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论坛在海南举办,达成五大共识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1-08 12:35:09
标签:


 “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论坛在海南举办,达成五大共识

 

儒家网综合  “ 公元2018年1月5日至8日(共和岁次丁酉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在海南玉蟾宫文笔书院隆重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10余位民间信仰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进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定安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明永,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旨在充分研讨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与会嘉宾分别从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治理、国家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港澳台民间交流、海外华人社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角度纷纷阐述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在谈到“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时表示,任何保护都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的,每一位文化传承人都是志愿者,都应将自己的“独门才艺”当做公产来保护。刘魁立强调,举办“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副所长金泽说,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充分研讨和推动民间信仰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意义重大。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认为,从“文化中国”视野来认识“民间信仰”,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民间信仰形态已成为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促进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例如,“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表示,民间信仰所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活性因子,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变革的基础,深化民俗研究,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件大事。此次论坛以民间信仰为文化纽带,挖掘民间信仰的文化认同,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助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海南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海南玉蟾宫承办。


本次论坛达成了如下的基本共识: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与世代延续的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方群体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中国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尊重普通百姓的文化记忆、民间信俗和日常生活方式,是打开认知、理解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窗口,是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基础。加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力度,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民间信仰既是儒释道文化得以生根和发芽的母胎,也是儒释道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土壤。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脉,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生态格局。中国民间信仰和儒释道文化的人文品格,有助于减轻异质文化的张力,从而在社会基盘上形成防止民族文化水土流失的宗教生态平衡系统。我们应该将中国民间信仰和五大宗教形态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正能量和正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民间信仰不仅在港澳台及大陆地区的本土社会,而且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拥有众多的宫庙、道堂及组织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历史文化景观,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圣脉同宗,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扩大中国民间信仰“神缘”的纽带,有助于密切两岸人民往来,融洽同胞亲情,扩大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通路”,更要“通心”。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民间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民间文化声音,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积淀的精神根基和突出优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反对民间信仰的“被商业化”,当且仅当坚守文化尊重的底线,而不能将儒释道文化及其重要载体的中国民间信仰,继续“污名化”为“封建迷信”,甚至被鄙视为落后或低端的习俗,从而避免人为的“文化中断”和“文化死亡”。中国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并非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宗教和民俗文化形态,具有“崇德报功”的真精神,有些已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离开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就没有所谓的“中华”。将传统文化作为镜子,可以为现代化正衣冠;传统文化必须传承,要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核心价值,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和原生态。只有自觉到它的优势和弱势在哪,进行现代的诠释和传统的创新,才能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生命和活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术界及相关部门应该本着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加强中国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加强规范化、法治化的治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信仰需求。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