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
诸葛亮与包青天:两个被小文人神化得最厉害的人物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初二日庚戌
耶稣2018月1月18日
这几年,由于想了解宋元以降、民间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形象流变,我对宋话本、元杂剧、明传奇及清代戏曲、评书、小说等民间文艺略有留意,因而发现,在宋元之后的民间文艺中,有两个历史人物被神化得最为厉害,一个是宋代的包拯,另一个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了。概括地说,包拯被神化为“正义之神”,诸葛亮被神化为“智慧之神”。
我要说的“神化”,并非指文学性的形象拔高,也不是宗教性的神圣化,而是充满民间底层文人想象的神仙化,将活人想象成神仙。历史上的包拯,是一名正直、清廉、敢言的士大夫,当过短暂的权知开封府,但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中,包公被塑造成为神异的法官,不但有一口“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而且能“日断阳夜断阴”,发生在鬼神世界的不法情事也难逃包公的审判。
诸葛亮也是如此。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早年于“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战略,几乎就是后来历史的预演;晚年主政蜀汉,也是治国有方,《三国志》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应该说,这是史家的持平、公允之论。
到了文人的描述中,便出现了一些浪漫化的抒情,如苏轼评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按文人笔记的记述,诸葛亮在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科技发明等领域,也都有过人的造诣,宋代《宣和书谱》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相传孔明先生还留下一卷《琴经》,“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如果属实,则若称诸葛亮为不世出的天才,也毫不过分。
但是,史家记载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形象,文人记述的天才形象,要是跟民间文艺塑造的诸葛亮形象相比,也得黯然失色,自叹不如。文学家的抒情,顶多只敢说诸葛亮“如神鬼”;而民间话本、杂剧、戏曲、小说干脆将诸葛亮编造成神仙。在大约成书于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就是神:“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
他能呼风唤雨,“披着黄衣,披头跣足,左手提剑,叩牙作法”,向天借东风;他能施法降温,征蛮界时,“至泸水江,其江泛溪热,不能进,武侯抚琴,其江水自冷”;又识奇门遁甲,“搬八堆石头,每一堆石上有八八六十四面旗”,便挡住了东吴吕蒙、陆逊的大军。你听吕蒙是这么说的:“众官不见每一堆石上有六十四面旗,按周公八卦,看诸葛会周天法,八百万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足让你疑惑读的到底是三国故事,还是《封神演义》。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里面的诸葛亮,也是一名神仙:“我可便觑寰中草寇如无物,凭着我运乾坤手段,安社稷机谋。我可便使一条妙计,更和那三卷的这天书,显神机镇住东吴,论人和可住西蜀。”
如此“人设”,显然是无法自洽的:诸葛亮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就不能破东吴、灭曹魏呢?但编撰戏曲的民间文人不会管那么多。
从《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从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到民间文艺塑造的诸葛神仙,堆满了底层文人的庸俗化想象。从包拯到“包青天”也是如此。对这种庸俗化想象,我一直是比较厌恶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它表达了人们的朴素祈愿,比如“包青天”代表着民众对于司法正义的向往啊。但我认为,俗文化的这种造神偏好,既是得自民间非理性“小传统”的滋养,又反过来滋养了民间的非理性“小传统”,这一“小传统”一旦得以进入庙堂,往往就会遗害无穷。
我是在危言耸听吗?不是。你去看朱元璋的《大诰》,里面那个正义凛然又全然不讲司法程序的皇帝,不正是有几分像元杂剧里的“包青天”吗?朱元璋出身寒微,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元时的民间戏曲文化,难说他不会受到“包青天”这位安徽老乡的影响。而清末的“义和拳”大师兄们,不也是以为自己跟小说戏曲里的诸葛亮一样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
责任编辑:柳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