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网儒家网创办于二〇〇八年,以承续儒家文明、推动中华复兴为己任,坚持儒家立场、民间身份、公益性质,以“立场明、水准高、信息新”为工作标准,重点发布当代儒家的最新思想学术成果、社会热点评论及民间社会实践信息,努力打通学术与社会之间的隔阂。编发《儒家邮报》(电子),主持出版儒生系列图书,组织、支持开展各种思想文化活动。 |
儒家网2017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名单
(思想学术类)
按照出版时间排序
【张祥龙著《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本书是作者近年有关“家与孝”的著述中,与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关,又有中西比较之趣的文章的结集。作者对西方晚近海德格尔等关于家的思想做了系统阐述,通过中西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哲理的最为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家道,更在于其对“家”的理解是一种直接可经验的亲子一体的方式。作者认为,对孝现象和孝意识的体会,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一个关键,也是认识儒家及其未来的一个要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出版。
【梁庚尧著《宋代科举社会》】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1月出版。
【丁四新著《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学术价值;还论证了《缪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观点。最后两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的文本演变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从出土易学材料的角度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曾亦、郭晓东著《春秋公羊学史》】徐洪兴教授评曰:《春秋公羊学史》一书,卷帙浩繁,历时七八年才得以完成。曾亦、郭晓东两位教授,多年来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已有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本书虽属于通论性著作,但是,此书涉及许多重要人物和著作的研究,如何休、徐彦、刘逢䘵、孔广森、戴望、苏与等人物,还有《公羊传》、《春秋繁露》、《春秋公羊释例》等著作,其专门性的研究,目前尚属填补空白的工作。总的来说,此书在许多内容方面都具有突破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彭永捷主编《中国政治哲学史》(第2卷)】这一卷承担的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涵盖了从汉代至明末清初的漫长岁月。本书的作者们致力讲述古代人的政治世界,在他们看来,我们愈是了解古代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愈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离我们虽然遥远,但他们关于人类应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样式的种种理解,对我们今人依然充满启迪和鼓舞人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陈进国著《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本书是作者深入福建、广东、江西、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反思成果。作者紧扣现当代“济度宗教”的“救劫”母题及其衍化变异形态,探讨了道(教)门运动勃兴、复兴之所以然、所当然,并紧扣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神启权威、神道设教、位育教育、区域网络等等关系的向度,探讨了济度宗教谱系之连续存在和生长的动力、“宗教内卷化”困境及其“去过密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性的济度宗教运动,“道(教)门”宗教一直主动谋求“近代化”的信仰转型,并最终形成了具有连续性文明特色的新宗教谱系。济度何在,谁之宗教?以济度宗教为方法,是重建一个关于“中国宗教谱系”的历史论述的渠道。而作为态度的济度宗教,同样是构建“批评的宗教学”的媒介。重思济度宗教,也是重思历史中国,重思中国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李学俊著《中国古代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为何在人类文明中唯一几千年绵延不绝?并正不可阻挡地全面复兴,重登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一个世界之问,它使全球政商学各界为之着迷。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典籍和《管子》等中华文化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社会主义这个词语,但实际上有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古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故乡。而且,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在东学西渐中“出口”欧洲,成为启蒙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本书为四卷本著作《道政匡正世界》第一卷,前半部分介绍解读了春秋齐国的道政社会主义,汉、唐、宋、明诸朝实施的若干社会主义丰富历史与惨痛教训,后半部分系统介绍了管仲的道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曲辉著《突破与变异:16-17世纪儒学思想变迁探微》】自诞生之日起,儒学便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当中,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朝代更迭等因素都影响着儒学,而儒学往往也在理念与方法等方面顺势革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16-17世纪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王阳明心学在此期间创立,随后发展出各种流派,一时之间“阳明心学”蔚为大观。