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2-10 00:28:41
标签: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廿四日壬申

         耶稣2018年2月9日

 


问:小年到底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答:小年的时间,各地并不一致,大致而言,北方多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多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不过,在清代嘉庆朝之前,小年一直都是腊月二十四。相传这一天,人间灶神要上天廷报告他在家家户户看到与听到的事情。所以这一天要祭灶神。

 

比如,据《东京梦华录》,北宋时,到了腊月廿四日,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蔬食饧豆”祭灶,夜间“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所以白天街坊间市声鼎沸,到处都是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等祭灶用品的声音。不过,这时候还没有“小年”的叫法,宋人一般将腊月廿四日称为“交年”。意为新旧年之交。再据《武林旧事》,南宋时,腊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

 

“饧”,是一种饴糖,即麦芽糖,这是祭灶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为什么要用饴糖供奉灶神呢?按我家乡人的说法,灶神吃了饴糖,嘴巴就会甜一些,在天廷作报告时,就会多一些甜言蜜语,少一些恶言恶语。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不知何故,朝廷改为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将祭灶神的时间提前了一天。这本是官方与官员的新做法,但很快为民间所仿效,成为一项新风俗:”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

 

大体而言,靠近京师的地方受朝廷影响更大一些,于是便形成了南北风俗的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南方则保留传统,在腊月二十四日才过小年。

 

问:鲁迅为什么说中国“火药只做爆竹,指南针只看坟山”?

 

答:鲁迅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思进取,虽有发明,却只用在搞封建迷信上,而不是用来发展强国富民的事业。进而言之,鲁迅这么说,体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要全盘反传统,要废除汉字,要改造国民性,恨不得要换成西洋人的血统,因此,他们对先人关于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看不顺眼,也是意料中事。如果不拼命贬损一下火药与指南针的发明,又怎么可以证明他们新式知识分子的高见与西洋人的高明。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鲁迅的那句话当然是鬼扯,因为事实上,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很快即将其应用于军事,让我举个例子:公元1161年,金兵渡江南下,虞允文在采石矶迎击金兵,“舟中忽发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而实以石灰、硫黄。炮自空而下,落水中,硫黄得水而火作,自水跳出,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撒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吾舟驰之压贼,人马皆溺,遂大败云”。这里宋军便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霹雳炮”火器。宋王朝之所以能够抵御一波又一波的北方强敌,靠的可是火器,而不是什么丐帮的降龙十八掌。

 

中国人也最早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国家,南宋《梦粱录》载,“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里的“针盘”,便是罗盘,通过罗盘的指针,宋人可以将航向角精确到7.5度。宋代还有了航线记录,叫做“罗经针簿”,比如针簿上说“行丁未针”,意思便是按罗盘刻度“丁未”之间的方向航行,如据宋末元初周达观记录的一条航线:“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即可从温州港到达占城。

 

问:古代朝廷官员一月的俸禄多少?休沐是什么意思?

 

答:关于古代朝廷官员一月的俸禄有多少,问题有些宽泛。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官职,俸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里只以宋代前期、明代、清代的知县为例。

 

北宋前期,一名知县的俸禄由几个部分组成:禄米80石(每年),月俸1750文,伙食补贴350文每月,役仆补贴1600文每月,杂用350文每月。北宋中后期官员俸禄又有调整,不赘述。

 

明代,知县(相当于县长)是正七品官,月俸主要是禄米,每月7.5石。明代官员正式俸禄之薄,可谓是历朝之最。为了弥补俸禄之薄,明政府想了一个办法:给官员配备柴薪皂隶,这些柴薪皂隶由官府向民间征用,无偿服役。后来变通了,被征用的皂隶可以不服役,但得缴钱,每人每年交20两或40两之类。这笔征用来的收入则发给官员。知县有4名柴薪皂隶的配额,所以每年可以向民间征用八十、一百多两银子。

 

清代,七品官的年俸是45两白银,不过,从雍正朝开始,朝廷被告养廉银制度,知县按其任职县事务的繁简,每年有几百、上千两的养廉银。可以看出来,在清代官员的合法收入中,俸禄只是零头,养廉银才是大头。

 

但这笔合法收入是不够一名知县的正常开销的,因为清代几乎每一个县衙都需要聘请一位至几位师爷,而一名师爷的年薪大约是一千两银子,这笔钱由知县自掏腰包。换言之,清代知县的合法收入只够用来聘请一名师爷。所以,他们必须另谋其他灰色收入,才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那些灰色收入,叫做“陋规”。

 

至于“休沐”,字面就是放假让你回家洗澡的意思,引申为假期。古代官员其实也是有假期的,除了法定节日之外,每旬也有一天“休沐”。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