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半百的她,为何要背过整部《论语》?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3-15 19:42:22
标签:

 

年至半百的她,为何要背过整部《论语》?

作者:常强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廿八日乙巳丙午

         耶稣2018年3月15日

 

伴随着党中央对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呼吁和部署,今天的“国学热”似乎已逐渐变成一种“新常态”,从学界到民间,“文化自觉”显著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而儒家首经《论语》,因其充满入世智慧、道德光辉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广受追捧。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曾称《论语》为“一本正经”。今天,研读该书简直成为老百姓走进传统文化殿堂的一条“方便法门”。

 

古往今来,研究、学习《论语》者不乏其人,但真正能够将其熟练背诵者,为数不多。王成兰,济南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年至半百之际,对《论语》零基础的她,在接触该书一年多以后,竟然能把整部书背诵下来。

 

此后,她应邀在许多场合展示了这项本领。2018年1月,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举办的第三届孔子学堂年会现场,王成兰应邀登台,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孔子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以回应现场嘉宾提问的形式,背诵了《论语》部分篇章,令人称奇。

 

王成兰是如何以非专业人员迈入《论语》之幻妙世界的呢?她为何要背过整部《论语》?在研读《论语》过程中,她有何感触和体会?

 

  


王成兰女士在儒风大家会接受采访

 

言传:传统价值观的代际传承

 

王成兰与传统经典、传统价值观的缘分,最早要追溯至儿时。

 

据她回忆,自己之所以对传统儒家经典有感情,得益于儿时父母经常给她讲述儒家故事。鞭打芦花、百里负米等“二十四孝”故事及其背后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根植在王成兰的心田中。

 

“父亲虽未读过私塾,但私塾先生却是父亲眼中了不起的文化人。” 父亲对文化的推崇,直接影响到了王成兰。父亲可谓是她最早的国学老师。

 

“那时候就知道,‘二十四孝’中,好些主角都是孔子的弟子。后来感觉到,‘四书五经’都是很有文化的文化人才能学的东西。虽然父亲幼年没读过书,只是在解放后参加过文化扫盲,但他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只有做文化人才能受人尊重,要好好学习。”王成兰说。

 

对先圣先贤的仰望、崇敬,是王成兰回想起父亲教导时,格外强调的两个词。

 

纵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往往以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展开。民间戏曲、民间故事、父母言传身教等等,一切喜闻乐见的形式都能在孩童的幼小心灵上烙上印记,童蒙养正的效力总能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华传统经典,就这样在一辈一辈普通人的口耳相传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和活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经典是万家的家书。

 

对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祖辈可能并未给后代留下成系统、成体系的家书,但哪怕再普通的家庭,也并不缺乏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靠的是什么?就是依靠历久弥新、万古不灭的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传统经典以不同形式,在千家万户中落地生根、传承发展……

 

于王成兰而言,儿时种下的儒家文化种子,因缘际会,在她年届半百之际,竟迎来了蓬勃生长之机。

 

转机:一次讲座所带来的醍醐灌顶之感

 

退休之前,王成兰一直在企业从事会计师工作。这份职业看起来可能与《论语》、与儒家文化关系不大。但任何一份职业都要求以一定的道德理念做支撑。在工作中,她有时会遇到具体业务和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相抵触、相矛盾的时候,这场令她内心发生“天人交战”。

 

在外如此,居家亦如此。在生活中,她有时也会感觉到,与家人在一些具体事情的处理态度上存在分歧,甚至很难调和。据她说,之前还曾因不被理解而想不开,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这个时候,我遇到问题还没能够做到从自身找原因,没有反躬自省,总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王成兰坦言自己曾有这么一段心理矛盾期和情绪低落期。

 

人之身心总是相通的。与心境不快随之而来的,是身体上的疾病。王成兰的身体状况也亮起了红灯。几近绝望之时,王成兰再次想到了传统文化、儒家经典,想到了父母曾经带给她的鼓励和嘱托。于是,她开始向传统经典寻求解脱之方。

 

起初,王成兰对儒家典籍心存距离感,担心只有初中学历的自己很难读懂这些专业书,所以购买了一套供少儿学习的经典合订本。之后,她又购买了当时比较火的于丹讲解《论语》的相关书籍,在电脑上学习了傅佩荣的《论语三百讲》。学习过后,她认为这些书及课程“好是好,但就是学不进去”。“传统文化是一座藏着好多宝贝的大房子,但一开始我总是找不到进入这所房子的大门。我需要一位适合自己的领路人,带我进入这所房子。”

