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三】学会做个博物君子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0-05-18 08:00:00
标签:
王达三

作者简介:王达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东高唐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独立学者,现居北京。二〇〇四年与陈明等人创办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曾任总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创办并主持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并连署海内外五十四位学者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并连署十名青年博士生发布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并连署五十多个儒家组织发布《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各省市、各博物馆都在举行各式样的有关宣传活动。这个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发起的、每年一度的纪念日尽管在国人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国人的博物馆意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上海世博会尽管被誉为历史上最值得期待的展览盛会,但开展几天来却发现参观人数不如人意,照此下去,远不能达到预期的7000万人次。另外一个例子是,平均每个北京市民每两年才会进一次博物馆——首都市民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城市和乡村的人了。但据保守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至少能进2次博物馆。英国人的名言则是:“我不在家,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国人博物馆意识欠缺有其历史原因。现代博物馆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中国首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和首座国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1912年)都要比欧洲晚200年左右的时间。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发达国家的民众把参观博物馆视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时,中国人还在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奋斗。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不能苛求国人没有成熟的博物馆意识。

不过,中国人却是历来很重视“博物”的。早在春秋时期,知识渊博的郑国名相子产和吴国公子季札就被誉为“博物君子”,稍后的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孔子更是突出了“博学多识”的重要性。如果说在古代较侧重于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在现代则是除了读书之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接触“物化的历史”和感受“艺术的殿堂”,汲取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看不见的知识。正因如此,博物馆被视为现代人的“终生学校”和现代文明的“百科名片”。

时下,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物欲诱惑愈来愈多,文化和知识的快餐化、二手化甚至是庸俗化现象也愈来愈严重。与此同时,现代生活对人深入学习和拓宽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提升自己文化品位和人生素养的人,绝不应忽视甚至是放弃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大好机会。至少,在寒冬酷暑的季节,或者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可以走进温凉舒适的博物馆享受知识和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千万不要忘记带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要培养“博物君子”,还需要中国发展成为“博物大国”,建设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据统计,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博物馆的数量分别为英国约2千家,德国约3千家,日本约4千家,法国约5千家,美国更是高达1.7万多家(分类标准不一,数字统计有别),而中国还不到2500多家。即是说,中国博物馆的总量和人均量,与中国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的身份严重不符。

中国还需要重点培育世界知名大馆。在世界五大博物馆中,巴黎卢浮宫等四座博物馆皆以收藏世界性文物为主,唯有北京故宫以收藏中国文物为主。文物展陈的单一性无疑降低了故宫对公众的吸引力。另据4月5日英国《艺术新闻报》报道,2009年游客数量排在全球前九名的博物馆皆在欧美,第十名亦是亚洲第一名的为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由此可见,中国培育世界知名大馆的道路还很漫长。

博物馆免费开放尤为重要。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特别强调了博物馆的非赢利性和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机会的公共服务功能。2008年,中国推出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之后,有些博物馆人满为患,说明国人不是没有博物馆意识,而是为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走进博物馆。目前,北京共有注册博物馆152家,其中只有42家免费开放。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还不到博物馆总量的一半。有人认为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但不要忘记,中国的博物馆绝大多数为“事业单位”,不能既吃国家财政饭,又向游客伸手要钱。

此外,博物馆不能“固步自封”,还要学会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做到“既有来学,又有往教”,将展陈办到学校、企业、社区和乡村,扩大博物馆的受众面。惟其如此,才会较快地实现“博物君子”和“博物大国”的目标。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www.rujiazg.com)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