然而,王门后学有发挥阳明精义者,也有陷入“狂禅”“归寂”者:明清鼎革,王学末流的空疏备受指责,经世致用之学大盛,“以礼代理”说、考据学等活跃于当时。本书试图对该时期儒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梳理,同时将儒学发展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力图廓清源流,呈现儒学发展的原因、方向及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石立善主编《日本先秦两汉诸子研究文献汇编》】中国先秦两汉诸子之书,记录诸子百家时代的各家争鸣思想,系中国传统文献的精华部分,东传日本之后,得到广泛流传与阅读。经过一千余年的漫长的接受与学习期,在江户时代终于开花结果,日本汉学家开始了独自的研究与注释,对于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医家、杂家等先秦两汉诸子之书,皆作有富有学术价值的深入研究,著作多达数百种,颇值得参考。清代学者如阮元、俞樾、孙诒让,以及近代治诸子学的学者如梁启超、梁启勋、高亨等,都大量参考日本诸子校注与研究成果,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日本的诸子学校注与研究著作不独在版本流传上因其多见到中土已经失传的珍异抄本,故在文字校勘上多可以补中土版本的不足,另外,由于日本学者精研汉学,对于文字训诂与义理阐述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常可以匡正中土学者的不逮。至于文化上的异域之眼,更可以取长补短,对诸子思想的多元传播与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汇编从江户到近代为止的汉文著作中精选善本,单页原大影印,彙编为丛书。这批文献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版,可为学术界提供日本汉学的珍贵学术文献及借鉴,推动域外汉籍研究及先秦两汉诸子领域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吴笑非著《汉学读本》】本书侧重汉魏经学及其运用。汉学篇,接续古学,以汉魏为源,借朱子为术,以申汉学义理。公羊旁议篇,自外近世公羊,重述汉朝家法。教育篇,开周礼学书单及学科设想。本书价值在考据与问难。如《孝经》郑司农注的论证,大一统、七等、进爵的考订,及文文山、方希直等节义问题的反复辩论。《周礼学大纲》是中西汇通的尝试,期待同道的重视与协作。作者是民间儒者吴飞(字笑非,号太常),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吴飞著《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4月出版。
【钱宗武著《<尚书>诠释研究》】《〈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宁镇疆著《〈孔子家语〉新证》】《〈孔子家语〉新证》是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宁镇疆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孔子家语》研究的一部总结之作。全书共分出土文献及新材料编、传本及版本编、流传及学术史编、经学及理论编、诸书“互见”编五个部分,对《孔子家语》这部文献进行了详尽的多角度研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微观的如从一条注释入手分析《孔子家语》王肃注的价值,宏观的则有古文献辨伪学“范式”的问题、文献“互见”的类型学问题,以及对先秦儒家群体意识的研究等。该书是近年来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论著。中西书局2017年4月出版。
【谷继明著《周易正义读》】本书系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的一种。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尤其专注于周易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这本《周易正义读》要旨在于,唐朝儒学宗师孔颖达所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十三经注疏中《周易》的正注正疏,对于了解作为经学的《周易》学,具有基础意义。同时在汉晋到宋明的思想流变中,《周易正义》无疑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略仿章太炎先生《春秋左传读》的体例,对《周易正义》在版本、训诂、义理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解读和疏释,发掘孔疏的用心,并就历代围绕《周易正义》的学术史问题也作了回应,力图能赓续和发扬经学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黄开国主撰《清代今文经学新论》】黄开国主撰的《清代今文经学新论》是以独特的全新视角来研讨清代今文经学的学术成果。书中认为,清代今文经学的缘起既与中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相关,也是中国经学二千余年演化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经历了照着说与接着说两个阶段。从总体上说,照着说以清学的范式来发明今文经学,是对今文经学已有理论的整理发明,没有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内容。从庄存与到魏源的今文经学都属于照着说的阶段,其中又分为重大义与重微言两个不同阶段,重大义以发明经学的政治理论原则为中心,重微言开始于庄述祖,而以刘逢禄的以三科九旨统宗今文经学得到全面推进,经过宋翔凤的孔子素王说、龚自珍的五经大义终始论、魏源强调治学合一的过渡,清代今文经学才进入接着讲的阶段。接着讲的代表人物是廖平、康有为,他们借助孔子改制的微言,结合时代的发展,打破经学的家法原则,而着意发明熔古今中西于一炉的近代经学,将古今中外、六合内外都纳入经学,带有显著近代特色与新的时代内涵。