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三监之乱的真相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8-01-10 21:34:02
标签:


三监之乱的真相

作者:康乾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二日庚寅

           耶稣2017年12月29日

 

约公元前1045年,武王完成第一次分封后去世不久,西周便爆发了武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叛活动。“摄政大臣”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从而稳定了西周的统治。

 

首先看三叔叛乱的理由。《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也就是说,管叔等人惧怕周公有取代成王的野心。这个理由在表面上看是有根据的。因为殷商的传位元方式是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的。那么西周刚刚建立,也很可能沿用商朝的传位元方式。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拥有极高的威望,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说明了周公的地位不较武王为低,那么周公可能会对武王传位于子表示不满而想取而代之。重要的是周公当时已称王,在颁布的一些诰命中,皆有“王若曰”句,如《尚书》中《大诰》《酒诰》等。

 

但是,仔细分析,“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的原因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疗。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周公愿代替武王而死,可以说明他没有取代武王的野心,更不会在武王死后,自己也渐老之时取代成王。

 

第二,周公地位虽高,但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的传位方法其实都轮不到他来继承。《史记·管蔡世家》中对武王、周公、管蔡霍三叔的关系做了明确说明:“其(文王)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伯邑考在文王驾崩之前就已死去,于是立武王。按父死子继的传位方法,那么就该立武王长子成王;按兄终弟及的传位元方式,就该立仅次于武王的管叔而不是次于管叔的周公。

 

第三,周武王当初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三监叛乱,又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局势十分严重。周公亲自东征,既然有能力征服这么广大地域内的叛乱,自然也能再“西征”打下镐京。他既然能不顾兄弟之情杀管叔,放蔡叔,自然也能杀武王之子成王。但东征胜利后,周公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说明他并无此心。既然周公并无此心,那三叔为何还要叛乱呢?其实,由武王、周公、管蔡等兄弟之间关系就能说明原因了。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周公立武王子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自己称王执政,这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想夺权的不是周公,而正是贼喊捉贼的管叔。

 

再看武庚也跟随三叔联合叛乱的原因,在《史记·管蔡世家》里记载:“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他是被“挟持”作乱的。可能是三叔要找一个比较有威望的人来服叛乱之众。就像项梁举事时也找了个楚国遗民楚怀王作为名义上的“带头大哥”一样。但武庚真的是“挟以作乱”的吗?恐怕不是。《史记·殷本纪》里记载:“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嗣,令修行盘庚之政。”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亡国之人,没有被杀,而被封禄父,以续殷嗣。按理说应该是感激不尽了,又怎么会叛乱?而且,怎么会有一个人被挟持着叛乱的说法?就算是后来的楚怀王,虽然事事对项羽言听计从,但至少是心甘情愿揭竿而起的,如果不是真心愿意,武庚怎么会叛乱?所以,武庚似乎有复国之心的嫌疑。

 

最后谈谈周公,其实周公当时正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上。《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怕诸侯欺成王年少而不服起兵叛乱,于是“摄行政当国”。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三叔“畔周”,其原因是不服他“摄行政当国”。也就是说,不论是年少的成王执政还是德高望重的周公执政,“畔周”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周公既在辅成王时获得了一时的权力,又在东征时平叛有功,树立了更大的威信,还不贪恋权力,“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在各种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功成身退,留下了千古美名。周公的为人处世之道,实令后人敬仰。

 

三监之乱是西周刚刚建立之时发生的一件大事。周公东征平叛,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稳定了西周的统治,而且基本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最大特点的宗法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