 

直到王成兰结识了《论语》研读专家、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才算真正找到自己学习上的领路人。

 

王成兰女士与王蔚教授在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现场

 

自2012年5月起,研读《论语》几十年的王蔚发起了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坚持依托济南,在全山东公益普及推广《论语》,几年下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与欢迎。许多同道同修纷纷拜他为师,既跟随他学习,又为《论语》研读公益活动提供服务。王蔚的这群弟子合称为“蔚然《论语》师门”。

 

2014年9月,王成兰参加了第23次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在这场活动上,王蔚主讲了《论语》中的为政思想。“当时我感觉大学老师讲《论语》,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备一备课就可以了。去之前,并没抱很高的期待,更没有想拜他为师。但在听完这堂讲座之后,我就感觉教授讲解《论语》,和其他专家学者不一样,我受益匪浅。”

 

后来,王成兰很自然地参加了2014年10月召开的第24次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这一次,王蔚主讲“学而”篇。“这次讲座,给我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产生了历史穿越,仿佛是在听孔子讲课。王教授把《论语》中的高深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让人非常容易接受。我心想,这就是我最想要的《论语》讲解方式!”此时,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推开儒家经典大门的领路人,决定要追随这位教授继续深入学习《论语》,遂有加入“蔚然《论语》师门”的想法。

 

拜师:好事总是多磨

 

当王成兰向王蔚教授提出要拜他为师时,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竟被拒绝!她三次提出,却三次遭拒。王蔚教授给出的理由是,两人年龄相差太小,以师徒相称不合适。王蔚教授年长王成兰2岁,他认为,即使是孔子与年龄最大的弟子间,年龄差也没有这么小的。

 

据相关记载,孔门弟子中,最年长的是秦商,他只比孔子小4岁;颜回之父颜无繇小孔子6岁,仅次于秦商。显然他们在年龄上与孔子是一代人。孔门弟子中的确没有和老师年龄相差仅2岁之人。但这并未打消王成兰拜师的执念。

 

“王蔚教授拒绝我三次之后,我决定做出个样子让他看看。于是就有了背过整部《论语》的想法。这成为我学习这部经典的最大动力源。”王成兰这种不气馁的“赌气”精神,激励着年近半百且对《论语》几乎零基础的她,坚定地走上了背诵《论语》的道路。

 

曾经,她一度想尝试着背诵《论语》,但并没有坚持下去。那是在济南公交车上。

 

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指导下,济南公交总公司开始在企业内普及《论语》,并把书中的名句装裱好,挂在公交车上。济南公交还曾被孔子基金会授予“《论语》普及工程示范基地”。一次,王成兰搭乘济南公交,她抬头看见了《论语》名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见到此话,直觉告诉她说得非常好,她决定在下车前将其背过,20分钟过去了,她并未如愿。

 

但自从发愿一定要背过《论语》以后,王成兰变得特别执着,甚至痴迷。她买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边背诵原文,一边通过注释加深理解。

 

啃硬骨头的过程,往往也是修行渐入佳境的时候。发愿之后,王成兰以最谦卑恭敬之心来对待孔子,对待《论语》。逐渐地,她以虔敬心,铺就了走向圣人的坚实道路。

 

据她透露,为了背诵《论语》,每天清晨洗漱完毕后,自己都会面朝西南,向着孔子故里——曲阜方向深深鞠躬。为专心学习,除了家务活,她几乎推掉了所有应酬。

 

万事开头难。起初,王成兰遇到的困惑是,背过后面的,却又忘掉了前面的。于是,她又采取了抄写和默写两种辅助方式。

 

期间,王成兰仍继续参加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她难忘该活动秘书长于大虎等人对她的帮助。大家在一起研讨《论语》时,于大虎总会时不时就《论语》具体观点与王成兰交流切磋,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中,王成兰对背诵越来越有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2015年底,王成兰终于背过了整部《论语》!据她说,除了“也”、“焉”、“哉”、“乎”等容易混淆外,自己基本上能够将该书背过。也许是王成兰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心仪的老师,在于大虎先生的鼎力帮助下,王蔚教授决定正式收王成兰为弟子。

 

王成兰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蔚然《论语》师门”中的一员。这一年,她恰好50周岁。

 

  


