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炎】讲孝道——浅谈道德教育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09-11-13 08:00:00
标签:
陈绍炎

<P>作者简介:陈绍炎,男,西历一九三三年生于贵州省赫章县。一九五一年在贵州省赫章县当教师,一九五八年打为右派,一九七八年改正错划右派后在贵州省威宁县一中教书,一九八九年调威宁师范学校教书。一九九四年退休后居住赫章县。 <BR></P>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就从事教育工作,到一九九四年退休,教龄四十四年。其间教过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从事过教育教学研究。退休十五年,远远地落伍了。但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谁家都有孩子上学,谁也不能对教育漠不关心,何况我这个“老兵”呢?承编者厚爱,约我就教育问题写篇文章。盛情难却,藏拙无计,只好遵命。

从知识层面和智力开发角度看,现行教材是很深的,是编得很好的;从文凭和专业上讲,教师都是合格的;作为家长,我们对子女的成长,应当有信心,从而也就放心了。然而,不必讳言,我们中小学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操行,实在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令人忧虑.赫章电视台曾经报道:为了迎接中国(贵州)首届村官论坛而装饰的匾牌之类,被一些学生摘取其上花朵毁坏得一塌胡涂;别的市政设施和夜郎广场的花圃,被毁坏的就多了。有些成年人,甚至干部,对此也不无责任。因此,我想就学生的思想品德谈点意见,与教育界的同行和当家长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说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我以为第一是讲孝道。当年以反封建自命的勇士们,以孝为封建道德加以批判,其实是大错的。血浓于水,谁也否认不了。父母把孩子从呱呱堕地养育成人,付出多少辛劳,子女怎能不讲求回报。没有孝道(人类亲子之爱),人类还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求孩子行孝道,表面上是为了自己,实际上是为了孩子;大而言之,为了人类。孝道是人类爱心的基础。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孩子爱其亲,因为他正在“亲爱”之中成长。培育孩子这种爱心,扩而充之,为友爱、为博爱;不但泛爱人类,而且兼爱万物。以民胞物与为怀,视民众如同胞,视万物为朋友。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应该是最完美的境界。

儒家的《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又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毁伤身体发肤,不是指不慎剐破了点皮和出了点血让父母心疼,而是指触犯刑法而受到刑罚。刺破面皮是墨刑,去掉头发是髨刑。三国时曹操马惊践踏麦田,割发自刑,不是不疼不痒的事,确实是一种刑罚。孝道的基本要求是不要违法乱纪,给父母带来羞耻和伤害。最高的孝道是做个好人,使父母活得安乐,活得有脸面。

高尔基说:“爱孩子,连母鸡都会。”试看小鸡都出壳之后,老母鸡不饱食;小鸡长成后它才饱食,并且啄小鸡离开,使其自个寻食,尽早独立。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事,凡其力所能及,都应让其自理。洗脸洗脚,穿衣裤鞋袜,收拾玩具,削铅笔等等,都应自己做;甚至可以叫他做些家务劳动:扫地、抹桌、洗碗筷之类。并非要孩子有多大贡献,而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孔子说:“能勿劳乎?”关爱孩子,能不让他们劳苦吗?其次要教育并实际上做到孩子生活俭朴,不奢侈,更不可浪费。吃饱穿暖,保证营养足够,不要吃零食。许多零食是垃圾食品,制者售者是不给他自家孩子吃的。颜顺开主演的小品《大爹小爹》,老爷爷溺爱小孙子,要吃什么给买什么吃,孩子爹阻挡不了,结果孩子患了肠炎。这的确是普遍现象。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小孩子在家讲孝道,出外讲悌道,敬重师长;谨言慎行,注重诚信,关爱大众,特别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操行,才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要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懂得并且实行关爱别人、尊重别人。懂得礼节,懂得谦让。不要把一切好东西都给孩子独享,什么事都由他随心所欲,使之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小太阳”、“小皇帝”自居。这样的孩子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而他们将来遇到的环境是充满激烈竞争的,不会象在家里一样的平静、温馨。

同学之间的友爱,对独生子女们更为重要。经过与同学的平等交往,才能削减以至克服他们的“小皇帝”的优越感,懂得尊重他人。当前,城市的高楼限制了邻居小朋友交往的机会,繁重的书面作业剥夺了小朋友们交往的时间,都是应该设法弥补的。北方的农村,有老者自动组织指导孩子们练武术,老艺人组织孩子们唱地方戏。威宁县图书馆过去设儿童阅览室,经常开展阅读、作文、讲故事、猜灯谜等活动。这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不要怕孩子的游戏耽搁学习时间。有一个公式叫8-1>8,就是说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不是浪费,而是提高了孩子学习的效率。通过集体活动,能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有人会问:你光讲孝,讲爱父母、爱人民,为什么不讲忠,讲爱国?我的回答是:忠字被皇帝和御用文人们曲解了,说成君要臣死,不死不忠。这是奴才道德,绝对不能提倡。孩子从小懂得并且真正做到爱父母、爱师长、爱朋友、爱民族爱人类,扩而充之,爱家乡、爱国家就是自然的事了。反之,一个连父母亲人都不知道敬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国的。国是什么?是祖国,是父母之邦,是历代老祖宗开发建设而成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忠的本义是诚实不欺,认真负责。春秋时的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忠是统治者对人民负责任,信是祭祀者(统治者才有祭祀天神之权)对神不欺骗。鲁庄公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对神灵的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对百姓的忠。曹刿认为庄公凭忠于民这点可以得民心,是对齐国战而胜之的主要条件。曾子每天“三省,”其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是否认真负责。我们的干部要忠于职守,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学生专心听讲,深入思考,认真完成作业,这就是忠于学业。忠是一种美德,我们仍然要提倡。与君权时代忠君的忠是两码事。

以上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于教育者(教师和家长)而言,还有个教育方法的问题。对此,我以为教育者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民间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不管有意无意,你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一切好的坏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从小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要改变也就难了。所以,为了孩子身体、思想、精神、性格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我们当家长的应当有意地给予做个榜样:生活俭朴、工作学习刻苦、对人有礼貌、言语不粗俗,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不沾染不良嗜好,不破坏公共秩序。扪心自问,自己做到没有。这些事理,大家都明白,也许都做得很好。我这里顺便提到,是自省的意思。对于教师,要求就更高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春秋之义,责备贤者。在我们的传统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上了神龛的。《礼记》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扬雄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颇以一生从教而自豪。对于时下在职的同行们,我因尝过甘苦,心怀敬佩,就只有祝福,乐观其成了。

2009-11-13于赫章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