接着讲的今文经学不仅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时代经学的终结,也为与时俱进的经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启示。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方旭东编《香港新儒家》】“华洋杂处”的香港,看上去与儒家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与现代新儒家大有渊源。1958年元旦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家崛起的一个标志,而联合签名的四个人,就有两个在香港。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之一的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唐君毅、牟宗三,都是现代儒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时至今日,香港的儒家依然香火未断。而与大陆、台湾的新儒家不同,香港新儒家总体的特点是更为理性、多元,更切合当代社会实际,这跟香港儒学的发展几乎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干扰有关。本书以访谈加代表作的形式介绍三位当代香港儒家学者陈祖为、范瑞平、郑宗义,这是“香港新儒家”在国内的首次集体亮相。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司马朝军著《<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三册)】关于江藩《经解入门》的真伪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本书洋洋300万言,从版本、序跋、传播源流、思想内容、时代特征等方面全方位综合考察,去伪存真,深入比较探析,以充分的论据论证了“《经解入门》出于伪撰”的结论,可谓“学术打假”之力作,学术价值颇高。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郭沂著《孔子集语校注》】《孔子集语》由清代学者孙星衍辑,之后王仁俊、李滋然对孙书各有补充,分别撰有《孔子集语补遗》、《孔子集语补遗商正》。三书所辑,是除《论语》、《孔子家语》外,研究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思想的直接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孔子集语校注(附补录)》在慎选版本的基础上,吸收历代重要研究成果,对以上三书进行校勘,择要注释相关字词、事典等。全书主要由孔子集语十七卷正文、补遗十二种、附录二种组成。十七卷正文以孙星衍所辑为主干,每卷之末附王氏补遗、李氏商正,并列“新补”一条,以补三家所缺。补遗十二种包括马王堆帛书、郭店竹书、上博简、定州汉简、阜阳汉简等出土文献以及《左传》、《史记》、《孝经》等传世文献。附录分为“书名篇卷索引”和“校勘所据主要书目”。中华书局2017年4月出版。
【周积明、朱仁天著《〈四库全书总目〉:前世与今生》】本书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经过,运行机制,从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版本的流传、研究状态、对乾嘉学风的影响、文化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阅读此书即可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的“前世与今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曾亦、黄铭著《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董仲舒为汉初一代儒宗,又是汉代公羊学主要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世代立为博士,尊于学官,不独对于两汉之经学,且于中国古代数千年之政治、法律、社会,影响皆极为深远。至汉末又有何休,为《公羊》墨守之学,而力辟盛极一时之《左氏》学,可谓汉代《公羊》学之殿军。其后治《公羊》之学者,两千余年间,皆莫出二子之外。本书立足于汉晋数百年经学史中的今古之争,详细梳理了董仲舒、何休的《公羊》学,及其与《左氏》学的关系。且本书亦凸显了董仲舒与何休的差异,并试图揭示这种差异对于清末《公羊》学的巨大影响。本书长于对《公羊》义理、条例的分析,以及相关经学史脉络的梳理,是一种不同于思想史论述的经学著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陈居渊著《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修订版)】本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陈绪波著《<仪礼>宫室考》】《仪礼》十七篇,除《丧服》篇外,记录了古代各种典礼仪式的举行过程。这些典礼仪式多是在宫室中进行的。然而《仪礼》经文在记录这些宫室时极为简略,仅仅是称述与典礼仪式相关的各部份宫室结构的名称,如果某一部分在整个典礼仪式中不被使用,则不会提及。如此,经文所描绘出的仅仅是一个个残缺不全的、零散的宫室片段。宫室结构的整体布局如何,后人不禁感到茫然。因此,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考订文献,借助考古资料,对《仪礼》宫室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子安宣邦著《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学”“仁”“道”“信”“天”“政”“礼”。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仁”“道”“信”“天”“政”“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出版。
