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著《诸子的生活世界》出版暨绪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8-01-18 14:22:44
标签:

曾海军著《诸子的生活世界》出版暨绪言

 


《诸子的生活世界》,

曾海军著,罗慧琳绘,

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编辑推荐】


通过晚周时期的十八个典故,展示诸子的生活世界当中,那充满睿智与高洁、温情与正直、卓越与不朽,同时也不乏机辩与巧饰的真实经历。这里既有历史的叙事,又有文学的意趣,还有哲学的深度。阅读典故,品味思想,丰富人生。一则典故,就是一个世界。 


【内容简介】


从诸子经典著作中选择典故18条,串讲翻译,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涵和哲学道理,并向更广阔的哲学背景和历史空间推展,串联起更多的历史事件和哲学故事等。18条典故目录如下:曳尾涂中、戎夷叹道、止楚攻宋、晏子为齐相、邓析安人、知鱼之乐、胸有机心、墨子论巧、坐怀不乱、庄周梦蝶、窃负而逃、举案齐眉、高山流水、鲍焦立枯、君子远庖厨、墨子执鬼、鼓盆而歌、孔子之贤。语言通俗,富有趣味。随文配插图。


【作者简介】


曾海军,男,197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哲学博士。2007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2007年7月至今任职于四川大学哲学系,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以晚周诸子哲学和汉唐经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有专著《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主编儒家哲学方向“切磋”系列论文集和《肇端发始见人文——第一届“儒家人文与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目录】


上篇


曳尾涂中

邓析安人

知鱼之乐

晏子为齐相

坐怀不乱

胸有机心

墨子论巧

戎夷叹道

止楚攻宋

 

下篇


庄周梦蝶

窃负而逃

相敬如宾

高山流水

鲍焦立枯

君子远庖厨

墨子执鬼

鼓盆而歌

孔子之贤

 

绪言

 

在读者眼前的这本《诸子的生活世界》,其实是一本哲学书,叙述的是“诸子百家”时期的哲学思想。与通常的哲学研究著作或哲学史教材不一样,我撰写的这本小册子以典故形式为题材,行文以趣谈的方式展开,是一本通俗的哲学读物。当然,这算不上很稀奇,典故趣谈的形式也不是没有过。我并不是在依靠通俗来吸引眼球,而恰恰是想提醒读者,这本具有通俗形式的小册子,毕竟是一本哲学书。何况通俗也是因人而异的,不管我如何力求生动活泼,也不能保障所有读者都能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甚至恰恰相反,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依旧追求立场上的一贯性,亦不忌讳价值上的鲜明性,而鲜明的价值立场容易招致现代人的不适。因此,我的准确提醒是,这是一本虽通俗却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哲学书,敬请留意。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选取了晚周诸子时期一共十八个典故,其中既有比较常见的典故,如“坐怀不乱”“庄周梦蝶”“举案齐眉”之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由我找到并命名的,如“邓析安人”“戎夷叹道”“墨子执鬼”之类的。典故不一定力求新颖,但解读确保原创;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但一定不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打折扣。十八个典故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专题性质,分别与哲学、财富、技术和义利等主题相关,每两个典故形成一个专题,共八个典故;下篇构成某种系统性,从自我问题出发,经父子、夫妇、朋友三伦,延展到家国、人禽、人鬼及人与命运,是由近及远的推扩关系,亦有八个典故。又,上篇的第一个典故与下篇的最后一个典故形成照应,分别作为全书的开头和结尾。十八个典故之间前后衔接,并非随意安排,但每个典故又保持着相互独立,不影响分别阅读。


讲哲学有很多种可能的方式,第一个典故“曳尾涂中”以文质关系为主题,是由于我打算从人文素质这个角度来讲哲学。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但很多人都觉得身边的人素质太低。这就说明,光有提高素质的愿望是不够的。我撰写的典故趣谈着眼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虽不可能立竿见影,却也为有心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借“曳尾涂中”这一典故讲明“有文无质”固然糟糕,而“存质去文”也会很有问题,只有孔子所言“文质彬彬”,才表达出人文素质的完整意思。第一组典故“邓析安人”和“知鱼之乐”,与“哲学”这一主题相关,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为了讲明哲学上的情与理这一对关系。我们对哲学的印象,通常都是与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相关,但实际上,名家的邓析虽然表现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却显得毫无社会责任感,这未必就是哲学的,至少不是好的哲学。而惠施更是极擅长辨名析理,对于庄子所叹知鱼之乐,一定要追问一个“怎么知道”。这诚然可以是哲学的,但庄子的情怀就不够哲学吗?通过对这一组典故的分析是想表明,哲学可以“明理”,亦能“达情”。非哲学专业出身的人一般没接受过专业的哲学理论,但谁还没有过一些生活感受或社会情怀呢?我所期待的是,读者可以带着自身的感受或情怀走进这本典故趣谈,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端正感受或丰富情怀,如此提高人文素质就成为可以期待的。


典故“晏子为齐相”和“坐怀不乱”作为一组,构成“财富”这一专题。确定这一专题的理由是,如我在文中所言,“所谓修身养性,通俗地讲,就是无论贫贱、富贵都能不萦怀于胸而以平常心待之”,这正是在这个物质繁荣的社会里,特别需要提高的人文素质。前一典故借晏子为人低调的形象,讲明应该如何对待自身所可能遭遇的贫富,尤其是要理解好财富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将财富理解为私有财产,这是非常狭隘的,也注定摆脱不了贫富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后一典故借柳下惠的诚信品格表明,商业社会的“信用”只是解决了财富积累问题,而树立人品还得靠“诚信”。“信用”重在“用”字上,财富不可谓无用。但被财富之用所蒙蔽,就不可能处理好人与财富的关系。当然,这一典故也可以说是以“诚信”为主题。


