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中庸精义》前言和目录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8-03-29 20:47:21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中庸精义》前言和目录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十三日庚申

           耶稣2018年3月29日

 

 


【前言】

 

《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史家和儒家主流都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唐代陆德明、孔颖达、宋代二程、朱熹都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朱熹《中庸章句》指出:“《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又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此说可信。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

 

子思中年时曾仕于卫国,与卫君多有问答。王夫之认为“子思仕卫当在悼、敬、昭三公之时,或出公反国之后。”(《船山遗书》)子思又曾在鲁国为官。《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淳于髡说,鲁缪公(鲁穆公)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国更加削弱,可见贤者无益于国。孟子说,用贤则霸,不用贤则亡,岂止削弱而已。言外之意,鲁缪公对子思们并没有真正重用。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作《中庸》。《圣门十六子书》说:“子思从曾子学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书,以昭来世。”《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可见早在西汉就有解释《中庸》的著作,以后历代有关《中庸》的著作甚多,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朱熹将它从《礼记》中抽出,重新校定章句,加以注解,成为四书之一。

 

朱熹高度赞美《中庸》:“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了一段程颐的话。这段话对《中庸》要旨作了精到的概括。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大意是说,不偏不倚就称为中,不变易就称为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是天下的定理。这篇经书是孔子对弟子门生传授心法的。子思担心时间久了出差,所以写到书上,以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最后又汇汇总归结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方,归拢来则可以深藏于内在隐秘。它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思量,反复领会,自有心得,一辈子都受用不完了。

 

本经开头说“天命”,进而说慎独,说时中,说用中,说孝说恕说九经,说至诚致曲致中和,说三达德,说中庸之强,说道不远人,说诚之五法等等,最后又归结于“上天之载”。这就是“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退藏于密”的“密”字值得深长思。大都将它翻译为“隐秘的内心”。没错但肤浅,因为这个“密”比一般“隐秘的内心”还要隐秘。程明道先生说:“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二程集》)用之源即是体,即“道心惟微”的道心,“允执厥中”的中,即本书的中心概念。

 

中庸是天下正道定理。中庸之道实践于德行,就是圣贤君子;落实于政治,就是中道之国;致力于中道之国在新时代、新基础上的重建,就是中国之梦。要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要追求和实现中国梦,不能不读《中庸》、不能不对《中庸》有所了解和理解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读通的,所以列于四书最后,要学者读完《大学》《论语》《孟子》后再读。他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我认为四书各有各的侧重和特色,学者亦不妨按各自性之所近和所喜而读。《中庸》何尝不可定其规模、定其根本和激发意兴哉?关键是要有高明的向导。东海尽量深入浅出,以最浅近的话语将本经的高明精微揭示出来。

 

【《中庸精义》目录】

 

第一章:中道主义总纲领

第二章:君子小人的标准

第三章:中道境界非一般

第四章:莫不饮食鲜知味

第五章:天下莫容夫子道

第六章:执其两端用其中

第七章:自视聪明实不明

第八章:择善固执永不失

第九章:中庸之道最难行

第十章:中庸之强超南北

第十一章:依乎中庸可成龙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三章:中道不外乎人道

第十四章:君子居易以俟命

第十五章:王道须从齐家始

第十六章:鬼神功效大得很

第十七章:大德焉能不大用

第十八章:前光后辉数文王

第十九章:治国易如示诸掌

第二十章:修齐治平尽在兹

第二十一章:诚则明矣明则诚

第二十二章:至诚可以参天地

第二十三章:致曲同样可至诚

第二十四章:国家兴亡有征兆

第二十五章:成己成物唯此诚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道一字尽

第二十七章:天下谁能执大象

第二十八章:复古主义要不得

第二十九章:普适价值数中华

第三十章:天地为何那样大

第三十一章:德到至圣可配天

第三十二章:大经大本靠至诚

第三十三章:得乎中道之大德

 

【附言】

 

东海手头待出版书稿有:《孟子心法》《儒眼真睛》《东海点经》(包括《中庸精义》《礼运大义》《洪范要义》)《宋儒与理学》《东海微言》等,欢迎有识之出版社出版商垂青。正在创作的有《中国故事》《白虎通大义》《中华文明最优论》等,已送审阅的有《仁本主义》《中国历史精神》等。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