【成中英著《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本书由“古典儒家研究”“新儒学与新新儒学”“儒家精神论”“儒家的现代转化”四部分组成。全书以独特而深入的视角论述了儒学、新儒学和新新儒学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阐释了儒家的精神性,讨论了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以及儒学的当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肖永明、吴仰湘主编《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该书共40余万字,分理论探讨、实践与反馈、学生作品三个部分,从理论方面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用评估报告、调研数据、学生访谈、导师访谈、学生作品等方式展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部分成果。本书汇集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可以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郭持华著《经典与阐释:从诗到诗经的解释学考察》】本书通过对早期儒家《诗经》阐释实践的整理,归纳出了三种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当代启示的解释方法:以文字训诂为主体的语言解释方法,以“知人论世”“叙故实而推诗义”为核心的历史解释方法、以“以意逆志”为纲领的心理解释方法,并简要总结出,中国传统经典的阐释,既是一种精神一心理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返本而开新”、经世以致用的实用手段,一种打通传统世界与当下世界之区隔的实践行为。阐释者通过对历史流传的经典文本的创造性阐释,在传统与当下之间,在观念与行动之间作整合,挖掘传统在当下语境中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当前重释传统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启示价值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高明士著《中国中古礼律综论》】二千多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自延续至今,最主要的因素,当是传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优势。这个优势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出的礼、律。从这个观点而言,近代以来的危机,最严重的应该是丧失文化优势,此事才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脉。基于此故,对传统文化要从事学术研究时,如何还原其历史真面貌,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课题。本书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着推展法制史研究,就是由于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须寻找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所在,作者着重礼、律,而且重视其形成时期,也就是隋唐时期,其因在此。本稿是体现了二十多年来高明士先生潜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详细阐述了礼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突破,例如对唐律和开元礼举重若轻的把握;此外,本书更是结合中古史学界和法史学界对天圣令的研究,独辟蹊径的勾连唐宋变革的时代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期的理解。商务印书馆2017年6月出版。
【黄玉顺著《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增补本)》】本书致力于儒学的“还原”与“建构”,宗旨在于:既拒绝西化派的立场,也拒绝儒家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对于后现代主义、现象学本身,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采纳其“还原”的观念,但是拒绝其“后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观念。此次出版,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细化了生活儒学的总体理论结构,增加了五篇作者近年来对于生活儒学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郭沂编撰《子曰全集》】本书是一部有关孔子言行记录的文献总集,相关内容采自春秋至明代的约二百三十种典籍。全书根据文献性质和可靠程度分为十二卷,即论语精义、孝经古今、孔子家语、孔丛家学、儒书存录、三传纪实、孔门承训、马迁立传、史海钩沉、传注杂引、诸子载言、两汉谶纬。其中,第一至第五卷为《论语》类文献,即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文献。历史上记载孔子言行的专书有三部,一是《论语》,二是《孝经》,三是《孔子家语》,列为前三卷。《孔丛子》记录了孔子以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等孔氏先祖的言行,属于孔氏家学,列为第四卷。至于保存在其他典籍中的《论语》类文献,列为第五卷。第六卷收录《春秋》三传中的有关记载,第七卷收录儒家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八卷收录《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两篇文献,第九卷收录历代史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十卷收录历代传注中的有关记载,第十一卷收录历代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十二卷收录谶纬书中的有关记载。中华书局2017年7月出版。
