲道理的,不是内在性的批评。后来慢慢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


令人难忘的是1988岁末,香港法住学会霍韬晦先生邀请两岸三地的一些儒家学者齐聚香江,出席第一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萧萐父先生与我等有幸参加了这一会议。尔后的十多年,我主要关注并从事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研究工作。这次会议结交的朋友们,快三十年了,至今彼此间常有互动,相互支撑,十分难得。唐代志勤禅师有诗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剑客,比喻修行悟道的人。唐君毅先生曾引用这首诗,表明自己在少年时代确立的志向与志业,终身持守,矢志不渝。唐先生早慧,个人万不及一。但个人在中年时代真正领悟了现当代新儒家学者的精神世界之后,也是至今不疑,儒学就是我的生命与生活。


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谢远笋博士帮我整理书稿,他给我写电子邮件说:“这本书是您集一生之力持续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进行研究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学术个性。”这话的前一半基本是事实,我个人在这个领域耕耘了二三十年。当然我后来的主要兴趣在先秦哲学,且由于本书是一个项目的结题成果,不能不充分吸收课题组成员们的成果与意见,体现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的分工与合作。我请肖雄博士、秦平副教授、丁为祥教授、廖晓炜讲师分别撰写了本书第六章、第九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系我与王晨光博士合撰。介江岭讲师协助我整理了部分章节,统了部分书稿,并核对引文。谢远笋讲师协助我整理了部分章节与参考书目,统了全部书稿,并核对引文。他们二人又帮我校对清样。对以上各位及课题组其他同仁的支持与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由我拟定整体研究框架与细目,承担了主要的研究与撰写任务,并最后审订全稿。本书的错误与缺失,理应由我负责,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项成果经教育部社科司请专家鉴定,准予结项,鉴定等级评为“优秀”。


是为序。


郭齐勇

2016年五一节于珞珈山麓寓所

2017年元旦修订


【内容简介】


本书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路、学术内涵、主要论域与问题意识做出了深入探讨,着重对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个案与比较研究,创造性地讨论了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儒家价值的现代意蕴及创造转化,儒学与各文明的对话,全球伦理、环境伦理和“文化中国”,现代新儒学的易学观,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议题,并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终极信念、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的重建问题,肯定国族意识与中国精神,强调中国文化对现代性之负面的批判与超越。


本书兼顾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既是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回溯性研究,也是对儒学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探讨,是一部逻辑清晰、内容厚重、历史感强、具有理论创新的论著。


【作者简介】


郭齐勇,1947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1993年始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背景与走向 1


第一节  文化反省的多维性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 2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线索与基本内容 7

第三节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及其特点 11

第四节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与局限 35


第二章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 41


第一节  意欲——理性 41

第二节  文化比较模式与人生道路 48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54

第四节  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的意义 63


第三章  熊十力的本体论哲学 65


第一节  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 66

第二节  性智与量智 74

第三节  性修不二与思修交尽 87

第四节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的现代意义 91


第四章  马一浮的心性论与六艺论 95


第一节  马一浮的人品与诗品 95

第二节  性德为中心的心性论 104

第三节  六艺论的文化哲学观 109

第四节  马一浮的哲理诗与诗性人生 111


第五章  钱穆的历史文化思想 120


第一节  民族与历史 120

第二节  经学与理学 124

第三节  儒学观 129

第四节  钱穆国学研究的贡献与价值 148


第六章  张君劢的哲学系统 151


第一节  宪政思想 152

第二节  比较哲学 157

第三节  理学再创 164

第四节  张君劢的理论贡献 170


第七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哲学史 173


第一节  新理学与贞元六书 174

第二节  新理学的内在张力 177

第三节  从正的方法到负的方法 185

第四节  冯友兰的学术贡献及其现代意义 188


第八章  贺麟的理想唯心论 193


第一节  中西文化观 194

第二节  理想唯心论 201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新诠 209

第四节  贺麟理想唯心论的价值与意义 217


第九章  方东美的比较哲学 220


第一节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比较 221

第二节  中国哲学内部的比较 229

第三节  广大悉备的生命哲学 239


第十章  唐君毅的文化哲学 245


第一节  道德自我的挺立与撑开 246

第二节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 250

第三节  先秦哲学之新解 255

第四节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267


第十一章  牟宗三的哲学系统 270


第一节  改造中学,与现代化相调适 271

第二节  变传统哲学为现代哲学 298

第三节  反省西方哲学,重建本体论 303

第四节  牟宗三哲学建构的意义与启示 312


第十二章  徐复观的思想史观 317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心性史观 318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庶民情结 323

第三节  礼与乐:道德性人文精神 328

第四节  徐复观的贡献与唐牟徐合论 337


第十三章  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合论 341


第一节  杜维明的启蒙反思与文明对话 342

第二节  刘述先的内在超越与全球伦理 353

第三节  成中英的分析理性与本体诠释 362


第十四章  现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370


第一节  现当代新儒家宗教观概述 370

第二节  唐、牟:道德的宗教 373

第三节  杜、刘:终极的关怀 382

第四节  比较与综合 389


第十五章  现当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 392


第一节  熊、马:乾元性理 392

第二节  方东美:生生不已 396

第三节  唐、牟:神明之知 400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观的意义 406


第十六章  宋明理学与现当代新儒学 409


第一节  北宋五子的“造道”追求 409

第二节  程朱理学——天理本体之普遍化拓展 417

第三节  陆王心学——道德意识之主体性落实 425

第四节  现代新儒学之返本开新追求 434


第十七章  现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 442


第一节  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 443

第二节  儒学与民主政治 448

第三节  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 457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对现代性的批评与调适 465


第一节  中国文化精神 465

第二节  现代性问题及其反思 447

第三节  中国文化精神对现代性的批评与调适 483


主要参考书目 490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