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著《儒家礼乐文明讲座》出版暨目录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11-24 22:03:43
标签:
彭林

作者简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苏无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等。

  

 

彭林著《儒家礼乐文明讲座》出版暨目录

 

  

 

书名:《儒家礼乐文明讲座》

作者:彭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来龙去脉,及中华礼学的学理、主要典籍、人生礼仪(冠、婚、射、丧等),并对中西礼仪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礼仪,做到内外双修,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本书所依据的课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蕴含着作者历经五轮讲课所汇聚的精华,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为数不多的讲授中华传统礼仪的课程。

 

【作者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等。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代表作有专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与民族文化

 

一、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

 

二、人文关怀

 

三、中国的人文传统

 

四、答疑

 

第二讲 礼是什么

 

一、钱穆论礼与中国文化

 

二、礼是什么

 

三、答疑

 

第三讲 礼的缘起

 

一、礼与俗

 

二、性与情

 

三、答疑

 

第四讲 乐与乐教

 

一、音乐的三个层次

 

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三、答疑

 

第五讲 礼学经典

 

一、仪礼

 

二、周礼

 

三、礼记

 

四、答疑

 

第六讲 成年礼

 

一、成年礼溯源

 

二、儒家成年礼———冠礼的仪式

 

三、冠礼的内涵

 

四、答疑

 

第七讲 婚礼

 

一、婚姻之义

 

二、六礼

 

三、“合卺”礼与拜见舅姑

 

四、先秦婚礼的几个特点

 

五、答疑

 

第八讲 家礼

 

一、早期家庭教育

 

二、中古家训

 

三、近世家礼

 

第九讲 孝道

 

一、立爱自亲始

 

二、孝经浅读

 

三、从孝亲到博爱

 

第十讲 日常礼仪

 

一、平辈交往

 

二、拜访尊长的礼节

 

三、餐饮礼节

 

四、答疑

 

第十一讲 弟子规

 

一、弟子规简介

 

一、弟子规讲解

 

第十二讲 书信

 

一、称谓

 

二、提称语与思慕语

 

三、平和阙

 

四、祝愿语与敬辞

 

五、书信范例

 

六、答疑

 

第十三讲 乡射礼

 

一、什么是乡射礼?

 

二、乡射礼的人文内涵

 

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四、射礼与希腊体育精神的比较

 

第十四讲 祭孔

 

一、孔子的生平

 

二、古代的释奠礼

 

三、“四配”和“十二哲”

 

四、先贤、先儒从祀

 

五、祭祀孔子的文化意义

 

六、答疑

 

第十五讲 丧礼与丧服

 

一、初丧的礼节

 

二、掩埋亲人的遗体

 

三、祭祀死者的灵魂

 

四、居丧守则

 

五、五等丧服简说

 

六、答疑

 

第十六讲 中西礼仪比较

 

一、中西文化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

 

二、中西礼仪的基本差异

 

三、华夏儿女应该行中华礼仪

 

四、答疑

 

【附】

 

日常生活中的礼乐文明

 

夏学杰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曾收到过一封来信,信开头的称呼是这样写的:“敬宜愚兄”;最后落款,是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写上“愚弟”二字。更让人吃惊的是,写信者居然还是一位中学校长。

 

这是彭林在《儒家礼乐文明讲座》一书中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彭林,何许人也?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等。

 

2016年10月彭林在一次讲座中的言论被媒体报道之后引发热议。他在讲座中认为,现代人的很多习惯是有失礼仪的,比如丈夫称妻子为夫人是荒唐的。在古代,诸侯一级的配偶才叫夫人,而“爱人”是情人的意思。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也不对,“老公”在古代是对太监的称呼。

 

彭林是不是在咬文嚼字呢?的确有点,不过这位老学究讲的也通俗易懂,并且还挺接地气的。比如,彭林对本文开头那个故事是这样解读的:“这种称呼未免太搞笑了!你自称‘愚弟’,是你的谦逊,一点没错,但是你不能称收信人为‘愚兄’啊!你愚,为什么要让人家也跟着你愚呢?”

 

从2001年春季学期开始,彭林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选修课,《儒家礼乐文明讲座》一书就是彭林上课讲座的结集。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来龙去脉,及中华礼学的学理、主要典籍、人生礼仪(冠、婚、射、丧等),并对中西礼仪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质。

 

彭林认为,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他到上海招生,一位上海考生所在的中学原名“格致中学”,彭林问他这校名是怎么来的,他竟然说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这学生是重点中学文科班的尖子生。

 

读此书可以增长许多文化礼仪知识,比如,写信时不能在对方姓名后写敬启——彭林的研究生就这么写,那就相当于说:“彭老师啊,你恭恭敬敬地打开这封信吧!”学会这些礼仪,就不会再贻笑大方了。

 

当然,彭林传道的目标,不只是让人多了点文化礼仪知识这么简单。彭林说:“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可以说,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都是通过礼来体现的,礼对治国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的重要典籍,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札记》《左传》《诗经》《周易》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一点在《左传》中尤为明显,懂礼的会事业兴隆家族昌盛,而失礼,小则办事不利,大则身家性命不保。钱穆说:“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彭林十分推崇钱穆的论述。他站在传承文化的高度上来宣讲中国的“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断层问题该引起人们重视了,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