【陈赟著《中庸的思想》(修订版)】本书通过上下通达这一角度考察《中庸》的思想,体现了独特的视域。一般认为,相对于基督教背景下的两个世界,中国的思维似乎侧重于打通二者的界域。上下之间、天地之际的沟通何以可能、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从中庸的分析入手,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释框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丁纪点校《朱子书节要》】《朱子书节要》是“东方朱子”李退溪对朱熹论学书信的精华辑录。全书编选范围广大,取舍得当、详略得宜,集中展现了朱熹与朋友知交和门人弟子论学、答疑及辩难的过程,直探朱子学问精髓,在东亚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次点校以“域外汉籍珍本丛刊”本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子全书》为参校本,经点校者细致对勘,反复研磨,不仅对文库本的舛误多有补正,且对《朱子全书》句读讹误多有订正。该书是了解和研习朱熹学问思想的一手资料和入门之作。岳麓书社2017年7月出版。
【钱新祖著《焦竑与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构》】本书通过对焦竑思想的系统性及其在明末清初思想脉络中的“时空性”分析,探讨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三大问题:晚明新儒学者内部“三教合一”运动的独特性;程朱与陆王之争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清初汉学的“论述意义”。这三大问题息息相关,显示出新儒内部思想的“重构”。 这种“重构”涉及一系列的相应变化:在形上学、宇宙论方面有日本学者山下龙二所说的理气一元的“气的哲学”的出现,在本体论上有心性二元的瓦解,在知识与修身论上有人心、道心二心说的崩溃,在语言观上,则因对于名实之间关系的反思而产生一种与释、道、古典儒家均不相同的“神秘怀疑论”。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7月出版。
【金子修一著《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本书是金子修一先生在皇帝祭祀研究方面的通论作品。从郊祀、宗庙、明堂、封禅及即位礼仪等具体制度入手,对汉唐间的皇帝祭祀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重视汉唐间各王朝对皇帝祭祀的不同运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西汉后期郊祀与宗庙制度的成立,南北朝时期在郊祀方面突出的正统之争,唐代皇帝祭祀中祝典性质的强化等,均显示了皇帝祭祀与时代传统之间的密切互动。作者自1970年代以来致力于从国家祭祀和礼制层面,探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乃至东亚王权的特质所在,在日中学界均有深远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潘雨廷著《诗说》】本书由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所著,多从两周政治得失、《诗经》风雅正变等思想高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展开一系列的诗学思考。该书结合易象分析,拆解风、雅、颂成各部分,反映两周王朝、诸侯国及各地民风变化,并绘有多个图表,分析清晰独到,具有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该书为潘雨廷遗稿,由张文江先生整理,是一本新整理的成果。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程水龙点校《近思录集解》】《近思录》由南宋朱熹和吕祖谦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共622条,分类编辑而成。南宋叶采为《近思录》各卷创建纲目和提要,成《近思录集解》,使得原书体例更形明晰完备,理学思想的表达更趋明朗,是《近思录》系列文献中影响极为深远的一种。叶采《近思录集解》国内现存版本多达三十余种。本次点校,以台北故宫藏元刊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元刻明修本和清康熙年间邵仁泓重订本为主要对校本,同时参校明代前期刻本叶采《集解》(简称“明刊本”)、南宋刻本杨伯嵒《泳斋近思录衍注》(简称“杨本”)、清嘉庆年间江永《近思录集注》(简称“江本”),且对叶采集解本中的疑难字句,引历代《近思录》注本中的相关文字注释于当叶之左。叶采《集解》校点本后,另附明嘉靖年间贾世祥刻本《近思录》(白文)、历代刊钞叶采《近思录集解》之序跋,以便读者全面认知《近思录》及叶氏注本。中华书局2017年8月出版。
【《林安梧访谈录——后新儒家的焦思与苦索》】本书主要有五个部分:家庭与求学历程部分,从出生谈起,涵盖从早期家庭状况直到博士学习研究的整个历程;工作与访学经历部分,从大学阶段担任《鹅湖》编辑谈起,涉及历任的正式职务、兼任教职和访学交流经历;学术思想部分,是林教授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建树,涉及传统中国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建成问题、后新儒学、意义治疗与宗教思想、诠释学等方面内容;学术评论部分,是林教授对近现代学术思潮与师辈、同辈学者的认识及评论,其中重点讲述了与导师牟宗三、蔡仁厚两位先生的关系及学术渊源;社会关怀部分,涉及民间读经、宗教状况、生死学教育、台湾的历史与文化等现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安乐哲、贾晋华编《李泽厚与儒学哲学》】李泽厚被誉为当代中国较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研究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立足历史,关注现实,在哲学、美学、康德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史、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等诸多领域建树非凡,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而又振聋发聩的理论。面对如此丰富的李泽厚哲学思想,普通读者要如何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本书就从李泽厚与儒学现代化、李泽厚与儒学哲学的重新阐发、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与儒学的关系三个角度,对李泽厚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本书揭示了李泽厚如何创造性地研究、吸收和重新阐发儒学思想传统,并将其与西方哲学话语相融合,从而发展出他自己深刻的哲学洞见和原创理论的思想过程,并试图回答高更三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或者如李泽厚所重述的相似的三重问题:“人类如何可能?