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索以“孔孟之道”培养“新乡贤” ,重建乡村文化基因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廿七日乙巳
耶稣2018年1月13日
图为资料图,小城子村的乡村儒学讲堂,讲师与村民课后一起包饺子,这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惯例。王春提供
中新网济南1月13日电题:山东探索以“孔孟之道”培养“新乡贤”重建乡村文化基因
13日一早,山东泗水小城子村儒学讲堂又如约开课,义务讲师王春今天给50位村民讲《大学》。
小城子村的陈修福一大早就把课堂收拾停当,多媒体、大屏幕、桌椅,一应俱全,“先师孔子行教像”挂在大屏幕旁边。10点整儒学讲堂准时开课。
|
“乡村儒学讲堂并非一帆风顺”,王春告诉记者,他义务从教四年,亲眼见证了讲堂从“门可罗雀”到“群贤毕至”。
起初,大多数村民认为听儒学“没什么用处”。后来,义工讲师团把一段段“古话”与乡村生活相连,“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让因孙辈教育问题产生的婆媳矛盾迎刃而解;“礼之道,和为贵”,使因琐事“火拼”的邻里关系“化干戈为玉帛”。村民和“老师”渐渐成为朋友,也明白了听儒学的“好处”。
一个半小时的讲课结束了,儒学讲堂活动却没结束。村民们熟练地将课桌拼起来,课堂瞬间变成了“厨房”,王春和村民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这也是乡村儒学讲堂的惯例。
义务讲师王春是济宁泗水县住建局的一名退休员工。退休后,他充分释放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兴趣,加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组建的乡村儒学讲堂义工讲师团。王春一边学习儒学,一边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反馈给村民。四年来,他几乎每周六、日都骑着电动车去泗水及周边乡村讲学,累计讲课200余次。
记者采访了解到,乡村儒学讲堂义工讲师团从2013年开始实践,起初主要依托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的尼山圣源书院,后来讲学半径逐渐从距书院两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辐射至济南、济宁、聊城、泰安、德州等地3500多个村镇和社区。截至2017年底,山东的乡村儒学讲堂已有9200多个,遍布山东17个地市,累计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次,参与人数超500万人次。
对此,乡村儒学讲堂的发起人颜炳罡说,儒学典籍博大精深,能够从很多个层次去解读,既可以作为尼山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高端学术研讨会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他想传递给乡村的是“明人伦、有爱心、辨是非、知廉耻”等儒家道德观,希望通过培养“新乡贤”,让具有文化自觉的农民带动改良乡土文明,重建民众的精神信仰,使儒学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补充。
谈及产生建立乡村儒学讲堂的念头,颜炳罡表示,并非坊间所传因为乡村文化滑坡堕落,而是因为尼山圣源书院坐落在泗水北东野村,身为书院执行院长的他想以书院为“圆心”传播儒学,化民成俗。
“作为读书人,身处孔孟故里,应当走出书斋,走进现实,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颜炳罡说。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