技术是现代社会无可逃避的宿命,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反正都是被技术所包围着。“胸有心机”和“墨子论巧”就是有关“技术”的两个典故,前者出自《庄子》,表达出对技术的警惕;后者出自《墨子》,显示出对技术的定位。作为思想家,庄子和墨子的思想旨趣完全是针锋相对的,在对技术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庄子推崇技艺的闲适与自在,反对机械的有用性;墨子推崇机巧的生产性,反对巧匠的炫技或耍酷。两人各有所长,庄子追求的是个体在身心上的无碍无待,而墨子关怀的是百姓在生活上的饱食暖衣。他们留给现代人在技术问题上的启示是,技术不能分离身心而沦为欲望上的算计,而必须关怀百姓的福祉。现代社会的技术问题层出不穷,论其要亦不出此二者。如何恰当地把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样能体现我们人文素质的水平。


接下来的一组典故“戎夷叹道”和“止楚攻宋”,是与“义利”这一主题相关。义利之辨实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却往往为现代人所轻视。早已失去了区分义与利的意识,这是我们的人文素质难以提高的要害。戎夷的救人举动貌似高尚,实则隐藏着危险;墨子的止战事迹看似伟大,其实包藏着错误。两人的共同问题就在于以利为义,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以公利为义,以私利为不义,这正是现代人所犯的通病。通过对这一组典故的分析,揭示出以利为义的危害性,有助于认清义利之别的重大之处,更能唤醒一定要有区分义利的基本意识。可以说,区分义利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


以上九个典故是上篇的专题内容,从下篇开始,各典故之间形成某种系统性。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离不开这种具有系统性的精神资源,否则就容易沦为心灵鸡汤式的零碎品。下篇从“自我”问题开始,这符合哲学的典型特征,据说哲学往往就是从“我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开始的。“庄周梦蝶”这一典故大概就是在琢磨这类问题,当庄子无法分清是他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他时,“我是谁”的问题就发生了。庄子总是具备非常敏锐的问题意识,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被自我的角色或身份所固化,甚至出现自我迷失和异化,都可以在庄子的问题意识下受到启发。当然,我们不一定要遵循庄子的教导,以最彻底的方式来瓦解自我。依孔子的生命历程,一种真实的自我是可以成就出来的,这就离不开父子、夫妇、朋友这样的人伦关系。


“窃负而逃”的典故是关于父子一伦的,讲的是假设舜为天子时,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作为天子的舜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针对这一事例的分析,不是要表明如何应对这种极端的情形,而是要揭示父子之情所包含的伟大力量,由此在平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父子一伦的巨大价值。接下来“举案齐眉”的典故是关于夫妇一伦,“高山流水”的典故是关于朋友一伦。前者是基于男女有别的夫妇关系,后者是基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通过对这两个典故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夫妇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朋友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容应对,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人文素质。


自人伦关系之后,首先是进入到人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通过“鲍焦立枯”的典故是想表明,人与身边的社会或者是自己的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划清界限来撇清关系,社会或国家的好好坏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其后是人与禽兽的关系,通过“君子远庖厨”的典故来表达。现代人高度关注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表现得特别敏感,但他们的很多观念是有问题的。孟子所表达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可以为恰当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再后是人与鬼神的关系,“墨子执鬼”的典故直接与此相关。墨子主张有鬼神而对儒家的立场表示不服,他说儒家没承认鬼神是存在的却又要搞祭祀,根本就不科学。但墨子的鬼神观过于“朴素”,如何对于人与鬼神的关系,还是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更具有思想价值。


最后是人与命运的关系。鬼神或许尚有形迹,命运只是冥冥中的力量,人在天地之间的关系推及至此而止。庄子在“鼓盆而歌”的典故中说,生死之间的更替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搞得哭哭啼啼的,就是不通“命”的表现,这就涉及到对“命”的理解。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还只是“命”的一个方面,儒家区分“性”与“命”,人与命运的关系应该置于“性命”或“生命”中来理解。懂得了儒家所阐发的“性”或“生”,也就真正懂得了“命”。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岂曰小补之哉”,其助益非同小可!


最后一个典故“孔子之贤”,与第一个“曳尾涂中”形成照应,庄子提出的问题意识,必归于孔子之圣域。庄子身处周衰文弊之世,必须反动于“有文无质”的危局,而以“存质去文”的方式救治之。庄子的这种极端手法显然不合适,孔子之贤其实是以现身说法表明,“文质彬彬”是真实可追求的生命历程。这使得我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获得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不在彼岸,不在来世,就在此生此世以全副的身心投身于其中。


这是一本哲学书,是一本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哲学小册子,其实也就是一本儒家伦理普及读物。我通过分析晚周时期的十八个典故,展示出诸子的生活世界当中,那充满睿智与高洁、温情与正直、卓越与不朽,同时也不乏机辨与巧饰的真实经历。但这种分析与展示不是为了给读者增添情趣或丰富掌故,而是始终统摄在一贯而系统的儒家立场上。我并不指望能获得所有读者的认同,但求可以更多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则不枉为这种通俗性所付出的心力与辛劳。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