人是什么?命运的哲学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肖航著《王道之纲纪——<白虎通义>政治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上,汉代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白虎通义》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史上具有特别显著的政治意义。本书以“人间秩序”作为《白虎通义》政治思想研究的切入点,从基层社会秩序与政府职能两个层面分析《白虎通义》的政治思想,在宇宙论、历史观、伦理价值等方面对汉代相关理念进行了分梳条理,尤其着力于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三纲六纪”、“三皇五帝”、“皇帝王霸”、“政治”、“自由”等概念进行了经史两方面互相印证的阐释,富有新意,对当代政治和思想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出版。
【郭齐勇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书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路、学术内涵、主要论域与问题意识做出了深入探讨,着重对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个案与比较研究,创造性地讨论了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儒家价值的现代意蕴及创造转化,儒学与各文明的对话,全球伦理、环境伦理和“文化中国”,现代新儒学的易学观,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议题,并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终极信念、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的重建问题,肯定国族意识与中国精神,强调中国文化对现代性之负面的批判与超越。本书兼顾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既是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回溯性研究,也是对儒学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探讨,是一部逻辑清晰、内容厚重、历史感强、具有理论创新的论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儒家网出品、任重主编《中国儒学年度热点(2016)》】近年来,儒家在当代中国思潮中异军突起,再次自成一家,与自由派、新左派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力越来越大。本书主要汇集2016年度发生在儒学领域的重大思想文化热点,既包括文化评论,也包括学者对谈及媒体采访,集中反映了儒学最新进展情况和现状,见证当代儒家重大事件,主要聚焦于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讨论、康有为思想的回潮、民间读经的争论,第一时间展示中国儒学的探索性思想成果。本书作者主要是当代儒家的知名学者和意见领袖,皆在学术思想界和社会文化界极具影响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吴飞点校重刊张锡恭撰《丧服郑氏学》】《丧服郑氏学》是晚清民国张锡恭先生的一部著作,共16卷,约55万字,民国七年于求恕斋丛书出版,书前有曹元弼、刘承干序,是古代丧服学研究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丧服学是中国礼学的大宗,到清代愈加受到重视,徐乾学、沈彤、程瑶田、金榜、凌廷堪、夏炘、张惠言、凌曙、郑珍、张履、胡培翬、黄以周、曹元弼等都有重要的相关论述,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张锡恭在南菁书院师从黄以周,与曹元弼过从甚密,宣统年间被征调到京师礼学馆修《大清通礼》的凶礼部分,清亡后隐居小昆山专事著述,成《丧服郑氏学》16卷、《丧礼郑氏学》44卷。《丧服郑氏学》由曹元忠推荐给刘承干,刘承干刊于求恕斋丛书。此书可以看作清代乃至历代丧服学的集大成之作,以《仪礼·丧服》为纲,在每条下先抄录郑注贾疏,然后收集历代诸家讨论,特别重视《通典》、敖继公,以及清代诸家的讨论,然后再给出自己的详细按语。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曾海军著《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在现代学人的眼中,诸子百家之间的纷争是哲学思想繁荣的表现,但作者更愿意视为是诸子于晚周乱世中寻求恢复天下秩序的思想表达。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虽说是本着对天下秩序共同的关怀,导向的却是不一样的思想旨趣。本书选取了十五篇研究晚周哲学的学术论文,既从多个方面展示出各不相同的思想旨趣,同时又立足于对秩序的共同关怀。本书的视野宏大,关怀深重,文章的写作构思精巧,运思清晰,写法活泼,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巴蜀书社2017年11月出版。
【张诒三点校《经学卮言(外三种)》】本书是清代学者孔广森四部经学著作的合集,包括《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诗声类》十二卷、《诗声分例》一卷。其中,《经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易》、《尚书》、《诗经》、《尔雅》、《论语》、《孟子》、《左传》等经籍的学术札记;《礼学卮言》是孔氏研读《周礼》、《仪礼》、《礼记》的学术札记;《诗声类》、《诗声分例》是孔氏厘定《毛诗》音韵方面的学术札记。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顨轩孔氏所著书》本,校本有《皇清经解》本、《指海丛书》本等。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
