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生】路遥故里三教合一的龙尾寺,办学兴教500年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7-12-21 16:50:48
标签:

 

路遥故里三教合一的龙尾寺,办学兴教500年

作者:薛春生(陕西省榆林市榆林日报社记者)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四日壬午

         耶稣2017年12月21日

 

文学巨匠、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该村虽然只是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但却有着厚重宗教文化历史的积淀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


 

 

在王家堡村子中心,有个以儒教为主导的三教合一寺院——龙尾寺。寺内碑中记载,该寺与清涧城北“大佛寺”同期,为北宋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建设,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进行再修缮。寺内正殿坐南面北,殿内并排供奉有佛祖、地藏、观音、关老爷、二郎。与正殿一排的东西两侧小殿,分别供奉王母娘娘和眼光娘娘。寺内最大建筑是东大殿——孔子殿,大殿是一孔3.5丈长、1.2丈宽、1.5丈高的枕头窑,窑内供奉孔子,同时也是宣传儒教兴办的私塾学堂。孔子大殿对面的西殿,供奉文昌帝君和财神。在文昌殿北墙边,有一个1米多高,用石板搭砌成如小房子的“字纸楼”。楼上还刻有一副对联“墨痕笔迹随时化,卷败经残任世焚”,横批是“敬惜字纸”。古时只有书院和私垫才配建有“字纸楼”。

 

曾担任过该寺院负责人,现年已81岁高龄的白富军老人说,在改革开放后,对寺进行保护维修时,共整理出清初至民国年间的六七通碑,记载该寺期间先后又进行四次大的维修。寺院既是当年驿官、商贾、屯垦军将士和百姓,祈求保佑疆域平安、五谷丰登、安康富足的宗教场所,又是传扬“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教堂,更是培养堡内子弟的私塾学堂。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白龙太子”和“都市王”诞辰日,寺院都要唱大戏,来传承耕读传家,祈求五谷丰登,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也让王家堡村形成了几百年良好的读书风尚,更具耕读文化的浓郁特色。


 

 

现在,走进王家堡村,独具清涧特点的青色石板箍圈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很多窑洞都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而最为精巧和有文化寓意的,是村内几处古老宅院大门楹联。其词语对仗、声律协调的传统石雕楹联,彰显王家堡村村民几百年来安身立命、读书至善、修身齐家、治家良言的祖训。

 

村民徐明昌家老宅,其大门对联是“积善门中生贵子,词书堂内出贤人”,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同时也时时提醒后人,要想有好儿孙须积德,欲振家声须读书。读点好书养精神,明理致用种福田。王国彦家的祖屋大门楹联是“万忍真为处世善方,一勤本是安家良法”,教人忍让唯善处世,勤劳治家为本。冯海洲家的大门上写着“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这是一副出自宋元时期常用对联,是教育后人只有读好书才能取得功名,自然也就拥有富贵。而且只有勤劳,才能拥有黄金与财富。这三家古宅大门中槛上的对联横批,都刻写着“耕读传家”。这就是王家堡村几百年来传承传统文化的根基,就是要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这也是儒、道教弘扬的,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王家堡村能有500年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是与该村龙尾寺三教合一,儒家传道及其村上人文历史密不可分。据《延绥镇志》记载,在明代之前,驿夫靠徒步送信,从清涧至绥德共有5个驿站,当时的驿站叫铺,有营田铺、骆驼铺(堡)、石咀铺(驿)、王家铺(堡)、田庄铺,到明代驿夫改为骑马,驿站间距离变大,一些驿站被取消。但是作为延绥边防要地,传递边防军情,加强烽火台驻军,实行“一里一墩(烽)、五里一台、十里一寨、四十里一堡”,所以明代中期,一些铺就变为“堡”或“驿”,实行职能分开,提高驿站效率和驻防军力,以降低国家支出。过去王家堡村山上就有个烽火台,现在村民仍叫该山为墩山。加之明朝实行的是守军垦屯戍边,所以驻王家堡守军都拖国带口,所以和当地财主、富商出资办私塾,让他们的子弟接受教育,顺理成章。王家堡村私垫,一直沿袭几百年。就是清初至民国,陕北军政中心由延安转到绥德、榆林的300多年间,王家堡村驻军由削减到被撤销,堡内人口减少,市景衰败,但村上办私垫一直都未停止。到清末,王家堡私垫是南到九里山、北到绥德田庄,35里内十几个村中唯一的学堂。

 

82岁村民徐明亭老人说,清末民初,村上的冯宗江老先生还在枕头窑内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他的父亲徐步霄就是在枕头窑内读的私塾,后考入山西省汾州府官学。他也在枕头窑内上的小学,那时窑前的“字纸楼”还在,上世纪农业合作化时期“字纸楼”被毁。他是从石咀驿完小毕业后,回村里当的小学老师。1959年,路遥在村里读一年级,他当班主任老师,寒假后路遥转学到延川。上世纪九十年代210国道改造,枕头窑和寺庙戏台也先后被拆。

 

王家堡村几百年来,世世代代接受着祖国传统礼教熏陶和圣哲先贤教化。也就不难理解路遥过继给贫困的叔父王玉德(上世纪四十年代从王家堡移民到延川),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举债供养既是侄儿又是养子的路遥读书。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只有五六百人的王家堡村就有近百人考进大、中、专学校,外出参加了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