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蹑天根岂识人 :杨儒宾老师 “理学工夫论系列讲题”课程总结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3-13 18:43:15
标签:
杨儒宾

作者简介:杨儒宾,男,西元1956年生,台湾台中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历任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等。


未蹑天根岂识人 :杨儒宾老师 “理学工夫论系列讲题”课程总结

记录者:何青翰

来源:“Tsinghua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廿五日癸卯

          耶稣2018年3月12日

 

应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唐文明老师的邀请,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杨儒宾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理学工夫论系列讲题”课程,为清华大学在校师生讲授理学工夫的相关理论知识。自10月起,杨儒宾老师分别于10月10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完成五次专题讲座,共计16学时,讲述内容涵盖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儒家修身工夫以及相关思想史问题。10月18日下午,人文学院在新斋104室举行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聘任仪式,由万俊人院长为杨儒宾教授颁发聘书。

 


杨儒宾老师强调,由于现代知识体系的建构基于对于古典中国学术的全面否定,儒学亦不免遭到拆解、分化以适应于现代人的学科经验。在此过程中,儒学原有的完整性遭到了极大破坏,其较为显著者即为“工夫论”在当代儒学研究中的严重匮乏。宋明理学家“性命之学”的思想来源是《孟子》、《中庸》、《易传》。《中庸》、《易传》比起儒家其他经典,历代传承的谱系较为清晰,但对其论及核心概念的理解,理学家和汉唐儒者的解释迥异其趣,当中关键性的因素乃是本体论观念对于宋明儒学的介入。以“本体论”作为理解自宋代以来儒学的基本进路,并无歧误。其不足之处,在于今人多以“祛魅”的本体论应对于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将工夫论所涉及的超越领域的内涵彻底剔除,闭口不言修身体验,这不免造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遮蔽。有鉴于此,杨儒宾老师尝试以“修身”问题为基本线索,通过思想史的讲述方式,自宋代开始,由远及近地梳理、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家修身思想及相关工夫论。

 

杨儒宾老师先后五次讲座的命题分别为:第一,未蹑天根岂识人:理学工夫论与人的相像;第二,理学工夫论第一章: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第三,朱子有没有悟的体验:格物与豁然贯通;第四,王学门下何以多异人且多异人经验;第五,民国新儒家与冥契论。五次讲座,以首次讲座为导论,其余四次分述北宋理学、朱子、阳明、民国新儒家的工夫论。既以“复性”为理学家的核心关怀而奠定“工夫论”的主旨,又极富创造力地剖析了朱子、阳明、民国新儒家之间的理论差异以及递进。杨老师每次讲座,均备有详实的学术资料以及制作精良的课件,宏远而不失精微,发散而据于实证。除阐述儒家修身工夫的理论系统之外,杨老师亦着重论述了唐宋以来,佛学思想之于儒家工夫论的重大影响,由此拓展了课堂的理论纵深。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课中,杨儒宾老师以“工夫论”所涉及的心性命题为切口,试图透视整个宋明理学所引发的古今之变;具体而言,他抓住理学家“工夫论”在政教层面对儒学整体转向所产生的深层影响力,强调“体证本体”之于现代社会所内涵的个体自主原则的亲近性。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曾提出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在专制统治下的等级秩序的逻辑中嵌入了更具普遍性的伦理范式,从而内生性地改变了单一的秩序结构,缔造了具有分权意识的乡绅共同体;杨儒宾老师从不避讳自己从京都学派中所汲取的范式,亦将“中国的近代”的起点放在宋明之际,认为理学家所打开的凭借内在而超越的人性以统摄万理的思路,赋予了古典中国走向近代的历史动力。换言之,面对日渐生长的庶民阶层,宋明理学家“工夫论”中所呈现的自主原则以及宗教热情,既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赋予了真正的底气,实际上也为“觉民行道”以及“以道抗势”作为一种思想上的可能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宜将现代性观念作为宋明儒者的核心意识。理学家的批判精神仍归宿于古典的宇宙观而非在启蒙哲学家所发明的“理性主体”,其本质并不是公民社会与专制权力之间二元对立,与法理层面的宪政更是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杨老师籍由“工夫论”所揭示的理学内部生长的现代社会元素与传统人伦价值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理学家所构想的新型政教关系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道颇有意味的必答题。

 

在杨老师讲课期间,清华文科各院系同学,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均有参与学习、讨论、交流。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杨老师精诚、严谨的学术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师长风范,给同学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通过对于宋明以来儒家修身工夫的理解与思考,同学们对于儒家修身观念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从日常伦理的实践扩大到全体大用的体现,不可能回避“体征”这个重要的使命。“证成”诚然只是美德实践中的一环,却是不可少的一环。回望这短暂的半年时光,杨老师五次专题讲座使清华同学收获了极好的学术见解与研究方法。我们诚挚地希望,杨儒宾老师以后能经常来到清华讲学,以满足同学们的求学、向道之心。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