【《公羊义疏》(十三经清人注疏)】《公羊义疏》凡76卷,为清人陈立所撰。陈氏博通经史,于《春秋公羊》学用力尤深。陈氏上承何休《公羊解诂》解经宗旨,严守家法,于三科九旨、王鲁说、灾异说等均随文注出,引用三礼,对相关礼制作详尽考释,在文字训诂、辨别经文异字、探求地理位置等方面亦多有所发明。《公羊义疏》以集解之体钩稽所见解经文献,举凡前人旧说,多加征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华书局2017年11月出版。
【陈少明著《仁义之间——陈少明学术论集》】本书以儒学为主题,主要包括以《论语》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对儒家哲学的重构、有关道德心理经验的探讨、对历史的哲学探讨四个方面的内容。四个单元虽未构成系统论著,但在“即器言道”即揭示经验生活的意义上,这些具体的意义却能在实践中融贯起来。本书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自觉的论证说理意识、笃定的方法论主张,以及既投身经验的汹涌中又能保证思想力量不减杀之“思想的勇气”。孔学堂书局2017年11月出版。
【冯达文著《冯达文自选集》】本书收入了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16篇论作。一直以来,作者以理性与信仰的交错开展为视角揭示中国哲学的演进历程。其中,对孔孟原创儒学从“世间日常情感”出发奠基的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国民性特质的探索,老庄原创道家从对现实与人生的彻底反省所体现的中国学人的批判意识的追寻,都有独到的论述。尤为学界注意的是,在汉唐宇宙论论域,作者从认知方式、治国理念、价值取向等多个向度做出了肯定性评价,得以消解汉唐哲学的负面形象而恢复了汉唐哲学从内在心性走向天地宇宙的开拓意识与浪漫精神;在宋明本体论论域,作者另启一系被称之为“情本论—事本论”的思潮,借以弱化仅以“共相”为所尚的认知的与价值的取向而彰显了社会俗世化变迁中个体性的情感生活的正当性诉求。这些,作为作者的独立研究在本书里都有充分的论说。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郭萍著《自由儒学的先声——张君劢自由观研究》】本书是由作者的博士论文《张君劢自由观研究》修订而成。作者之所以研究张君劢的自由观,并不是对张君劢这个历史人物感兴趣,而是欲以此为剖析样本,就儒学如何接纳和发展现代自由的问题进行一种新的理论探索。本书虽然直接论述的是张君劢的自由观,但依然在分析的背后凸显了自由儒学的理论思路——“溯源-重建”,即:追溯一切自由的本源,在此前提下重建儒家的本体自由观念,进而建构儒家的政治自由观念。这样一来,自由儒学就包含了本源自由、良知自由(形上自由)、政治自由(形下自由)三个观念层级。齐鲁书社2017年11月出版。
【陈畅著《理学道统的思想世界》】本书通过深入辨析理学与宋明时代政教秩序建构之间的一体机制,还原理学的思想史面貌。作者指出,如何在平民化的郡县制时代重建源自封建制(贵族制)的礼乐生活,是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思考的核心。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包括通过梳理朱子道统论的思想史脉络、借助以礼化俗的视野分析理学家的家礼实践、梳理《明儒学案》中的政教议题、考察理学诸家公共性(神圣性)的不同建构方式等,探讨理学家群体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难题的总体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由此,本书所呈现的宋明理学,不是现代人眼中局限于“微观内在”的哲学形上学,而是因应宋明时代政教难题而兴起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与社会政治、文化塑造运动。书后还附有《“性善”:指引抑或实体?》《气学传统及早期启蒙思潮》等相关论文,以更好呈现作者的探讨话题。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曾海龙著《唯识与体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思想研究成果已可谓繁富,本书另辟蹊径,以熊十力哲学中的心性(唯识)与体用为线索,梳理熊十力哲学,并揭示其价值及其遇到的困难。一方面,作者从现代哲学的视角指出熊十力的本体论与实体论无根本差别,且心体与易体并建之思路有“二重本体”的嫌疑。另一方面,作者又试图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沟通康德乃至西方哲学,彰显了熊十力哲学融汇中西哲学的哲学史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李德嘉著《“德主刑辅”说之检讨》】学界普遍认为,“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然而,“德主刑辅”一词却并非古人的原话,是现代学者对古代儒家德刑关系思想作出的总结。儒家之“德”是古代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而“教化”之本意也并非是制造“顺民”,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化民成俗”,养成百姓自我管理的习惯。从功能性质上看,“德”是政治之本,规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而“刑”则是政治之用。因此,简而言之,不妨将大一统时期的德刑关系思想概括为“德本刑用”,只有将“德”置于“本”的位置才能真正认识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乔秀岩著《义疏学衰亡史论》】本书讨论现存南北朝初唐义疏作品,计有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五经正义》、贾公彦《二礼疏》以及佚存残帙皇侃《礼记子本疏义》、刘炫《孝经述议》。皇侃义疏学较其余诸家,材料丰富,特色鲜明,故论之稍详,以为南朝义疏学之一典型。刘炫、刘焯之义疏学,与皇侃以及贾公彦所本北朝旧时义疏学相较,具有革命性重大意义。以其重要,且必需考辨材料,所以论之最详。孔、贾二家之义疏,皆据前儒旧说重编,其中错综互见新旧义疏家说。今以二刘义疏学为基准,可以辨知所见各说之新旧,二刘义疏学可谓读唐疏之关钥。二刘以后义疏学已失活力,贾公彦《二礼疏》既见传统义疏学之基本方法,又见义疏学趋向衰亡之新特征。凡此等议论皆据各家义疏之学术方法及思想态度,不论具体学说之臧否。本书并非经学家之经学史,而是读书者之经学史论故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2月出版。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