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当年朱张会,记得题诗在讲堂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8-03-30 22:53:18
标签:


遥忆当年朱张会,记得题诗在讲堂 

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十四日辛酉

          耶稣2018年3月30日

 

穿过书院的大门和二门

映入眼帘的便是书院最核心的建筑——讲堂

讲堂为书院讲学处

位于整个书院建筑群的轴心位置

是最为开放活跃的区域

从南宋至今

历代名儒大家曾在此传经授法

广开门庭

莘莘学子求知似渴

好学若饥

尽管千年来沧海桑田

但岳麓学风依旧

 

 

悠悠千年


  

 

岳麓书院由潭州知州朱洞始创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当时书院已设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并附有藏书楼和祭孔的祭殿,虽然规模不可与今日相提并论,但是已经奠定了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以及祭祀的基本功能和格局,并沿用至今。


  

 

之后宋真宗曾召见当时的山长周式,并亲赐皇宫藏书和“岳麓书院”的匾额,岳麓书院亦成为当时著名的书院之一,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而使岳麓书院名垂青史的是南宋乾道年间的“朱张会讲”。名儒朱熹应当时岳麓书院主教张栻之邀,从福建崇安前往潭州(湖南长沙),并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的讲堂进行了为期两月的讲学和讨论,史载“论中庸之义弥月”,闻名前来的学者云集,不可胜数,讲堂人满为患,从“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记载,还可追忆当年的盛况。

 

  


现今岳麓书院讲堂壁上嵌有“忠、孝、廉、节”四字碑,传为朱子在岳麓书院讲堂讲学时所留,与后来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所书的“整、齐、严、肃”四字碑,并列讲堂左右,成为了后世岳麓学子对自身要求的准则。


  

 

元明之后,岳麓书院历经战乱,屡废屡兴。明朝嘉靖六年(1527),太守王秉良“于旧院前建成德堂、尊经阁,后建东西讲堂,延宾、集贤二馆”,重建书院,后王阳明曾来讲学,讲堂再复辉煌。

 

明末清初书院再次毁于战乱,康熙年间经过巡抚周召南、丁思孔等的修复,已颇具规模,成为了读书人向往的求学之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得天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赐书,“学达”取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学达性天喻指通过学习而达到性与天的统一。


  

 

其后乾隆九年(1744),得御赐“道南正脉”匾额,可谓是对岳麓书院地位的极高肯定,史载当时“四方来学者不下数百人”。两年后巡抚杨锡绂作《岳麓书院学规》,并由山长王文清手定,现刻碑嵌于讲堂墙面之上,至今仍为书院学规,垂范百世。


  

 

讲堂外悬挂的“实事求是”的匾额,为工专时期校长宾步程所撰,“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景十三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喻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对以毛泽东为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附:岳麓书院学规:

 

岳麓书院学规

 

(一)时常省问父母;

(二)朔望恭谒圣贤;

(三)气习各矫偏处;

(四)举止整齐严肃;

(五)服食宜从俭素;

(六)外事毫不可干;

(七)行坐必依齿序;

(八)痛戒讦短毁长;

(九)损友必须拒绝;

(十)不可闲谈废时;

(十一)日讲经书三起;

(十二)日看纲目数项;

(十三)通晓时务物理;

(十四)参读古文诗赋;

(十五)读书必须过笔;

(十六)会课按刻早完;

(十七)夜读仍戒晏起;

(十八)疑误定要力争。

 

 

建筑之美


  

 

讲堂位于书院中轴线的中心,前承由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组成的建筑序列,后启御书楼,整个建筑序列在此达到一个高潮。左通书院专祠,右达书院园林,前接学子学斋,后连书楼连廊,师生或学或祭,或游或憩,均从此分,是建筑各个功能区块的交接点。


  

 

现存的讲堂建筑为清代遗构: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增建敞廊于前,嘉庆七年(1802)增建拜厅于后,又经同治七年(1868)因承前制,“彻底新建”。


  

 

讲堂为书院讲学之处,故其建筑设计适应功能需求而来——面积要大,开放性强,以便容纳更多的学子。其一,建筑进深深,面宽阔。(面宽:一间居室东西墙之间的宽度;进深:一间居室南北墙之间的距离)讲堂面宽五开间,中央三开间为讲学区,中间设有木质讲台,略微抬高。


  

 

讲堂由卷棚敞廊和歇山顶厅堂组合,屋顶为勾连搭做法,即将两种屋顶连接在一起,前后两坡屋顶相交处中间做天沟排水,极大的加深了建筑的进深,同时又避免了建筑高度过高的问题。(卷棚屋顶指的屋顶前后两坡交界处不用正脊,而做成弧形曲面的屋顶。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二,建筑通透开放。实际上讲堂最开始为普通的歇山顶建筑,但是山长罗典由于“岳麓书院为先贤讲学地,鼓箧来游者不绝于途……以故,学徒至是极盛,多苦学舍不能容……今年夏四月,复于院内讲堂前,跨月台建敞厅六楹。”在讲堂前加建敞厅即现在的敞廊,当屋舍不够用之际,讲堂的空间可以一直延伸到前方的庭院,即快速又便捷的解决了场地狭小和学子众多的矛盾,同时这种开敞式的讲堂,也符合书院自由讲学的气质。


  

 

楹联之美


  

 

除了建筑本身,建筑上的楹联更是极具内涵和文化价值,二者相互辉映缺一不可。

 

岳麓书院讲堂大门楹联

  

横批:实事求是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近代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集联。

 

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宾步程(1879---1942),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

 

岳麓书院讲堂门厅楹联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清代旷敏本题讲堂。


  

 

上联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感知朗月清风,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原。

 

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启发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寻得归宿。

 

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

 

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曾说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

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书院日常·营建之美》的产生

便是基于此

通过岳麓书院的建筑再现书院气质

在粗粝木石中摩挲历史的温润

让雨敲砖瓦的单调之音

从此多一分意味深长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