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增、马士远 著《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出版暨序言
书名:《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
作者:杨树增、马士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1日
【内容简介】
儒学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嬗变。远古神话传说,已含儒家仁爱精神。“六经”是儒学形成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儒家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形成我国散文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魏晋南北朝淡化名教观,骈文追求审美愉悦。隋唐五代,儒学复兴引起古文运动的兴起。宋元明理学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后期以复古相号召,实属拟古倾向。清前期,散文经世致用的特点,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革的先声。
《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具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通史性,而且富于研究视角和思想内容独特性的学术巨著。
【目录】
序言
上卷
导论 中国古代散文的儒学传统
第一章 饱含儒家仁爱基因的中国远古神话传说
第二章 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三代散文
第三章 儒家的兴起及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散文
第四章 经学笼罩下的汉代散文
下卷
第五章 儒释道交融下的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六章 隋唐五代儒家道统的复兴与古文的兴起
第七章 理学影响下的宋元明散文
第八章 涌动着实学思潮的清前期散文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杨树增、马士远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付梓,即将面世,欣喜庆贺之余,油然而生敬意!
树增教授是品德和学问都让人十分钦佩的著名学者。他在学界敬重师长、关爱学友、乐于助人而与世无争、不计得失,于学业孜孜砣砣、精心著述、扎实严谨而淡泊名利、笔耕不辍。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树增师从宋代文学名家刘乃昌教授攻读硕士时,即在权威刊物《中华文史论丛》发表了《汪元量祖籍、生平和行实考辨》,引起校内轰动、学界关注;其后师从一代国学大师和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先生攻读博士时,又以专著《史记艺术研究》赢得学人赞誉。此后,中国古代散文便成为树增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心,成果相继迭出,诸如专著《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导读》《中国历史文学》(先秦两汉)《史记艺术研究》《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等。其与赵明、赵敏俐教授等人合著的《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等,承担撰写的部分也以散文为主。上述著作都体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思想见解。树增教授每有新著问世,必予惠寄,让我得以先睹为快。这本即将呈送到读者面前的《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历经十几年艰辛,精心撰写,反复修改,形成这部皇皇巨著。其题目气势之磅礴宏大,结构之谨严明晰,内容之厚重深刻,文献之丰富扎实,以及新视角、大思路、宽视野,无不让我眼前一亮,深受教益和启发。
选题极富原创性,民族特色鲜明是这部著作的突出特征。
众所周知,散文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大基本体裁样式,前者主事主理,后者侧重抒情,二者相辅相成,并行发展,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文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目前传世的海量诗文作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和文明发展的真实反映,由此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艺术瑰宝。与诗歌相比,散文有更多的“实用”基因与“适用”元素,社会性更强,中国古代散文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程度也更高,因此具备更多的“化育”功能。同时,散文的体裁表现形式自由灵活,思想内容的表达不受限制,所以不仅得到文人雅士的普遍青睐,而且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魏文帝曹丕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之称誉,宋代文化巨擘黄庭坚也有“文章为国器”(《山谷别集卷十四·答陈敏善书》)之赞美。反观中国历史,散文的确一直是古代文化殿堂的正统,高居独尊数千年。
与散文一统独尊的性质相类似,儒家学说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直接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不仅必然地在散文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散文发展的形态衍变。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倡导的“恢宏至道”“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以及出现的“文、道”之争、“骈、散”之争、“时文、古文”之争等,其核心就是对儒家学说弘扬方式的选择与实际效果的强调。研究儒家学说与古代散文的关系,探索文学发展、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而且抓住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突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散文内容的无所不包和形式的自由开放,不仅作品数量汗牛充栋,而且体裁样式繁富芜杂,风格流派更是五彩缤纷,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研究难度。诸如中国古代散文的属性、研究范围的界定等,无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由是,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往往令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研究具体作品或个体作家者众,而大跨度、深层次的中观、宏观层面研究涉足者少。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学人们也大都停留在即兴式、碎片化的评点层面上,没有出现通史性的专门著述,这在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六百余万字十巨册《历代文话》中清晰可见。20世纪30年代陈柱的《中国散文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散文发展的专著,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但仅有十万字,只是粗线条描述。时隔半个世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面世,至20世纪末,上、中、下三巨册150多万字全部出齐,体大思精,气势恢宏。20世纪90年代初,谢楚发《中国散文简史》(20万字)问世。此外,还有多部成于众手的散文史著作,如漆绪邦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等。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的多部断代散文史、分体散文史,对于开拓和繁荣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都各自做出了贡献,但是,这又属于另一层面问题。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程行甫】徜徉经史,方为有用之文——评《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
【下一篇】【孙奥麟】有无与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