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越来越稀有的保守者——许石林和他的作品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8-01-24 01:01:29
标签:


越来越稀有的保守者——许石林和他的作品

作者:王国华(宝安区作协副主席)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初七日乙卯

           耶稣2018年1月23日

 

  

 

《故乡是带刺的花》,许石林著(海天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许石林先生的新作《故乡是带刺的花》出版了。无论新作旧作,许石林在一以贯之地讲传统文化。我是许石林的忠实读者,他的书全部读过。以我的理解,他的所有文字里都在强调这么两件事:一个是规则,一个是权衡。

 

他多年前出版过一本书:《尚食志》。一本貌似谈饮食的书,各种引经据典。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规范饮食方法、饮食习惯、饮食礼仪。

 

许石林在深圳乃至国内文化圈自然是有地位的。但也有不同声音,大致就是迂腐、守旧,不合时宜。之所以有此声音,或是他的一些观点让人不舒服。比如他一个师妹,在校友群里逢人必辩论,石林兄写了一篇文章《女子好辩则无福》,文中说:“世间女子,本无对错,只有善恶。女子诸恶以好辩为首,思辩非汝之所长,强为之则必尺寸不足,尺寸不足,又不欲屈居人下,必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即便能自圆其说,观其所言所写,辞气样貌,无不呈现艰难劳苦之色。”所谓“现代”的观点提倡什么?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有理走遍天下,真理越辩越明。不拼个水落石出,你知道我是哪个?石林兄的观点,尤其在一些女权主义者那里,非但政治不正确,简直惊世骇俗。其实他不过说了句大实话。可以假想一下:两个男人面对面唇枪舌剑,场面火爆,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把其中一个换成女性,或者两个都换成女性,又是什么样子。在所谓的“现代社会”中,牙尖嘴利的女子是不是受到的伤害最多?这是现实和理论的一个悖论。还真不能用某些看似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都是规范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终极目的是“和”,“和谐社会”的“和”。重点说一下“仁义礼智信”中的这个“智”。“仁”“义”“礼”“信”四个字相对容易理解,虽然也经常被理解得不全面,被断章取义。那么这个“智”是什么?是高等数学?是福尔摩斯探案?还是小聪明,脑筋急转弯?就我的理解,“智”指的是权衡、回旋,是站在自己和对方的角度分别考虑问题,遇事不要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判断事物,做事时的情商。为什么要权衡?当然是为了“和”,不要两败俱伤。理性和感性并存,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人为本,以当下为本,儒学作为入世哲学,真的可能拿来就用。石林兄讲故事讲道理都在强调这些东西。这本《故乡是带刺的花》中有一篇文章《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非常直白,非常鸡汤的一个标题。年轻人回家过年,亲戚问起你的收入,是否有男(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该怎么办?许石林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这里就不复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这本书来看看。如果你是面临这种问题的青年,估计读完此文就想通了,豁然开朗了。他真没讲什么春秋大义,都是基本的生活道理,只是平时没人这么说而已。

 

一次,看到许石林在一个微信群里与人讲道理,声色俱厉,绝不让人,显出陕西人特有的那种执拗。作家张发财曾在饭桌上说这位老兄(指许石林)动辄曰杀。许石林自己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家楼下,有一位罗姓女店主。偶尔聊天时,有人提到,你们姓罗的,古代有一个英雄叫罗成,能征善战,可惜二十三岁就死了。这位女店主说,人家活到二十三岁,就是为了那壮烈的一死啊。石林兄说,古代真正的士大夫,头就是用来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怕杀头的人。

 

有所坚持,有所权衡,两者抵触吗?坚持与权衡,向来对立统一。个中滋味,读者自品。

 

那次争论的对象,几天后和许石林在一个饭桌上吃饭。大家根本没谈争论内容,像没那么回事一样。想来,讲道理时他是认真的。他必须咄咄逼人地跟你说,否则你听不进去。而这个“你”,已经跟他熟悉到了一定的份儿上,互相明白对方的底线。他的声色俱厉,乃行可为之为。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也有,但这种事不算。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他不会那样说,也没必要。

 

读许石林的书,想他的为人,感觉这个越来越稀少的坚定的保守者,保守得那么自然,意态从容,毫无艰难劳苦之色,我突然一阵惊悸:他下的那些功夫,别人再不努力,就更难以追赶了吧?

 

【附】许石林著《故乡是带刺的花》出版暨序跋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