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洞然”话张栻
作者:王丹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三十日戊寅
耶稣2017年12月17日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3月22日,年仅四十八岁的儒学宗师张栻英年早逝。《宋史》本传评价:“栻为人表里洞然”。他虽出身名门,又历宦官场,《宋史》却没有与父亲张浚、弟弟张枃同载于列传第一百二十,而是与朱熹并列于列传一百八十八《道学三》,可见,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哲学。张栻是南轩学派的创始人。他逝后61年即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朝廷颁诏:奉请张栻从祀孔庙。张栻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学莫先于义利之辨”是张栻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致知力行的准则。他疾恶如仇,严惩贪腐。孝宗时,他改任知江陵府。在当时贪污公行、官场盘根错节的情况下,他一日之内罢免并惩处了十四个贪官污吏,江陵官场风气为之一清。他在江陵肃贪抚民,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就连对南宋虎视眈眈的金国君臣听到他的政绩都赞叹:“南朝有人!”
张栻出任地方官,用孔圣人的名言来教化百姓。他把用儒家思想来净化风俗、让百姓接受伦理和纲纪作为自己为官的首务。历史笔记《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栻出巡静江府(今广西桂林),途经一个叫羊楼桥的小镇,在一家小饭馆吃饭,见随从手执访客的名片站在身旁,就准备立刻接待访客。随从报告:访客留下名片就走了。他便让人立即去请访客来见。因为是个小镇,只有几户店家,一会就请回来了。这几位访客虽然都是衣衫褴褛,但言谈举止颇有风度。张栻和他们亲切交谈,并勉励其好好读书。访客离开后,一名随行官员埋怨:“像这样的人不接见有什么损失!”他则解释说:“荒郊野外的小镇上能有这两三个人物,实属不易。他们以儒生的名义,在镇上求见官员,若见不上,肯定会被镇上的人嘲笑。所以,我把他们请来相见,也勉励他们精进学业。”
在勤奋治学方面,张栻更是一代宗师。他的父亲是南宋著名的开国元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浚。张栻是长子,深得父母疼爱。他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耳濡目染都是仁义忠孝等儒家经典的故事。
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罢官,以散官闲职分司西京永州(今湖南零陵)赋闲。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六岁的张栻随父至永州居住。从此,张栻在家接受父亲亲自教授的孔子的忠孝仁义课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张栻辑录孔子大弟子颜渊的言行,作《希颜录》上、下篇,期以颜渊为榜样,探索孔子之道。当年,他写信向在衡山传授程颢、程颐之学的“五峰先生”胡宏求教。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赴衡山拜胡宏为师。
张栻师从胡宏,潜心研习孔子仁义之旨和“二程”理学,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胡宏曾给友人写信表扬张栻:“真是天下英才。他胸中有浩然正气,每日自强不息。孔圣人的学派后继有人了!”从师从胡宏,到胡宏去世,不足一年的时间,却对张栻理学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逝世,张栻扶父灵柩归葬潭州(今湖南长沙),行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大儒朱熹登舟哭祭。自豫章至丰城(今江西丰城),朱熹与张栻在舟中作了三日长谈。这是两位理学大家的第二次会面。朱熹回忆这次三日长谈时赞扬张栻:“天资聪颖,对理学的要义认识很深刻。”
乾道三年(1167年),三十五岁的张栻主持岳麓、城南两书院。朱熹率弟子来到长沙,与张栻展开学术辩论“会友讲学”。这是张朱第三次会面。这次会面,两人讨论理学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学者云集,盛况空前,史称“潭州嘉会”。在此两个月时间,两人相与讲学于岳麓、城南书院,传为千古佳话。黄宗羲评价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
在黄宗羲看来,可以与朱熹进行学术交流的仅有吕祖谦、陆九渊和张栻三人,然而吕的学说文字冗长,陆的学说则过简略。只有张栻的文章理论恰如其分,因而深受朱熹佩服。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