王成兰女士应邀参加第三届孔子学堂年会

 

诀窍:背诵《论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在,在多次《论语》研读活动上,王蔚教授都会推荐王成兰背诵《论语》部分篇章。“据我了解,学习《论语》的人是越来越多,但真正把这部书从头背到尾的,还非常少见。成兰算是一个。人在35岁以后,记忆力会逐渐衰退。请成兰上台背诵《论语》,主要是对别人有所刺激,这会帮助别人树立起学习《论语》的信心。”王蔚教授说。

 

登台背诵经典,既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其价值在于以身垂范,呼吁、激励更多人走近经典,爱上经典,捧读经典。

 

王成兰认为,自己的学习离不开老师和同门同修的无私帮助,之前在社会上也听过其他老师讲授《论语》的公益课程,在学习上欠下了社会的债,自己有义务在适当场合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推介、宣讲《论语》,回报社会。

 

每次登台前,她都会跟随喜马拉雅上的标准《论语》诵读,反复练习发音,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

 

加入“蔚然师门”后,王成兰便很少参加其他形式的《论语》学习活动,专心致志跟随老师有系统、深入地学习儒家经典。

 

逐渐地,在济南研读《论语》的小圈子里,王成兰有了一定的名气。许多人都曾向她发问,背诵《论语》有何诀窍。当她答曰“没有诀窍”后,有人便扭头就走。“他们认为我在骗人,不相信没有诀窍。我想,如果一定要说有诀窍的话,那就是发愿、以谦卑诚敬心来学习。背诵《论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功夫不到可不行。后来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就回答:一直背!”王成兰说。

 

现在,王成兰已抄写《论语》三遍,默写十遍。借着学习、背诵《论语》的这股韧劲,除《论语》外,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接连背过了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和道家经典《道德经》!有了之前的底子,背诵这几部经典时,她基本上能做到不看注释。

 

收获:学习《论语》,是进步,也是进补

 

王成兰对传统经典的痴迷,令周围一些亲朋好友极为不解。她最好的朋友就曾纳闷地对她说:“难道你有精神病吗?手里拿着会计师证,不去挣钱,反倒去学这个!”

 

她笑着回答:“学这个,就能知道我们人生该走的路到底在哪里,我们认识问题就能找到切入点了。”

 

采访中,王成兰对笔者讲,以前自己并不明白何为修身。学习《论语》以后才明白,“修身就是修理自己身上的不足,使自己趋于美好,这不同于外在的修饰自己。”

 

学习经典后,王成兰生活又有了新的奔头,心态更加平和,处事更加圆融,遇事懂得反躬自省,推己及人,身体也越来越好。她把面色红润归结为经典的滋养。

 

时至今日,虽然社会上对于经典背诵存在一定争议,但王成兰“固执”地认为,中国传统经典,尤其是几部不过时的经典,老百姓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掌握。“背过之后,相当于把经典随身携带,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马上就能请教了。《论语》正能量满满,王蔚教授提出了《论语》的‘六学’论(《论语》是生活之学、教育之学、修身之学、处世之学、为政之学、智慧之学),熟悉这部书,90%的日常问题,我们老百姓基本上都能解决。”

 

她曾对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同门讲,对于女士来说,学习《论语》能够使人越变越美,用经典滋润心灵后,呈现出来的气质绝对和化妆不同。在王蔚和同门的支持下,这位女士也开始在当地推广《论语》。

 

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曾有言曰:“学习《论语》,是进步,也是进补。”对此,王成兰深表认同。她说:“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虽然是个松散的平台,但它对于我们《论语》研读者来说,是难得的心灵家园,是精神皈依的地方。现在我心态好、身体好,这都是《论语》给我带来的进步和进补!”

 

2017年5月,王蔚教授发起“重走夫子周游列国路”活动,带着朝圣与礼敬之心,与弟子循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感悟孔子思想的宏阔精深和孔子人格的高大光辉。王成兰欣然报名前往。当走到弦歌台时,面对孔子像,联想起孔子为大道之行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仍不放弃理想、信念,她百感交集,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过去我把孔子当生民未有的万世师表看,现在看他,更像是一位睿智和蔼的老者。虽然孔子也会嫉恶如仇,会生气也会骂人,但多数时候,他都是温文尔雅的,他的内心修养非常高。”王成兰坚信,在未来,内心装着这样一位走下神坛之老者,一切都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